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懿然
【摘要】當今世界,全球化的發(fā)展推動了對國際化人才的強烈需求,同時造成了世界性的人才短缺和人才爭奪白熱化。青年教師應順應國際化發(fā)展的潮流,不斷提高自身的國際化視野,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yōu)秀人才。
【關鍵詞】國際化 青年教師 人才 國際競爭力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2-0019-02
倪鵬飛(2010)在他的《中國人才國際競爭力提升》一書中提出了人才國際競爭力的概念。人才國際競爭力(Talent Global Competitiveness,TGC)的本質應該是指與其他國家相比,一個國家擁有較多人力資本的群體在一定的生活環(huán)境、創(chuàng)業(yè)環(huán)境、創(chuàng)新環(huán)境和宏觀環(huán)境條件下的創(chuàng)富與創(chuàng)新能力。人才國際競爭力發(fā)展水平的改善是未來國家競爭力提升的主要影響因素之一。
青年教師作為高校中的新鮮血液,普遍具有較為先進和開放的學習態(tài)度和理念,應以更加積極的姿態(tài)順應時代發(fā)展的趨勢,填補世界性人才的空缺。通過理解掌握國際化的內涵,不斷提高國際化視野,增強國際競爭力,不斷提高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為我國高等教育在世界高等教育中的影響力和知名度貢獻力量。
一、國際化人才的標準
2003年亞洲大學校長論壇提出,國際化人才,就是指能夠掌握一門以上的外語,能夠利用某種工具或途徑進行跨國服務,并且在某一專業(yè)、層次、領域內具有一定專門知識或能力,基本通曉國際行業(yè)規(guī)則的人才(李慶嶺,2007)。
廣東省深圳市潛龍學校校長蔡曼(2012)也提出了國際化人才概念的通行說法,即“需具有寬闊的國際化意識和胸懷以及國際前沿的知識結構,遠見和能力達到國際化水準,在國際化競爭中善于把握住機會,在專業(yè)領域極具發(fā)展?jié)摿Φ母邔哟稳瞬?。?/p>
在平時,這種國際化的人才潛心鉆研所從事的專業(yè)領域,能夠借鑒吸收國內外先進的理念和方法,不斷提高創(chuàng)新自身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成果。另外,具有較高的政治思想素養(yǎng)和健康的心理素質,能夠關心和了解國際、國內的時事政治,大事小情,擁有較強的國家責任感和使命感。在國際外交或活動中,保持積極正確的態(tài)度,熟悉了解國際知識和慣例,展現良好的國際化形象和精神氣質。擁有較強的語言運用,信息處理能力和較強的跨文化溝通能力,能夠在外來多元文化的沖擊下,穩(wěn)重得體的應對各種問題。
二、青年教師如何提高國際化視野
第一,正確理解和認識國際化概念。國際化不是單向、被動的融入世界,而是雙向交流,主動走向世界。楊永紅(2002)指出,高等教育的國際融合,是指世界各國的高等教育通過相互交往、相互吸收、相互借鑒、相互作用而成為一個整體的過程及結果。只有立足自身實際、保持自身特色并面向世界走向國際化,本著和而不同的態(tài)度,融合才能夠健康有序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真正的價值。
第二,借助多方平臺,鍛煉自己的國際交往能力。把握住國家公派、單位公派等多種形式的海外研修培訓項目。與學校聘請的外籍專家教授、訪問講學學者教授進行不定期的溝通與交流。通過多媒體手段獲取了解世界前沿科技、提高科研水平和自身素養(yǎng)的世界性舞臺。
第三,加強日常學習和積累。1.要關心時事熱點,關心社會,關心人類。樹立“地球村”的思想,以共同解決人類所面臨的社會問題和環(huán)境問題,推動社會的進步與人類的文明。2.儲備國際知識,包括世界發(fā)展的歷史與趨勢,東西方文化的精華,中華民族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與作用等。3.熟悉掌握外事禮儀,遵循禮儀規(guī)范行事,使交流合作有序地、和諧地進行。4.要養(yǎng)成堅持不懈的學習國際通用外語的習慣,提高自身的語言應用能力,尤其是表達能力和文字處理能力。以消除溝通和交流中產生的語言障礙和誤解。5.要注重學習文化知識,了解文化差異,這樣才能夠妥善、靈活自如的應對各類國際事務。
在全球化形勢下,廣大青年教師應以積極開放的心態(tài)適應潮流的發(fā)展,提高自身的國際化意識,重視自身的國際化發(fā)展。以更加堅定的決心、更加寬廣的視野、更加開放的觀念,全力持續(xù)提升科學發(fā)展的實際能力,爭取碰撞出新的科技創(chuàng)新火花,成為世界領域有競爭能力的專家學者,成為,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高水平人才。
參考文獻:
[1]倪鵬飛(2010).中國人才國際競爭力提升[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53
[2]李慶領,呂耀中 (2007). 論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的意義及策略[M]. 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23卷,101-103
[3]蔡曼(2012).教育國際化,何去何從, 教育家周刊, 2012年5月9日. 第十版教育家http://paper.chinateacher.com.cn/zgjsb/html/2012-05/09/content_67486.htm
[4]楊永紅(2002).論高等教育的國際融合與國際競爭力的提升,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 第4期,14卷, 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