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小敏
“學而不思則罔”這句話從反面說明了“思”在學習中的作用。而“思”則是以“疑”為先導的。因此“談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睂W生就在這種“無疑——有疑——無疑”的思維矛盾中,不斷提高閱讀能力,掌握知識。
質疑就是提出問題。牛頓從蘋果落地這個現(xiàn)象,提出了問題思考,最后發(fā)現(xiàn)了萬有引力定律;瓦特對壺蓋跳動產(chǎn)生疑問,聯(lián)想發(fā)明了蒸汽機。由此可見,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大膽質疑,乃是進行一切創(chuàng)造性活動的基礎。
質疑能力,是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能力,也是課堂教學結構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為了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我在教學中就以下幾個方面談談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能力。
一、講讀結合,為學生提供質疑機會
有的教師不注意處理課本結構,不考慮教與學的關系,導致教學效率低下。我在教新課之前,會讓學生自己閱讀課文,讓學生找出不懂的生字詞,使他們初步認識課文輪廓??傊?,我每節(jié)課都要留一些時間,讓學生就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提出質疑。
二、鼓勵、保護學生質疑的積極性
現(xiàn)在,社會生活豐富多彩,千變萬化,學生的視野也擴大了,經(jīng)常提出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問題。當學生提出一般的質疑問題時,教師應給予肯定;當學生提出的問題有一定難度、深度時,教師要給予表揚,以示鼓勵;當學生提出的問題比較幼稚或偏離教學內容時,或許會引起全班哄堂大笑,但這時教師也不能輕易責怪提出問題的學生,而應迅速維持好課堂秩序,而后要視性質,分別引導。對于不善提問的學生要加以啟發(fā)引導,這樣,才能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鼓勵保護他們質疑的積極性。
三、力求有疑有釋,使學生的學習欲望得到滿足
學生在強烈求知欲望的驅使下,自然會提出問題,并要求得到一個滿意的答案。所以,就學生提出的問題,我不管通過什么途徑,是學生討論解決,還是教師解答,都會使學生的求知欲得到滿足,提高學生質疑的積極性。反之,如果學生的問題教師不能解答,這樣幾次下去,學生的積極性就會受挫。為了避免發(fā)生這種現(xiàn)象,就要求教師備課要充分,吃透教材及有關的知識。對學生提出的一些與教學無關的甚至有些刁鉆古怪的問題,即使教師一時無法解答,也要想方設法尋找問題的正確解答,然后告訴學生。
四、教給學生方法,拓寬學生的質疑思路
為什么有的學生不善于發(fā)現(xiàn)并提出問題呢?這是因為他們不會或不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有關因素去假設矛盾、發(fā)現(xiàn)問題。為此教師應教給學生不同的方法去發(fā)現(xiàn)和提出問題。
(一)從題目尋找問題
題目是全文的旗幟和窗口,抓住題目,常能發(fā)現(xiàn)課文的主旨,理出問題,串起全文。在二年級語文《問銀河》一課中,教師先引導學生理解課題。教師提問:“讀了題目,你想知道什么?”學生就會根據(jù)課題提出許多問題,如:“看了題目我想知道銀河的樣子?銀河里有什么奧秘?丁丁到底向銀河提出了哪些問題”在平時的教學中,我會有意識地指導低年級的學生學會用“什么地方”“誰”“為什么”“怎么樣”等詞語,組織好語言進行提問。有了這種方法,學生提問的積極性特別高漲。
(二)歸納主要問題。教師在學生眾多的問題中要引導學生學會抓住主要問題,把問題引到課文的重點或者難點上,抓住題目中的重點詞作為課文探究的主要問題,讓學生進行閱讀和思考。如在課文《植物媽媽有辦法》中,抓住“辦法”一詞,讓學生在課文閱讀中找找植物媽媽都有哪些辦法;課文《難忘的一天》抓住“難忘”一詞,讓學生進行閱讀探究。長期訓練,學生就會慢慢地掌握這一方法。
(三)通過比較兩篇課文發(fā)現(xiàn)問題
例如《我的戰(zhàn)友邱少云》一文寫的是邱少云,從以前有關類似的文章來看,則應該寫與邱少云有關的事情及他的心理活動。可是課文卻幾次寫到“我”的心理活動,而不是寫邱少云的心理活動,這是為什么?這樣寫有什么好處?如《麻雀》一文,按前篇《我們家的貓》的行文脈落,則應寫麻雀的性格特點,可文章為什么不寫出來?再如《中國石》一文中,“祖國在我身邊,祖國在我心中”,這兩個“祖國”各指什么?
此外,用課文的內容,跟假設“它不存在”來比較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也是一個不錯的方法。如《窮人》一課的第一自然段寫的是桑娜在寒風呼嘯的深夜,焦急地等待出海捕魚的丈夫回來的情景。可以試想,如果把這一段內容去掉,直接寫桑娜發(fā)現(xiàn)鄰居西蒙死去,把兩個孩子抱回家撫養(yǎng),可不可以?還可以用課文中的實際情況同另一種設想相比,來發(fā)現(xiàn)和提出問題。如《倔強的小紅軍》一文,假如小紅軍當時吃了陳賡同志的青稞面,騎上了陳賡同志的馬,會不會走出草地?
當然除了用比較法來開拓學生質疑思路,還有其他許多種方法。如我在講課時,會抓住課文中的有關內容,多問上幾個“為什么”或“怎么樣”。如《麻雀》的最后一句話,就可以提出質疑:為什么“我”會急忙帶走獵狗呢?
(四)從過渡處引出問題
課文的過渡小節(jié)起承上啟下的作用,抓住這樣的小節(jié),可以勾連全文,提煉出課文主線來。如教學《赤壁之戰(zhàn)》時,我抓住課文第4小節(jié)中的火攻是個好主意,可是這一仗怎樣打,還是想個計策這一句,提出問題:“如果這一仗讓你來打,你會考慮哪些因素呢?”從而把學生帶入到了相應情境中,讓學生真正地參與問題的解決,這樣既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又由過渡段形成了一條閱讀探究的主線。
(五)從習題提問題
課后習題集中體現(xiàn)了課文的基點、重點、難點和特點,往往能給我們以提煉主線的啟示。如《畫家和牧童》一文,課后有圖文框引導學生進行對比。
學生是由思考產(chǎn)生疑問的,所以“思”和“疑”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當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了,他們的質疑能力也會增強。反之,學生的質疑能力強了,也會促使他們的思維能力得到提高??傊覀儽仨毎雅囵B(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質疑能力結合起來,以收到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