倪方六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嫁妝大多是一對枕套或兩床被子;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流行“三轉(zhuǎn)一響”;如今的嫁妝則是五花八門:從房子、車子到家電幾乎無所不包……嫁妝始于何時?中國古代有嫁妝嗎?
嫁妝始于春秋時期
“嫁妝”,即娘家嫁女兒時送的財物,又稱“妝奩”“奩縣”“嫁資”。從史料來看,陪送嫁妝的風俗,至遲在春秋時期已出現(xiàn)。當時,魯國大夫轅頗擔任相當于今國家國土資源部部長的司徒一職,對封邑內(nèi)的土地征收賦稅,用來作為魯哀公女兒的嫁資。
那時不只諸侯嫁女有嫁妝,民間也已普及?!对娊?jīng)·國風》中有一首詩歌《氓》,里面便提到了衛(wèi)國女子出嫁時的情形:“以爾車來,以我賄遷。”這是女子對其未婚夫說的,大概意思是,你駕著馬車快來吧,我?guī)е迠y嫁到你家去。
隨后的戰(zhàn)國時期,嫁女要陪送嫁妝已成普遍的社會風氣。從考古發(fā)現(xiàn)來看,那時的嫁妝還很豐富。如l986年在湖北荊門包山發(fā)現(xiàn)的一座戰(zhàn)國楚墓中,出土了許多珍貴的文物,其中有一只“彩繪出行圖胎漆奩”經(jīng)考證是迄今發(fā)現(xiàn)的最早一只女性梳妝用品。奩蓋壁上繪有一幅出行圖:整幅畫面由26個人物、2輛驂乘、2輛駢車、9只大雁、2只狗、1只豬構成,這是當時女子出嫁場景。
豬、狗是那個時代很重要的家庭財富,用之陪嫁女兒也屬重要財物了。大雁則是當時新郎到新娘家迎親時必帶禮物,即所謂“執(zhí)雁為禮”。
“另類”嫁妝無奇不有
從史料來看,古代嫁妝的類別和現(xiàn)代差別并不大,但古代還有幾種特殊嫁妝,現(xiàn)在已見不到了。
春秋戰(zhàn)國時期,貴族嫁女都會讓女兒的侍婢,即后來所說的“丫環(huán)”一起陪嫁,有的還會讓妹妹跟著過門。陪嫁丫環(huán)的風俗,在古代頗為流行。成書于東晉年間的《華陽國志》中有這么一個記載:孔的兩個兒子所娶的媳婦都是富家女,陪嫁來的侍婢便有七八個。
其實,把女子當嫁妝并沒有什么稀奇,一夫多妾是古代家庭的正常結構,真正另類的是把兇服等與喜慶氣氛格格不入的不祥之物當嫁妝。
據(jù)《余姚六倉志·風俗》記載,在過去浙江寧波慈溪一帶,嫁妝中“必須備兇服”。所謂“兇服”,即辦喪事穿的缞衣麻裙,是女兒在將來公婆去世時要穿的喪服。而公婆對此“嫁妝”不僅不覺得晦氣,還很高興,覺得親家想得周到。
古代還有一種特殊的嫁妝叫“壓箱底”。所謂“壓箱底”,就是夫妻性生活模型,因為屬于個人隱私,兼具辟邪作用,常放在箱子最下面,不常出示,故名。“壓箱底”實際是古代性文化的一部分,類似的還有“嫁妝畫”,可以讓新婚夫婦看后知道怎么過夫妻生活。
嫁給皇帝也要置辦嫁妝
到了西漢,陪送錢財已成當時男女結婚的必要物質(zhì)條件之一,女方家要準備嫁妝、男方家要準備聘禮,即便皇帝娶老婆(皇后),都得給老丈人家一筆豐厚的聘禮。據(jù)《晉書·禮志下》記載,西漢初年的劉姓皇家有這么一個規(guī)矩:“聘后黃金二百斤,馬十二匹;夫人金五十斤,馬四匹?!睗h代200斤黃金,相當干現(xiàn)代49600克。
對應的,女子嫁給皇帝,即當皇后也要置辦一套嫁妝,但置辦的花費全由皇帝家來“埋單”。
如清朝同治皇帝載淳娶翰林院侍講崇綺之女阿魯特氏時,阿魯特氏的嫁妝便是宮里置辦的,當時由慈安、慈禧這兩宮皇太后主持,安排內(nèi)務府、禮部大臣具體商議擬定。這套嫁妝多達572項,各項都是復數(shù),如冠帽多達28頂,其中朝冠8頂、其他冠12頂、帽8頂,每頂冠帽上都鑲嵌了寶石。這在《清同治大婚紅檔》中均有詳細的記載。
嫁妝多了要征稅
嫁妝的多少,在古代直接決定一名女子日后在婆家的地位,嫁妝豐厚公婆自然會歡喜。所以,古代再窮的人家在嫁女兒時,都會準備一份體面的嫁妝,讓女兒在婆家能抬起頭來。
為了不讓女兒受委屈,在宋代,女兒自打一生下來就要積攢嫁妝錢,南宋進士袁采在《袁氏世范》中告誡世人,“至于養(yǎng)女,亦當早為儲蓄衣衾、妝奩之具,及至遣嫁,乃不費力?!?/p>
因為嫁資、聘禮不菲,動輒多得驚人,有的朝代借此開辟新稅種,收娶“嫁妝稅”、“財禮稅”。如在五代十國時期的后蜀(934-965年)便曾收“嫁妝稅”。
“財禮稅”出現(xiàn)于元朝,《元典章·戶部八》上“聘財依例投稅案”條,專門解釋此稅種的細則。忽必烈(元世祖)當皇帝的至元八年(1271年),曾有人家收到婚嫁財禮絹匹未上稅,被當做偷漏稅對象拘了起來。此案例上報政府財稅主管部門后,遂作出統(tǒng)一規(guī)定,以后財禮要“驗價收稅,遍行各路照會”。
可見,古代結婚也不易!
選自《老年文匯報》2014.4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