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蔚臻
提起武大櫻花的來歷,就要追溯到一段令人心酸的曲折往事。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創(chuàng)的國立武漢大學在珞珈山大興土木,
劈山建校,逐漸將這片原本亂石叢生、墳冢遍地的荒山野嶺,變成了美麗的大學校園。
經(jīng)過9年的植樹造林,珞珈山林木蔥蘢,花叢掩映,成為華中最好的植物園,被郭沫若盛贊為武漢三鎮(zhèn)的“物外桃源”。然而,正當武大的發(fā)展勢頭蒸蒸日上之時,日軍的侵華戰(zhàn)爭打響了。至1938年初,武漢形勢吃緊,武漢大學開始遷往四川樂山。10月底,武漢三鎮(zhèn)淪陷,武大珞珈山校園亦遭日軍侵占,并被辟為中原司令部。1938年7月,武大校長王星拱率領(lǐng)最后一批師生離開珞珈山前夕,曾委托以湯子炳(又名湯商皓)先生為首的五位教職工留守護校。
幾個月后,當湯商皓與駐扎在珞珈山的日軍就校園保護等進行交涉時,日軍高橋少將,將武大校園與日本日光、箱根之風景優(yōu)美的文化地區(qū)相比較,表示:惟值此春光明媚,尚欠花木點綴,可自日本運來櫻花栽植于此,以增情調(diào)。湯商皓心有不滿,于是針鋒相對地提出:“可同時栽植梅花,因中國人甚愛梅也(予意,櫻為彼之國花,梅乃我國國花)?!备邩蚍磳Γ骸皺衙缫椎?,梅種難求,明年今日君等可來此賞櫻?!币话阏J為,日軍在此種植櫻花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緩解住在這里休養(yǎng)的大批日本傷兵的思鄉(xiāng)之情;同時,亦有炫耀武功和長期占領(lǐng)之意。因此,珞珈山的第一批櫻花,可以說是日本侵華的罪證、國恥的象征。
日寇的侵華戰(zhàn)爭,給武大造成了巨大而慘重的損失,也讓武大人蒙受了無法彌補的精神創(chuàng)傷。千年易過,日寇的罪孽難消!當1946年武大復原珞珈山后,廣大師生看到這些來自異國他鄉(xiāng)的陌生花木,百感交集。但盡管國仇校恨猶歷歷在目,武大師生卻并未對其加以撻伐,而是選擇了與這些“國恥花”為伴。因為他們知道,這些櫻花雖然的確是窮兇極惡的日本侵略者在中華大地上耀武揚威的產(chǎn)物,但它本身是無罪的;人們之所以會欣賞它,喜歡它,完全是因為它自身的美麗。
也許,最初的武大櫻花是“國恥花”,不過在中日邦交正?;?,櫻花也成為了友誼之花。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并向周恩來總理贈送了1000株大山櫻,其中的800多株種在了北京的玉淵潭、植物園、陶然亭等京城的幾個大公園里。因為周總理曾經(jīng)在武漢大學居住過,于是中央有關(guān)部門便將其中的50株轉(zhuǎn)送給武漢大學,武大的櫻花就這樣成為了中日友誼的一種象征。
時至今日,珞珈山上的櫻花,已經(jīng)成為武大校園文化不可缺少甚至是深入骨髓一部分。武大原創(chuàng)音樂協(xié)會的不少原創(chuàng)校園民謠,都是以櫻花為主角的。每年櫻花盛開時,生命科學學院1995級學生彭挺創(chuàng)作《櫻花樹下的家》會在校園屢屢傳唱。“櫻花詩賽”,是由武漢大學浪淘石文學社于1983年發(fā)起,從最初的武大校內(nèi)詩歌比賽,逐漸發(fā)展成為全國高校大學生詩歌愛好者的創(chuàng)作交流盛會。每年武大櫻花盛開的時節(jié),櫻花詩賽如期舉行。櫻花怒放的三月,最美的不僅在枝頭,還婆娑在詩意繽紛的稿紙上,蓬勃在年年不衰的學生活動中。
責任編輯:張蕾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