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向春
【摘要】本文主要從三個方面探究不同背景資料在課堂教學中運用的時機和方法:課前介入資料,創(chuàng)設情境,制造懸念,引發(fā)閱讀期待;課中穿插資料,幫助解決難點,揭示文章深刻內涵;課后呈現(xiàn)資料,深化主題,留給學生繼續(xù)深入探索的空間。
【關鍵詞】閱讀教學;背景資料;運用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我們經(jīng)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因為課內文本離學生生活有一定的距離,或者因為時代間隔,又或者因為對文化背景了解不深,學生在學習課文時產(chǎn)生許多障礙,對文本感悟不深,情感體驗不強,甚至導致文本價值曲解。這種情況下,背景資料便成了打開文本解讀這扇大門的鑰匙。然而有些教師在授課時會在前幾分鐘內把背景資料呈現(xiàn)給學生,學生還沒有正式接觸課文,只是有一個模糊的印象時,教師就開始了自以為已經(jīng)全部了解的基礎上講課了。其實,這種呈現(xiàn)方式應該改進,我們要根據(jù)文本的不同,學生學習興趣的不同,可利用的資源不同等情況,做出不同的呈現(xiàn)時段與方式。
什么是背景資料?對文本來說背景資料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與文本的關系極為密切。它包括教材提供的課前導語、課下注釋和課外補充的作者介紹、寫作背景、作品評價等內容。為解讀文本、感知人物、把握中心、理解主題等方面提供輔助的重要材料。它既包括教材中已有的課前提示、課后補白、頁下注釋及讀本材料,又包括需要從課外擴充引征的材料,如作者介紹、寫作目的、創(chuàng)作背景、作品評價等。孟子說:“誦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边@就是說,閱讀詩文應該了解詩文的作者及其所處的時代,即“知人論世”。閱讀教學三大觀念之一:閱讀是讀者自愿自主地與文本對話,它活動的核心是理解。若要準確理解尤其是那些時隔相對久遠的文學作品,了解作者、寫作動機和時代背景等資料,將有助于學生對作品有更深刻的了解,對作品中的主題了解更透徹。
然而,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僅在導入課文時作一番簡單的介紹,讓學生機械被動地記錄課文作者的生平事跡、寫作的時代背景等;而這些資料,也只是從教學參考中原封不動,照搬而來。也有老師在預習課文時要求收集課文的相關背景資料,但面對浩如煙海的材料,學生往往如墜云里,不知如何下手。于是或一股腦兒全部下載,洋洋灑灑數(shù)十頁,或只從課文頁下注釋中抄錄作者原名、籍貫、時代、代表作等簡單信息,對理解作者而言則是干癟單調無甚用處。
文本,是作者在特定生活情境中文思和情結的結晶,貫穿著作者的生活體驗和情感傾向。解讀文本,自然也就離不開與之密切相關的背景資料。在閱讀教學中,我們須有意識地將相關的背景資料加以呈現(xiàn)、運用,使學生能正確地解讀文本,深刻地理解文本。
因此,在閱讀教學中,如何在不同的教學時段選用不同類型的背景資料,幫助學生更為全面深刻地解讀文本、提高教學效率,并教給學生旁征博引、以點帶面的閱讀方法,就成為一個值得研究探討的問題。
一、課前準備:潤物細無聲
“教學的起點,首先在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愿望。”這就是說,在預習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根據(jù)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需要,及時呈現(xiàn)背景資料,喚醒他們的“閱讀期待”,營造一種快樂求知、自由探究的情境。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可以發(fā)現(xiàn),能起到這一作用的背景資料主要有以下三類: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課外故事,課文作者或文中主人公的趣聞軼事,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等。
七年級課文《陳太丘與友期》和《詠雪》授課時,課前,先和學生們回顧了“楊氏之子”、“王戎識李”、“七步成詩”這三則他們早已耳聞的故事,使他們對陌生的課文產(chǎn)生親切感,同時也讓他們產(chǎn)生初步的認知:課文講述的是歷史名人的少年故事,課程目的是讓我們欣賞他們的智慧風采。此時,再開始課文教學,學生們就不再懼怕文言文,反而興致勃勃地探究千年前的小名人智在何處,課堂氣氛自然融洽。
又如執(zhí)教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上課伊始就利用幻燈片展示了這么兩則人物介紹:“他頻遭貶謫,一生歷典八州,身行萬里,走過無數(shù)窮山惡水,卻都如處天堂,他說:此心安處是我家。他被無數(shù)小人中傷下獄,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見識了人間萬千丑態(tài),卻說: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是好人?!薄八囊簧禽d歌載舞,深得其樂的?!比宋锝榻B的出示一下子就讓學生對這樣一位笑對人間坎坷的達人產(chǎn)生敬佩之情,并渴望了解他的更多相關信息。此時,再導出作者并進入課文朗讀,也就順理成章了。學生的閱讀興趣變濃厚,探究文章自然會更深入更全面。
再看余映潮老師的本課教學實錄,發(fā)現(xiàn)大師做得更為高妙。余老師先讓學生齊讀課文,接著就在大屏幕上依次呈現(xiàn)四則背景材料,分別是蘇軾文學史上的地位、人生遭遇、寫作背景以及課文的藝術成就;學生每讀一則,老師就作精妙點評。這四則材料,不僅讓學生初步了解了蘇軾的人生軌跡,而且統(tǒng)攝全文,為學生把握文章主題、透視蘇軾微妙而復雜的心境,鋪好路,搭好橋;也為后面學生深入理解“閑人”的含義,起到了鋪墊作用。特別是從中提煉的“神品”二字,既創(chuàng)設了讓學生興趣盎然的學習氣氛,還自然地成為整堂課的教學主線和主打問題。
由此可見,課前精心選擇適用的相關背景資料,巧妙呈現(xiàn),不僅可以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還能夠立足全局未雨綢繆,為整堂課的學習活動奠定情感基調和討論基礎。
二、課中穿插:一石激起千層浪
學生的學習過程既是一個接受知識的過程,也是一個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過程中會暴露學生產(chǎn)生的各種疑問、困難和錯誤,也會展示學生聰明才智、獨特個性、創(chuàng)新成果。因此,教師要在課堂教學活動行進的時候,密切關注學生的學習動態(tài),善于發(fā)現(xiàn)并幫助學生分析產(chǎn)生困惑、錯誤的原因,并及時提供幫助解決難點或深化文本內涵的背景資料?!耙运膬汕蓳芮Ы铩?,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憑借這些“幫手”,走出“山重水復疑無路”的困境,獲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閱讀快感。
《愛蓮說》中,理解正襯和反襯的運用是一個難點。為了讓學生理解為什么用菊是正襯,用牡丹是反襯,就必須讓他們了解“陶淵明獨愛菊”和“世人甚愛牡丹”的背景資料。常規(guī)教學,上課開始,老師就會把背景資料一股腦兒“倒”給學生。這樣做看似疏通了疑惑,其實當學生的閱讀思維遇到阻礙真正需要幫助時,這些知識早已被遺忘。為避免出現(xiàn)這種情況,在杜甫的《登高》教學中杜睿臻老師結合背景巧析詩意與詩情,不得不讓人嘆服,“讓我們夢回……”、“如果我們聯(lián)系杜甫……”等用語的使用,既為背景的出示架橋設坡,又為學生深入理解鋪路,學生對杜甫的“悲”自然理解深刻。巧用背景資料,真可謂“事半功倍”。
背景資料的適時介入,不僅可以在學生遭遇困惑、出現(xiàn)錯誤時排憂解難,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在文本看似無疑處峰回路轉,“平地起波瀾”,將學生的思維推向一個更新更深的境界。比如《香菱學詩》的教學,整堂課扣住香菱怎樣學詩和為什么學詩兩個重點。在分析第二個重點時,學生們找到了“我不過是心里羨慕,才學著頑罷了?!贝藭r教師穿插投影香菱的“薄命”史,通過簡單而清晰的語言展示了香菱的身世,再設計填詞題:“探春笑道:‘明兒我補個柬來,請你入社。這時香菱想:( ),于是香菱( )笑道:‘姑娘何苦打趣我,我不過是心里羨慕,才學著頑罷了?!苯Y合上下文及背景資料,學生準確地揣摩了香菱此時的內心活動,懂得香菱學詩的原因其實是一種精神的寄托。此后當教師引入“《紅樓夢》是封建社會女性的悲歌”這一主題時,學生就能夠很好地理解認同。這一背景資料的介入既在最平常的語句中品出了新意,也加深了學生對人物和主題的把握。
根據(jù)教學設計的需要,可選擇其中某一類穿插使用,也可從各角度多方面選擇多種材料助讀。但使用時應該特別注意,對于語文課來說,閱讀活動的核心是理解,文本的解讀、文字的涵詠品味歸根結底是最重要的。背景資料,起的只是輔助作用,不能夠癡迷于材料的琳瑯滿目,以致喧賓奪主,本末倒置。
三、課尾補充:此時無聲勝有聲
短短的四十分鐘,教師如何有效利用值得深思。教學時間內,教師通過精心的教學預設和靈活的課堂生成所創(chuàng)設的教學氛圍往往在即將下課時達到高潮。此時,學生對文本的語言和主題有較為深入的理解和感悟,情感飽滿,情緒高漲,一節(jié)課的結束不應該成為學習和感悟的終點。教師可以繼續(xù)呈現(xiàn)相關的背景資料,進一步深化文本的主題,使學生的情感體驗留有“裊裊余音”,為他們的學習和探究拓開一個嶄新的領域,產(chǎn)生新一輪的閱讀期待。
再以《記承天寺夜游》為例,一起學習討論解讀文本,了解了蘇軾夜游欣賞月夜美景所蘊含的微妙情感,感慨于他漫步的悠閑、貶謫的悲涼,教學并不就此止步,而是又呈現(xiàn)出一則資料:2000年,法國《世界報》評論蘇軾:“居廟堂之高,心憂黎民,勤于政務;處江湖之遠,盡職盡責,為善一方。在朝期間,他直言敢諫,不懼權貴;被貶期間,他抗洪滅蝗,賑貧救災,頗多政績。他俯仰無愧于天地,心無名利雜念,遂有閑心領略江山風月,寫下無數(shù)傳世杰作?!蹦肺?,學生的心中一個“俯仰無愧、淡泊高潔”的東坡先生站了起來。接著,再引入三句話:“胸中廓然無一物。”(蘇軾)“美,是到處都有的?!保_丹)“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閑者便是主人。”(蘇軾)引導學生根據(jù)意思找出對應的文句,并試著背誦。輕輕誦讀,文章的主題和作者的形象,漸漸交融在一起,課已盡,情未已,余韻悠悠。
杭派名師趙群筠老師執(zhí)教《背影》,細細品讀賞析了父親的兩次背影特寫,明確了文章的主題:兩個父親之間愛的對話(對父親是愛的表達和期待,對兒子是愛的理解和延續(xù))。教學即將走向尾聲之際,趙老師引入了兩則材料:《朱自清與〈背影〉》,黃磊演唱的同名歌曲《背影》。緩緩展示的文字,輕輕流動的音樂,將所有的師生都帶入了那個屬于愛和美的境界。最后,屏幕上呈現(xiàn)一句結語:“我們每個人都有背影。我們該在自己的人生路上,留下一個怎樣的背影?今天這堂課,就到這里吧……”一個省略號,一串小圓點,給學生們留下的是久久的思索,此時無聲勝有聲。筆者在前輩們的基礎上有了自己的改進:在執(zhí)教本課時,結尾的處理又是另一種方式。借助網(wǎng)絡手段,下載了《感恩父母》的視頻,動漫版的畫面讓學生更容易接受。當與學生成長過程類似的圖片一幅又一幅地呈現(xiàn)時,許多學生不禁發(fā)出感嘆,自己小時候也是如此成長。當父母逐漸老去的畫面展現(xiàn)時,許多學生當堂唏噓不已。是呀,每個人都有老去的一天,可是當自己最親愛的人老去時,難免會痛心不已。課后,同學們都紛紛表示一定要好好孝敬父母,不想讓自己有“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的后悔。視頻雖然只有七分鐘的時間,但是有《背影》這樣的濃郁親情在先,又有視頻在后,此時筆者在黑板上再板書“感恩父母,善待父母”,更能引爆學生的情感,讓他們有內心的觸動。文本的情感目標也就實現(xiàn)了。
無論是作品相關的延伸和拓展材料,又或者是執(zhí)教者自己創(chuàng)作或引用的短詩、雋永小語、視頻資料等,在課文結束之時會再給學生一次情感的沖擊,并讓這種感受促使他課后依然有興趣有欲望去思考課堂上留下的問題,去探究課堂上尚未涉及的領域。
背景資料,很不起眼,也常常被忽略,又或者當成了一種習慣做無意義的呈現(xiàn);但是,只要教師能夠深入研讀文本,巧妙選用相關資料,精心設計呈現(xiàn)的時機和方法,必能于山重水復之中豁然開朗,讓我們的課堂時時有“柳暗花明”的快樂體驗?!叭暧麑W語文,功夫在課外?!?/p>
參考文獻
[1]杜睿臻.生命大時空里的悲壯呼吼[J].語文教學通
訊,2013(04).
[2]王榮生.閱讀的觀念與閱讀教學的基本路徑[J].初中語文教與學,2012(07).
[3]姚敏.淺談背景資料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J].學語
文,2011(04).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