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法新社報道,緬甸曾享有稻米之國的美譽,但半世紀與世隔絕使其大米產量和質量遠遠低于另外2個世界米倉泰國和越南。緬甸政府希望能恢復昔日輝煌,但卻面對種種困難。專家指出,緬甸政府和國際社會必須不惜重本投資在稻農上,緬甸才有望再次晉級世界米倉行列。
緬甸在20世紀初曾是“亞洲米倉”,但1962年軍政府上臺,一黨專政,數十年管理不善導致以農立國的緬甸農業(yè)發(fā)展遲緩,昔日輝煌不復存在。
2011年,緬甸將軍們改穿民裝領導改革開放,恢復“稻米之國”美譽成了首要任務之一。然而,庫存腐爛、基礎設施欠缺、稻農負債累累和缺乏資金等問題成了緬甸提高產量的障礙。盡管如此,經濟師認為,幫助稻米提高產量是鏟除貧困和改變緬甸命運的最快方法之一。
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緬甸經濟專家圖內爾說:“改進農業(yè)其實是可輕易實現的改革之一。這不僅僅是理論而已,越南就是一個絕佳的例子:一個在1980年代連飯都吃不飽的國家,現在已稱霸各種食品和商品類別出口。”
世界銀行在曼谷的水稻生產專家佐里亞認為,緬甸政府和國際社會應該多投資在稻農身上?!霸谖磥?0年顯著增加大米生產效率和產量,將有助于推動國內生產總值、增加農業(yè)收入、增加出口及減少貧困。”他指出,柬埔寨近數十年來投入巨資改善大米生產和出口,以至于過去10年來,其國內生產總值每增加一個百分點就能減少國內貧困率多達5.2%。相比之下,老撾經濟以水電業(yè)和礦業(yè)為主,國內生產總值每增加一個百分點只減少0.5%的貧困率。
比其他國家幸運的是,緬甸擁有豐富的天然資源和巨大的農業(yè)潛力,不過目前外國投資者較感興趣的是天然資源的部分。仰光一名米廠老板焦溫希望政府能夠掃除種種障礙,吸引更多外國投資者把資金投入米業(yè)。“我們的稻農必須學習如何更有效地收割,目前我們浪費太多的稻米?!?/p>
稻農最頭痛的問題之一是缺乏米倉,這意味著稻農必須在收割后不久、即米價最低的時候將稻米出售。此外,緬甸的米廠也相當落后,好些米廠至今還是以蒸汽法處理稻米,以至于所生產的稻米質量低,難以出口,只能低價出售。
焦溫指出,若政府能夠取消嚴格的貸款條例和吸引更多外資,他和其他米廠就能夠購買更多先進機器,提高產量和質量,這無疑能讓緬甸重返“稻米之國”道路。
(摘自新加坡《聯(lián)合早報》,2015-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