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宛華
陶瓷繪畫藝術的特點就是浸透著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的儒、道、禪思想。在漫長的封建社會發(fā)展中,陶瓷藝術建構了有別于其他民族的繪畫樣式,尤其是早期的陶畫,他們大多以官僚、文人合二為一的身份出現(xiàn),其身份特性是人類社會所獨有的,被稱之為中國特色。
從史學角度看陶瓷繪畫位置顯赫,從文化角度看影響極其深遠,形成了獨一無二的傳統(tǒng)藝術。從歷史的名作以及現(xiàn)代的佳作中,我們也不難看出畫品與人品的精髓品質(zhì),尤其是封建社會里的一些名作還暗含著大家們參禪悟道的能力。
由于受封建體制的影響,參禪悟道不由自主地被通用,定格為一種神秘的藝術思維獲取方式,這里更多地體現(xiàn)著畫家的生活態(tài)度和人性本質(zhì)。他們依托以佛修心,畫佛敬佛的心態(tài)來進行創(chuàng)作,例如:“悟禪”“達摩”“觀世音”等等屬于道釋人物畫中的佛教畫不斷涌現(xiàn)。唐以后隨著佛教的本土化和禪宗的興起,佛畫從附屬于人們對佛的信仰中獨立出來,成為各階層人士的普遍信仰。一直至今,以佛為題材的陶瓷藝術作品隨處可見。尤其是唐代文化藝術的空前繁榮。統(tǒng)治者們推行開明、兼容的文化政策,道、佛兩教中“天人合一”、“梵我合一”思想的被尊重,也為花鳥畫創(chuàng)作的繁榮和獨立成科提供了有利的思想氛圍。如陶瓷繪畫常見到的以松、桃、牡丹與鳥相組合的壽鳥畫就是典型的文人畫信仰的作品。
陶瓷繪畫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形態(tài),是通過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形象化為表現(xiàn)形式,它與人品修養(yǎng)、審美哲學、政治和宗教等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并相互依存,相互影響。因此,從作品的述說中,反映出作者的思維動態(tài)以及品行。反映出陶畫有普通畫者的造作,也有大家們的舒懷;有失志者的灰心,也有賢士的逃遁;有自私者的冷漠,也有壯士的無奈。多彩的現(xiàn)實世界就在崇尚淡泊、幽遠、靜謐、空靈的演繹中疏離,豐富多彩的大千世界亦在畫品人品,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書畫同源的審美時風中再現(xiàn)。為當今留下了一幅幅絕世佳作。我們在飽嘗傳統(tǒng)文化大餐的同時,也品嘗到了璀璨深處的苦澀。傳統(tǒng)繪畫和封建統(tǒng)治者的明令暗指是結伴同行的,這里體現(xiàn)著強權的為我所用和封建畫家心領神會的功利品性。非繪畫因素的肆意和強行,使得繪畫自身的純度大減,淫媚襲人。
江河同源,五岳同體,陶瓷繪畫與傳統(tǒng)的中國畫,在史跡中堅實的繪畫作風亦有一脈悟守,是毗鄰關系,影響頗為深刻,而中國畫是受魏晉南北朝時期統(tǒng)治階層士大夫文人畫家逐漸發(fā)展成長起來,著書立說,形成氣候并成為當時畫壇的重要現(xiàn)象。東晉畫家顧愷之為當朝上層人士桓溫所器重并引為大司馬參軍,桓溫死后,他又和荊州刺吏殷仲堪、桓玄、羊欣交往甚密。他擁有特殊的生活環(huán)境和優(yōu)厚的待遇,朝廷的畫師、軍閥的清客,同時這些官僚政客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他藝術和生命的保護神。相傳的《列女圖卷》《洛神賦圖卷》等皆為顧愷之的代表作,其創(chuàng)作原動力無一不以“明哲保身”為支撐,就連世稱其為三絕之一的“癡絕”也帶有其對現(xiàn)實“委曲求全”的無奈成分。該作成為了傳世佳作,也成了陶瓷藝術家模仿、更新、創(chuàng)作的題材。
自隋代立科舉,以文取士,歷代沿襲,史料中所載名家,多為宮廷豢養(yǎng),畫家依附于朝廷的“萬歲爺”與 “奴才”關系,便成了不可辯駁的史實。身份的印標規(guī)范著藝術行為的諸多方面,隨著朝代的變更,繪畫題材也由盛行“帝王”、“賢士”、“列女”、“佳人”等變化為時政的記述和皇室腐朽生活的表達。直至現(xiàn)代如文革時期的宣傳畫,就有一種“神”的敬仰主導著繪畫創(chuàng)作。
文人們以墨梅、墨蘭、墨竹、墨菊等為“墨戲”專題,寫情書意。“四君子”,就是文人士大夫高潔清雅的抽象象征。以“幽淡”為宗的倪云林,信奉道教,典型的封建文人心態(tài),使其作品“不過逸筆草草,聊寫胸中逸氣耳”。他們趨同的思想意識、行為方式、疏離生活,潔身自好,此風盛及明清兩代。陶瓷《三友圖》歷來都是陶藝者們追捧的畫作,以蘭、菊、竹為代表的畫面主題,寓意著陶瓷文人的美好心愿,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通過褒揚蘭、菊、竹的自然屬性而歌頌或表彰文人的道德品質(zhì),體現(xiàn)了陶瓷花卉畫的特殊功能。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理論,揭示了人類對待自然的態(tài)度,藝術之運行規(guī)律,藝術品生成的方式與方法,正確地擺正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人們對牛窮盡贊詞,贊其美德,更是在各種藝術創(chuàng)作中塑造牛的形象,渲染牛的精神,表達對牛的仰止之情、追模之愿。以牛賦志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常??梢?,如民間陶瓷藝術家張志湯,通過對農(nóng)家生產(chǎn)生活不可缺少的這一主體的觀察與參悟,創(chuàng)作了稀世神品《五牛圖》。畫上五牛形態(tài)真切,神情生動,筆墨簡括,線條拙樸,生機勃勃,畫中所繪的五頭神態(tài)各異的牛,或行,或立,或俯首,或昂頭,動態(tài)十足。近乎民間繪畫渾厚樸實的風格,同時也體現(xiàn)了韓晉公磊落的品性。張志湯以繪田家風俗的牛馬而著稱。畫出的筋骨轉折十分到位,在鼓勵農(nóng)耕的時代,以牛入畫有著非常的含義。張志湯雖身處動蕩惡濁之期,卻不為時風所染,依然以健康的心態(tài)正視社會現(xiàn)實,關心百姓生活,表現(xiàn)田家喜聞樂見的內(nèi)容。
民國時期,陶瓷藝術創(chuàng)作的文雅之風盛行,珠山八友名揚天下,創(chuàng)作出許多非凡的杰作。劉雨岑的《粉彩雄雞圖》,可謂經(jīng)典之作。主題紋飾為蒼松翠柏之下,雄雞覓食的自然情狀。兩株高聳的老松,一明一暗互為映襯,遒勁的枝干鮮活有力,筆力頓挫,以中鋒點染樹苔,使樹身更顯蒼勁挺拔。綠黃紛披的枝葉深淺、枯濕生動而富于變化,很好地烘托了畫面的意境。畫面中的雄雞雞冠高聳,體態(tài)壯碩,正漫步于樹下草叢之中,或扭頸竊竊私語,或低頭專注覓食,或爭相搶食,恬靜嬉鬧,顧盼生姿各具其態(tài),相處融洽,將雄雞的自然形象刻畫得惟妙惟肖。一旁圍欄靜立,花卉盛開,風吹草動,自然和諧,使整個畫面充滿了生命的活力。畫上題詩:“生平未肯輕言語,一喔千門萬戶開”,道出了雄雞的天然特性。整個作品將詩、書、畫、印融為一體,雄雞的體態(tài)、造型形象生動,準確逼真,用色艷麗,對比強烈,再輔以松林草地,充分表現(xiàn)了雄雞精神抖擻,氣勢勃然的生命活力,嫻適的田園風光。雄雞歷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吉祥物,寓意大吉,蘊藏著參禪悟道思想。
總之,我們共同擁有的古人群以各自的生命體驗為代價,坦誠地傳遞著規(guī)律與規(guī)矩的方方面面,為后人提供了直白和詳實的參照,留給了我們太多太多的感悟和思考。
陶瓷繪畫屬于傳統(tǒng)繪畫體系。它不僅蘊藏著參禪悟道思想,同時它又蘊含著很豐富的藝術氛圍和哲學思想,藝術與哲學就像兩顆璀璨的寶石鑲嵌在人類精神之旅的王冠上。藝術訴諸情感,哲學訴諸理性;藝術張揚形象,哲學講究邏輯;藝術追求神韻,哲學啟迪智慧。畫作融入了藝術和哲學,才會有自由的想象空間,突出智慧的光芒。藝術和哲學既是對社會生活的理解,是對現(xiàn)實生活的超越,也是儒、道、禪思想體系的集中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