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耀榮
最近聽了一堂公開課《宋明理學》,可以看出開課的教師做了相當充分的準備,課上有兩名學生表演“程門立雪”引出二程,后又有兩名學生角色扮演朱熹與陸九淵進行“鵝湖之辯”,還有學生分組探究討論“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內涵。教師站在講臺一側,學生忙碌在講臺前,或流利或生疏地背讀聱牙佶屈的古文,雖然為鼓勵學生表現(xiàn),掌聲此起彼伏,但說實話,有點小冷場,有點小尷尬,竊以為課后也難說學生通過活動能“神入”理學大師并切身感受儒學的博大精深。
公開課評課時,開課教師談了教學構思:主要是要突出學生的主體性,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主動性,把課堂還給學生;教師少講甚至不講,由學生自主、探究、合作,體現(xiàn)新課改的方向。對此我陷入深深的疑惑中。
新課程改革就一定要排斥傳統(tǒng)的講授教學嗎?教師一講就和新課改背道而馳了嗎?教師在新課改下的歷史課堂成了“看客”和“局外人”,教師昨日的“一言堂”變成了今天學生的“一言堂”,這樣的教學就是我們素質教育所追求的完美課堂了嗎?筆者不能茍同。
首先,單就這一課內容而言,宋明理學大家的著作晦澀難懂,枯燥乏味,學生沒有必要的知識儲備,基于年齡特點和內容特點,學生難以通過自主探究進行把握和取舍,身為人師的我們,也需要廣泛閱讀,深入體會才能感受其思辨魅力,才能有點底氣進行備課的吧?像這種理論性很強的教材內容,或許使用較為傳統(tǒng)的講授法為宜。
其次,教學活動是由教師、學生、教材三位一體而構成的,缺少或弱化任何一者,都將對教學造成不利影響,正是教師向學生傳授教材,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習教材,才造成了教學的發(fā)生,促成了教學的發(fā)展。而中學歷史學習中學習方法與能力的培養(yǎng)是以掌握歷史知識為載體的,也是以掌握基本歷史方法技能為前提的,這些歷史基本史實和基本技能離不開教師的講授,離不開所謂“接受性學習”。然而,現(xiàn)在有種簡單武斷的觀念,就是接受性學習是落后的,探究性學習是先進的。其實,在常態(tài)的學校教學中,主動的接受性學習和指導性探究學習應該是主要的,尤其是有意義的接受學習。而這兩種方式,都離不開教師的講授。
從歷史課的性質上來講,中學歷史課是一種典型的知識性課程,因此,課堂教學是中學歷史教學的常規(guī)形態(tài),教師的課堂講授歷史知識是完成歷史課任務的主要方式。從歷史知識的傳遞方式上來講,由于歷史知識所反映的內容是過去的人類活動,不可能通過實驗加以重演,很多也不能進行直接的觀察,大多是以間接的方式進行傳遞的,人們獲得歷史知識的途徑,主要是聽(聽他人講述歷史)、讀(閱讀有關歷史的書刊)、看(考察歷史的遺跡)等,而學生獲得歷史知識的途徑,也不外如此,其中,聽課又是獲取歷史知識最主要的渠道之一。如果歷史教師放棄講授歷史,就可能阻斷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系統(tǒng)學習。
再有,如果我們在實際中去問問學生,他們喜歡什么樣的歷史教師,愿意上什么樣的歷史課,回答可能是多方面的,但老師講得好肯定是其中的一個方面。身為歷史教師,回想我們當初為什么選擇了歷史專業(yè),不少是因為在中學時代遇到了歷史課講得非常棒的歷史老師,才被吸引到這個專業(yè)。
由此可見,歷史新課程改革,關鍵不在于“講不講”,而在于“怎么講”。教師在課堂上講授歷史,不一定就是“滿堂灌”“一言堂”,學生也不一定就是被動接受,關鍵在于教師是怎么進行講授。如果教師的講授與其他的教學方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就更能夠推動各種教學活動的展開,促進學生對教學的參與,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發(fā)學生進行積極的思維。
回到《宋明理學》一課中來,如果在充分了解教材和學情的前提下,教師首先從學生相對熟悉的佛教和道教知識入手,讓學生來介紹他們所了解的佛道知識,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得出以下結論:佛教傳入中國以后,其哲學思辨性深深吸引了中國的知識分子,也刺激了中國本土思想道家和儒家的發(fā)展。其中,道家借鑒佛教的宗教內容和形式,反應更為敏捷而迅速,相對而言,儒學的應變能力則要差得多。因此,魏晉南北朝直至有唐一代,儒學面臨著外來佛教和本土道教(尤其是佛教)在文化上的嚴重挑戰(zhàn)。教師至此提出:那么宋明的理學家們一方面借鑒佛教和道教在哲學本體論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傳統(tǒng)儒學中尋找能夠利用的因素,他們改造的儒學具有怎樣的特色呢?答案是:思辨性。隨后教師可以試著采用哲學知識中關于“世界觀”、“方法論”來幫助學生重新整合教材資源,或許課后學生對理學會有一點更為深入的認識吧?
美國教育研究協(xié)會前主席來我國教育考察曾有這樣的結論:“我發(fā)現(xiàn)中國的課堂教學存在這樣一些問題:在所謂的研究性學習中,看似學生在課堂中活動和問題很多,但我一直找不到學生所探究的內容是什么;在一些關鍵信息上,教師的引導活動一帶而過,沒有深入挖掘下去。我不明白這些教師為什么不在這些教學點上多加思索,真正對學生的學習負責任,也就是從事負責任的課堂教學談話……”話不好聽,卻十分中肯,在新課改洪流中的中學教師,是否更應該做的是設想出應對特定教學情景的方法,而不僅僅是采取“拿來主義”的態(tài)度或方式?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