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月梅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以下簡稱《侍坐》),這篇文章是人教版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六單元的一篇自主賞析篇目。這篇文章堪稱經(jīng)典,值得學習,值得探究。《侍坐》可謂詩意的課堂,睿智的教學。作為一線教師的我們應該學習孔子的課堂教學智慧,比如善于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善于運用啟發(fā)式教學,因材施教,循循善誘等。《侍坐》中值得探究的問題也很多,比如“孔子為何與點”。
《侍坐》以“言志”為線索,文章脈絡十分清楚,“孔子問志→弟子言志→孔子贊志→孔子評志”。四位弟子各言其志,孔子為何獨贊曾晳呢?關于這個問題,歷來眾說紛紜,大概有以下幾種代表性說法。
第一:“孔子與曾點者,以點之言為太平社會之縮影也?!惫P者也認為,曾晳所說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贝_實是一幅太平盛世圖。同時,雖然孔子主張仁政、禮制、中庸之道,但其實孔子的社會主張是要建立一個大同世界,實現(xiàn)“天下大同”。因為曾晳的觀點符合了孔子的理想,所以“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第二:“曾晳所說的是一種出世思想,正表現(xiàn)了孔子對自己的政治理想難以實現(xiàn)的內(nèi)心悲哀。”孔子在漢朝以后的封建社會里被統(tǒng)治階級越抬越高,但他生前并不得志。魯國不任用他,他離開魯國在外游蕩了十幾年,走過好多諸侯國,但在當時列國紛爭,“滔滔者,天下皆是也”的歷史條件下,沒有哪位國君會賞識他的學說,世人也多譏諷他,比如楚狂接輿等等。為此他常常感到壓抑、憤憤不平,時常有出世離群之想。比如他曾向人們表示“欲居九夷”(《子罕》),有時他憤慨地說:“道不行,乘桴浮于?!保ā豆遍L》);有時他不得不消極地故作超脫,表示放棄追求去過一種清淡自適的生活:“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述而》)。晚年的孔子對世道看得已經(jīng)很清楚了,所以,游說列國返魯之后,他決意不再求仕。
根據(jù)以上分析,所以孔子之所以贊賞曾皙所言之“志”的關鍵就在于曾皙所說正合于“天下無道則隱”,可能隱約觸動了孔子周游列國屢遭失敗、心力交瘁而想過平靜生活的想法。只有曾皙真正地理解孔子當時的思想狀態(tài),他倆的心是相通的??鬃铀澷p的應當是曾皙的識時務,而不在于曾皙所談暮春郊游的具體內(nèi)容?!妒酚洝ぶ倌岬茏恿袀鳌分小拔崤c點也”句下《集解》引周氏曰:“善點之獨知時也”,此言得之矣。
第三:“這不是儒家的思想,而是道家的思想;而且這篇文字在《論語》中篇幅亦長,恐怕是戰(zhàn)國時期孔門后學所記?!边@個觀點很新穎,跳出《論語》來探究。那么根據(jù)是什么呢?我想大家都了解道家老子提出的“小國寡民”和“無為而治”的思想。曾晳的觀點不就是有點類似于這兩種思想嗎?
第四:朱宏達根據(jù)王充的《論衡·明雩》解釋了曾晳所述是古代的一種祭祀儀式,就是雩祭的儀式。在禮樂崩壞的的春秋末期,曾晳能對古禮作如此具體生動的描繪,以此寄托自己的理想,這在孔子看來是十分難得的彼得我心者,因而內(nèi)心狂喜而情不自禁地喟然贊嘆了。孔子不滿子路,是因為他“非禮”;贊賞曾晳是因為他懂得古禮。禮與非禮乃是儒家人生理想中的首要問題。
第五:“全文突出了儒家的禮樂治國的理想?!闭缰旌赀_的觀點,這是孔子“以禮治國”的表現(xiàn)。
以文本為基礎,撇開第三點不討論,上述諸家都結(jié)合文章以及孔子其人談了一些道理,但我總覺得這些說法和孔子所表達的真正的思想感情之間似乎還有些距離,和孔子的這堂課所要講的教學內(nèi)容無關,下面我們就來做一些具體分析。
孔子開篇就啟發(fā)學生,讓他們各言其志,無疑言志就是這堂課的中心內(nèi)容?!墩撜Z·子張》中有語“學而優(yōu)則仕”。既然這樣,作為大教育家的孔子怎么可能去培養(yǎng)像曾晳那樣去過悠哉游哉的閑適生活,贊同弟子有出世的思想呢?雖然孔子曾經(jīng)說過“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但我們都知道他是積極入世的,盡管不被國君賞識,盡管受到長沮他們的譏諷,他仍然周游列國,他仍然不贊成避世隱退??鬃右簧教幈疾ㄇ笫?,如饑似渴,有時甚至達到“饑不擇食”的地步,甚至于竟然想去投奔在晉國搞內(nèi)亂的公山弗擾,雖然因遭到了子路的反對而未果,但已足可見孔子用世之心切。他到處游說,當鄭人說他像一條累累然不得志的喪家之犬時,他欣然笑著認可了(《史記·孔子世家》)。雖然屢遭失敗,心中不免憤憤不平,但是他自己既然是這樣汲汲以求仕,那他又怎么可能贊成學生學成之后回家過那種無所作為的閑適生活呢?所以上述第二種觀點不確切。
孔子開篇就啟發(fā)學生,讓他們各言其志,從子路、冉有、公西華所說可以看出,孔子應該是讓他們談論治國的志向或者說理想。只是曾晳說得比較委婉、含蓄,僅僅向老師描繪一幅生活圖景,正因為他的含蓄,才會有這么多觀點。如果我們以文本為基礎,從孔子啟發(fā)學生的話語,可以看出孔子就是在問他們?nèi)绾沃卫韲?。如何治理國家,這是一個過程,而不是結(jié)果,所以上述的第一種觀點似乎有不夠妥當?shù)牡胤健?/p>
孔子的治國思想是“以禮治國”,其他三位弟子其實都涉及到“以禮治國”。子路說“且知方也”,這是關于禮,只是子路自己說話做事不夠謙讓,做不到禮讓,所以孔子“哂之”,沒有贊同子路。冉有說“如其禮樂,以俟君子”,冉有涉及到孔子的治國理想“禮樂治國”,為什么沒贊賞呢?冉有只是說治理國家關乎“禮樂”的東西要等待君子去做,不是他做不到,而是他不愿意做,所以孔子沒贊賞他。黃厚江老師的《論語讀人》有講到冉有對孔子提出的“禮樂治國”不是特別贊同。這也許就是冉有說“如其禮樂,以俟君子”的原因,也是孔子沒有贊同冉有的真正原因。公西華的回答“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其實也是以禮治國,如果說曾晳的觀點突出了“禮樂治國”的理想,重視了祭祀禮儀,孔子就贊成他,那么為什么公西華沒有得到贊賞,獨贊曾晳呢?所以上述第四種觀點不夠妥當。
孔子真正贊同曾晳的原因,我個人的觀點是曾晳的志向符合儒家的另一個治國思想,或者說更傾向于“禮樂治國”中的以“樂”治國?!墩撜Z》有云“禮之用,和為貴,禮主異,樂主和”,和是目的,是治國的最高境界??鬃邮种匾暋皹贰钡膶W習,他把進行藝術審美教育的“樂”,與規(guī)范社會政治制度及倫理觀念的“禮”,共同置于教育科目“六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的前列??鬃右簧缘摹叭省?,是禮與樂的統(tǒng)一??鬃诱J為,要治理好一個國家,禮與樂是缺一不可的。“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曾晳所說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正是一幅太平盛世圖。天人合一,與民同樂,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理想的生活,這是治國的最高境界,終極目標。曾晳不是強調(diào)“以禮治國”,而是“以樂治國”,所以孔子才贊賞他。
★作者單位:江西吉安市永新縣任弼時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