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后軒
[摘 要]勞動與技術教育以學生獲得積極的勞動體驗,形成良好的技術素養(yǎng)為基本目標。因此,勞動與技術課應以勞動為本,以項目為載體,以學生的操作性學習為主要特征,通過耳、眼、手、腦的協作,幫助學生掌握一些必需的、基本的勞動知識,學會使用一些常見的勞動工具,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的勞動技能,并在這個基礎上,培養(yǎng)他們初步的技術思維和技術創(chuàng)新能力。
[關鍵詞]勞動與技術 立足點
[中圖分類號] G40-01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5)12-083
《勞動與技術》課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與學生生活實際、當地生產實際和社會實際緊密聯系,以實踐為主。下面我結合這幾年來對這一學科的教學實踐,談談《勞動與技術》教育的立足點。
一、立足于學生
立足于學生,就是教學與實踐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與心理特征。中年級學生能進行一定的抽象思維,但仍以形象思維為主,模仿性強;想象能力由模仿性和再現性向創(chuàng)造性的想象過渡;感情容易激起和爆發(fā),不善于控制,意志還很薄弱,自覺性、主動性和持久性都較差,遇到困難和挫折,往往容易動搖。他們獨立意識開始增強,對自然現象、社會現象比較感興趣。在這個階段,對學生進行勞動與技術方面的教育,正好符合了他們的形象思維、愿意模仿、對事物容易感興趣的特點。但是這個時期的勞動與技術教育,必須避開學生年齡與心理特征中的負面特點,注意學生的非持久性,關注學習中的安全與道德教育。
高年級學生求知的欲望和能力、好奇心都有所增強,對新鮮事物開始思考、追求和探索。學習的興趣更為廣泛。自主性要求日趨強烈,但仍然缺乏自我約束的能力。對于這一學段的學生,針對他們的求知欲與動手能力,可以進行一些較復雜的技術學習與鍛煉,在完成教材內容的基礎上,開發(fā)他們的自主學習與創(chuàng)新能力。隨著勞動工具的復雜化,更加注重對他們的勞動安全意識教育。
二、立足于工具與材料
工具是指工作時所需用的器具,大部分工具都是簡單機械。我們日常接觸最多的工具,有必要讓學生掌握基本使用方法。在勞技課上,材料可以狹義地以給學生解釋為是制作作品的原始物品,如紙、木塊、塑料等。
小學《勞動與技術》課程隨教學單元的不同,需要用到的工具與材料也是不同的。三年級學生所接觸到的工具與材料只是最簡單的紙、剪刀、裁刀、膠棒、雙面刀等,這一個學段,學生雖然利用工具,但他們還沒有“工具”這一概念。這里,不必要對學生灌輸太多的概念性的東西,只是培養(yǎng)學生的制作興趣,對工具有一些感性認識。四年級學生繼續(xù)學習紙工,并開始學習泥工。這一個學段,學生的眼界慢慢開闊,開始認識到,自己的制作不僅僅局限在紙的世界里,身邊最常見的泥巴也是很好的制作材料,伴隨著泥工材料的出現,制作方式也出現了更多的花樣。而且,泥巴可以制作出紙所不能表現出的一些作品或效果。紙的纖細與精巧和泥的厚重與樸拙所形成的對比,開始影響到學生的審美。到了五年級,學生開始接觸到更多的制作材料與制作工具,習得更多的制作方法。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認識到木塊、塑料、常見金屬都是可以用來制作手工的材料。由于制作材料的多樣,工具也多了起來。比如木工,要用的鋸、刀、銼、砂紙等;金工,則要用的鉗子、錘子、扳手等;塑料制作時,還可能用到酒精燈等。六年級時,學生開始接觸家用電器,除了用木、塑料、金屬等材料制作手工,還加入了電子器件等材料的制作。到了這一學段,學生已經知道,生活中常見的材料都可以用來進行制作。只要自己有創(chuàng)新的大腦,隨時都可以利用身邊的材料和工具創(chuàng)作出優(yōu)美實用的作品來。
三、立足于生活
小學勞動與技術課教育是一個開放性學習領域,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緊密聯系,應打破學科體系相對封閉的狀況,倡導課程的綜合性,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與社會實踐、社區(qū)服務結合起來,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發(fā)現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小學勞動與技術課立足于生活,更多地表現在其“家政”項目上。如四年級的《手縫》、《洗滌》兩部分內容,學生在日常生活和游戲中,需要自己制作布制玩具,縫合衣物或書包等不需要特別精細的東西;自己的小件衣物可以自己清洗。五年級學習《烹飪》和《編織》,掌握基本的烹飪技能,對學生的身體發(fā)育十分重要。學生習得了常用的手縫、編織的常用針法,了解制作的一般過程,能夠學習設計、制作簡單的布藝品,裝扮自己的生活。六年級學生學會使用部分家用電器,會閱讀簡單的家用電器的使用說明書,掌握常見的家用電器如電視機、電飯煲、洗衣機、空調等的使用方法,了解安全用電的基本常識,養(yǎng)成節(jié)約用電的習慣。學會常見花卉的種植和水、土、光、肥的一般管理方法。掌握了這些技術,學生便有了更多的獨立生活的能力。
總之,找準《勞動與技術》的立足點,從立足點出發(fā),科學合理地對學生進行培養(yǎng),對于更好地推進素質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意識、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特約編輯 陳兮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