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志海
去尼泊爾之前,我從沒想過它會給我留下這么多心靈上的震撼。這個狹長的位于喜馬拉雅山脈南麓的國家,離中國如此之近,但差異卻那么遙遠。
尼泊爾,是個名副其實的山國,其三分之二的國土面積都是山區(qū)。直到今天,這個國家的大部分偏遠山區(qū)仍未通公路,山民們依然靠徒步出入其間。許多山路已經(jīng)走過了好幾個世紀,是千年的古道。
在尼泊爾的徒步游,就是加入當?shù)厝说男辛校刂@些古道步行,穿越數(shù)不盡的山脈,經(jīng)過一個又一個偏遠的村莊,最終來到喜瑪拉雅山腳下,仰視這圣潔的雪峰,這也是人生一次非常有價值的經(jīng)歷。
去尼泊爾之前,我從沒想過它會給我留下這么多心靈上的震撼。這個狹長的位于喜馬拉雅山脈南麓的國家,離中國如此之近,但差異卻那么遙遠。走進這個神秘、美麗卻又貧窮的國家,面對幾個世紀前留下的古老城堡,面對雪山腳下充滿宗教氣息的生活,很難說清楚那里的一切。照片記錄的,只是過眼難忘的風景,心里卻總在牽掛著何時能再度踏上那片土地。
尼泊爾的大部分國民都信奉印度教,也有小部分信佛教。有人形容它的首都加德滿都,屋有多少,廟有多少;人有多少,神有多少。此話不假,反正我們滿眼所見的都是古廟和神像。
杜兒巴廣場(Durbar Square)是加德滿都最有名的廣場,也是觀賞尼泊爾寺廟建筑的好地方。這里囊括了尼泊爾16世紀至19世紀之間的古跡建筑,廣場上總共有50座以上的寺廟和宮殿。廣場入口左側(cè)的女活佛庫瑪莉寺(Kumari Bahal)很值得一去,木窗上雕刻有許多神像和孔雀圖案。
巴德崗(Bhadgaon),也被稱為巴克塔普爾(Bhaktapur),在尼泊爾語中意為“稻米之城”或“虔誠者之城”(Khwopa),位于加德滿都谷地內(nèi),是尼泊爾第三大主要城市。巴德崗最有特色而且最引人注目的寺廟,當屬杜巴廣場東南角的亞克舍希渥廟。從大致外形上看,這座廟與其他寺廟并無顯著的不同,但仔細一看,就會發(fā)現(xiàn)讓人臉紅心跳的非凡之處:在24根用于支撐廟塔的石柱下端,都是性愛圖騰浮雕,極其夸張的姿勢變換、逼真的造型絕對“兒童不宜”。
“陶器之都”,是巴德崗擁有的另一個稱號。城中大多數(shù)人都會這門手藝,男女老幼將制陶的工藝傳承了上千年。在巴德崗南端的陶器廣場上,以傳統(tǒng)制陶技術(shù)為生的傳統(tǒng)家族,大約1300年前就在這個廣場上出現(xiàn)了。
在尼泊爾,苦行僧聚居最多的地方就在帕斯帕提納特神廟,俗稱燒尸廟,這里是尼泊爾印度教徒舉行露天火葬的場所,也是尼泊爾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之一。尼泊爾人的火葬儀式非常簡單,遺體火化時,死者的長子會在河邊將頭發(fā)剃光,并且走進河里為尸體凈身,經(jīng)過簡單的儀式用白布包起,放在緊靠河邊的平臺上由三層四根原木搭的架子上焚燒,三個小時后灰燼被推到河里,隨水而逝。
在短短幾天里,我用鏡頭記錄下在這里生活的人們,有老人、年輕人、學生、孩子以及修行者,我無法確認他們到底信奉什么教,但他們的生活卻已經(jīng)和寺廟密不可分了。早晨起來要去附近的寺廟朝拜和供養(yǎng),閑暇時到寺廟安靜地坐坐。不知道他們都在想什么,也不清楚他們在期盼著什么。尼泊爾人的生活并不富有,但每個人的臉上都掛著幸福的微笑,沒有抱怨,沒有憤怒,沒有失望,沒有野心,平靜而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