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品市場有個流行的說法:投資要買別人喜歡的,收藏要買自己喜歡的。其原因在于,遵從審美個性是收藏的真諦,收藏者只有具備自己的明確審美標準,全面了解藝術家和作品,懂得欣賞作品并與之產(chǎn)生共鳴,才能在收藏中獲得美的享受。正如黃君實所言:“收藏家應該具備的最重要條件是喜歡,不喜歡,占有了它,也無法體會它的韻致?!钡珜嶋H上,很多人在收藏藝術品時并非考慮自己是不是喜歡,而是經(jīng)常跟別人的風。
最明顯的跟風,是迷信美術史上的名家名作。美術史上的名家榜是美術史家所下的定論,未必所有人都會“心有戚戚焉”,但在當下的藝術品市場,大名頭藝術家的作品卻絕對搶手。追捧名家者如云造成其偽作泛濫,盡管國內(nèi)拍賣市場上大多數(shù)古代和近現(xiàn)代書畫均為贗品,拍出去并不難。
據(jù)統(tǒng)計,齊白石一生留下的書畫僅1萬余件,且有6000余件收藏于博物館等機構(gòu),但上拍竟達2.5萬余件、成交1.6萬余件(其中真跡不足千件),另有私下交易近10萬件。李可染一生創(chuàng)作僅1000余件,但上拍已達8000余件(其中真跡不過幾百件)。
在國外,名家名作的復制品同樣暢銷,不僅各大公私收藏機構(gòu)都有收藏復制品的傳統(tǒng),一些著名博物館和藝術館在展覽名家原作時,還經(jīng)常會制作仿真品并公開發(fā)行。據(jù)稱,畢加索作品的限量復制品售價高達15000美元。
與精英型收藏者不同,大多跟風名作者屬于大眾型消費。在歐美國家,精英群體收藏名家的原作,而多數(shù)中產(chǎn)家庭更愿意購買原作的復制品,以滿足裝飾家居的實用需要,名家復制品市場由此長盛不衰。在國內(nèi),名家原作價格因企業(yè)家、投資者近年大舉參與收藏而快速攀升,使普通買家難以承受,各種名作的仿制品也應運而生。
很多人購買名作復制品純粹為了消費,通常將其掛在辦公室、酒吧、餐廳、酒店等公共空間,或者置于家庭的廳堂居室。無論中外,藝術品消費者在流行風尚的趨同下,購買復制品(或仿制品)多集中于少數(shù)名垂青史的大名頭藝術家,對其他藝術家少有問津。強者愈強、弱者愈弱,形成了典型的二八效應。
藝術品消費者跟風名家名作,有藝術欣賞心理的原因。英國和加拿大的研究者發(fā)現(xiàn),人們在欣賞藝術品時很難理性,大腦受刺激區(qū)域會因主觀意愿的變化而改變。當他們所面對的真跡被告知是贗品時,大腦中與獎勵機制有關的區(qū)域會停止活躍,而當?shù)弥獰o法評判的兩件作品之一是出自大師之手時,大腦會產(chǎn)生不同反應。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也顯示,從眾心理在藝術品欣賞中扮演著不可忽視的角色,人們并非僅憑自己的感受,而是人云亦云。在大眾文化消費中,傳媒為消費者提供了消費時尚和導向,人們的欣賞行為會深受廣告和營銷策略的影響,趨同行為普遍存在,讓很多人買了并非自己喜歡的藝術品。
藝術品消費跟風,有時是迫于市場對流行時尚的操控。拍賣市場向來占據(jù)藝術品交易的顯著位置,特別是蘇富比、佳士得兩大世界級拍賣巨頭以及嘉德、保利等幾家國內(nèi)龍頭拍賣行,以其“高大上”的地位成為整個藝術品市場的風向標,也成為藝術消費時尚的重要策源地。在資本操控下,拍賣市場會不停推出新的收藏概念、新的收藏熱點,經(jīng)過媒體造勢,成為大眾消費者無法抵御的誘惑。
由于過世藝術家名單已經(jīng)論定,且來源有限,當代藝術家成為流行時尚中的主角。一方面,帶著各類頭銜的中老年藝術家層出不窮,讓消費者趨之若鶩;另一方面,越來越年輕的藝術新星如許多時尚商品一樣被包裝后推進拍場,讓消費者目不暇接。
當原始人以獸皮、獸角或野草、野花妝扮自己,引起眾人爭相摹仿,便出現(xiàn)了最早的所謂時尚。這種由來已久的從眾心,既可以作為審美認同進而升華為審美教育榜樣,也可能成為壓制消費者審美個性的脅迫力。藝術消費跟風是把雙刃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