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磊 徐冬雨
摘 要:基于辭書收有出典這一視角,可將漢日二字同形詞分為“《漢大》收有且有典的同形詞”“《漢大》收有但無典的同形詞”“《漢大》未收而《國大》收有的同形詞”以及“借用新義的同形詞”四個類型,其中“《漢大》收有且有典的同形詞”即中國造詞,而其余三類則是日本造詞。如從語素構詞的視角對已完成分類和詞源考辨的二字同形詞展開進一步分析,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在不同類型的同形詞中均有一些前(后)語素具有較強的構詞能力。如此一來,通過分類梳理相關語素便可初步形成依靠語素快速推斷、分辨同形詞詞源的方法。
關鍵詞:漢日二字同形詞 中國造詞 日本造詞 詞源考辨★基金項目:本文系2014年國家級大學生創(chuàng)新訓練計劃項目“漢日兩語二字同形詞的來源考辨研究”(項目編號:201410305021)最終成果
中日兩國文化交流源遠流長,漢日兩語中大量存在的同形詞即為最好明證。關于同形詞問題研究,中日兩國學界頗為活躍,相關成果也較為豐富。但從以往研究成果的內(nèi)容來看,大多側(cè)重于討論同形詞的“音”“義”比較,而對同形詞來源問題的分析卻十分少見。盡管在歷史上日語受漢語的影響頗深,但不可否認的是,在近現(xiàn)代的中日詞匯交流中的確存在著逆向輸入的情形。因此,弄清哪些同形詞是源于漢語的中國造詞,而哪些同形詞又是源自日語的日本造詞無疑顯得很有必要。為此,筆者以二字同形詞為研究對象,依托中日大型權威辭書,逐一檢索、查證了二字同形詞的古漢語出典情況及其書證年代,力求在探明詞源的基礎之上尋求能夠快速分辨詞源的有效方法。
一、詞源考辨的思路和方法
關于跨語種的詞源考辨研究,當前學界言之較少。筆者認為,漢日兩語二字同形詞的詞源考辨可依靠中日辭書來展開研究,具體研究思路和方法如下:
首先,借助《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0)、《日本國語大辭典》(小學館,2005)等大型權威辭書,對照、查找漢日兩語中共有的二字同形詞。所查同形詞至少應包含三種類型:一是《漢大》和《國大》同時收有的同形詞;二是《漢大》收有而《國大》未收,但其他日語詞典(如《新明解國語辭典》)可查且事實存在的同形詞;三是《國大》收有而《漢大》未收,但其他漢語詞典(如《現(xiàn)代漢語詞典》)可查且事實存在的同形詞。
其次,在逐一檢索已整理出的二字同形詞古漢語出典及書證年代的基礎之上,進一步將同形詞分為“《漢大》有典的同形詞”“《漢大》無典的同形詞”“《漢大》未收的同形詞”“《國大》未收的同形詞”“借用新義的同形詞”等若干類型,然后根據(jù)類型特征分別確定同形詞的詞源。具體方法是:若為《漢大》有典的同形詞,如書證年代早于《國大》即可推斷為是中國造詞;若為《漢大》無典的同形詞,如書證年代晚于《國大》即可推斷為是日本造詞;若為《漢大》未收的同形詞,如《國大》收有且事實存在,即可推斷為是日本造詞(《國大》未收的情況則推斷為是中國造詞);若為借用新義的同形詞,則可以通過觀察古漢語詞義是否被近代以后的新義所取代以及綜合兩國辭書中的詞義書證年代來判斷同形詞是否為日本造詞。
最后,從語素構詞的角度對已完成分類和詞源考辨的二字同形詞展開分析,即在有古漢語出典的同形詞中進一步甄別哪些前(后)語素較為能產(chǎn)(無古漢語出典的情況亦然),通過分類梳理上述語素便可初步形成依靠語素快速推斷、分辨同形詞詞源的方法。
二、辭書收有出典視角下的詞源考辨
根據(jù)筆者整理、統(tǒng)計,漢日兩語當中的二字同形詞共有10647個,分別占28037個漢語二字詞的37.97%以及20418個日語二字詞的52.15%。以下,試從辭書收有出典這一視角來對漢日同形詞的詞源問題展開分類探討。
(一)《漢大》收有的中國造詞
“《漢大》收有”包括兩類情況,一是二字同形詞在《漢語大詞典》和《日本國語大辭典》中同時收有,并且在《漢語大詞典》中可以查到其古漢語出典。如上所述,如果同形詞在《漢語大辭典》中能夠查到古漢語出典并且其書證年代早于《日本國語大辭典》,便可認定該詞是歷史上從中國傳入日本的中國造詞;二是《漢語大詞典》收有而《日本國語大辭典》未收,但其他日語詞典可查且事實存在,我們認為此類同形詞同樣也可視為中國造詞?!秶蟆肺词盏脑蚩赡苁谴祟愒~語進入日語的時間不長,地位尚不穩(wěn)固,仍屬于新詞之列。據(jù)筆者初步統(tǒng)計,上述兩類詞語共計5695個,占10647個同形詞的53.49%。由此可見,二字同形詞中主要是以中國造詞居多。舉例如下:
愛情 報恩 殘本 殘兵 殘年 從事
當年 當日 當?shù)?定額 定價 讀書
發(fā)病 割愛 航海 交友 課稅 立法
來賓 來客 來歷 牧場 流星 落款
努力 去年 入門 入學 施工 升天
通牒 通路 通例 挑戰(zhàn) 慰勞 忘我
行人 漁具 遺產(chǎn) 遺體 遺風 用兵
戰(zhàn)地 爭霸 征兵 治國 制度 作家
(二)《漢大》無典的日本造詞
所謂“《漢大》無典”是指二字同形詞在《漢語大詞典》中雖然收有但卻無法查到古漢語出典。就其書證情況來看,《漢語大詞典》所提供的書證年代通常較為晚近,有的甚至根本就沒有書證,然而在《日本國語大辭典》中往往能夠發(fā)現(xiàn)時期早于《漢語大辭典》的書證。我們認為,此類同形詞很可能是近代以后從日本反向輸入中國的日本造詞,共計3662個,占10647個同形詞的34.39%。舉例如下:
保險 閉幕 插圖 殘部 產(chǎn)地 產(chǎn)量
觸角 觸覺 觸手 動詞 動員 動機
斷層 反感 廢品 防空 復員 構圖
感情 感覺 感官 航空 教材 檢疫
領地 領海 領空 落選 流彈 論點
免疫 粘膜 棄權 視覺 視力 視線
休學 選集 選民 議案 議會 議員
用法 用具 制服 制品 殖民 坐標
(三)《漢大》未收而《國大》收有的日本造詞
所謂“《漢大》未收而《國大》收有”是指《日本國語大辭典》收有而《漢語大詞典》未收,但其他漢語詞典可查且事實存在。我們認為,此類同形詞與前述第(二)類詞語相同,也可能是近代以后從日本反向輸入中國的日本造詞,只是它們進入漢語的時間可能要更晚一些。此類同形詞共計1275個,占10647個同形詞的11.98%。舉例如下:
愛犬 編曲 變量 補語 殘敵 乘船
代金 登頂 發(fā)車 防災 浮冰 呼氣
附言 附表 附圖 感光 隔日 換言
患者 加水 結石 敬語 減壓 減產(chǎn)
降雨 抗體 臨海 秘訣 切線 切點
求職 驅(qū)蟲 染發(fā) 燃油 融資 入院
視點 視角 勝率 污水 效果 選曲
演藝 仰角 制式 注音 整形 震源
(四)借用新義的特殊日本造詞
所謂“借用新義”是指某些源自漢語的二字詞在進入日語之后其原本詞義(古漢語詞義)在語言使用過程中發(fā)生了變化,而發(fā)生變化的詞義又伴隨著近現(xiàn)代的中日交流重新回歸至了漢語。也就是說,這類同形詞原為中國造詞,而在近現(xiàn)代化的歷史進程中,日方通過重塑其義而使其轉(zhuǎn)變?yōu)榱巳毡驹煸~。例如“講座”一詞,該詞的古漢語詞義是“高僧說法或儒師講學的座位”(《比丘尼傳·寶賢尼》),而現(xiàn)代漢語和現(xiàn)代日語釋義是“由主講人向?qū)W員傳授某方面知識、技巧的一種公開或半公開的學習形式”。由于《日本國語大辭典》所提供的當前釋義的書證要早于中方,因此我們可以判斷“講座”這一同形詞即為借用新義的特殊日本造詞。此類同形詞數(shù)量極少,據(jù)筆者初步統(tǒng)計僅有15個,占10647個同形詞的0.14%。除“講座”一詞外,還有觸手、對策、過程、化石、講師、記者、論文、領域、積木、起點、協(xié)會、選集、制服等。
三、基于上述分類的同形詞語素構詞分析
在實施漢日二字同形詞分類及詞源考辨的基礎之上,我們再從語素構詞的視角進一步觀察同形詞的構詞情況。通過觀察某一類型同一前語素或同一后語素的構詞情況后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在前述(一)類型同形詞當中(即《漢大》收有且有典的同形詞),某些前(后)語素構詞能力強、產(chǎn)詞量大,如前語素有“殘”“當”“定”等;后語素有“本”“兵”“地”等。如上所述,由于《漢大》有典的同形詞可認定為是中國造詞,據(jù)此我們認為:如同形詞中含有上述語素則基本上可以判定該詞為中國造詞。示例如下:
(一)可以認定為是中國造詞的前語素
殘+□ 殘本 殘兵 殘骸 殘年
當+□ 當初 當代 當?shù)?當年
定+□ 定稿 定價 定時 定額
入+□ 入庫 入門 入手 入學
遺+□ 遺產(chǎn) 遺風 遺骨 遺跡
(二)可以認定為是中國造詞的后語素
□+本 殘本 譯本 話本 寫本
□+兵 殘兵 步兵 用兵 征兵
□+地 當?shù)?見地 余地 戰(zhàn)地
□+具 炊具 耕具 寢具 漁具
□+年 殘年 當年 去年 往年
需要注意的是,我們認為由上述前(后)語素構成的同形詞基本可以判定為是中國造詞,并非是指由上述前(后)語素構成的同形詞全部都是中國造詞。以前語素“殘”為例,通過觀察其他類型同形詞后發(fā)現(xiàn),“殘部”、“殘敵”和“殘品”這三個同形詞就是沒有古漢語出典的日本造詞,只不過此類例外情形畢竟只是極少數(shù),有古漢語出典且可以判定為是中國造詞的“殘+□”類同形詞仍占壓倒性多數(shù)。所以從成詞概率上看,當我們遇到由上述前(后)語素構成的同形詞時,有理由推斷這些同形詞就是中國造詞。
另一方面,當我們觀察前述(二)(三)(四)類型(即《漢大》無典的同形詞、《漢大》未收而《國大》收有的同形詞、借用新義的同形詞)同一前語素或同一后語素的構詞情況后發(fā)現(xiàn),也有一些前(后)語素具有較強的構詞能力,如前語素“產(chǎn)”“感”“動”等;后語素“點”“角”“量”等。如上所述,由于(二)(三)(四)類型的同形詞可認定為是日本造詞,據(jù)此我們認為:如同形詞中含有上述語素則基本上可以判定該詞為日本造詞。當然其中也存在少數(shù)例外情形,只是從成詞概率來看我們有理由推斷由上述語素構成的同形詞就是日本造詞。示例如下:
(三)可以認定為是日本造詞的前語素
產(chǎn)+□ 產(chǎn)地 產(chǎn)量 產(chǎn)品 產(chǎn)物
感+□ 感情 感覺 感官 感光
動+□ 動詞 動員 動機 動力
視+□ 視覺 視力 視線 視點
制+□ 制服 制品 制式 制劑
(四)可以認定為是日本造詞的后語素
□+點 論點 視點 起點 切點
□+角 觸角 視角 死角 仰角
□+量 變量 產(chǎn)量 定量 流量
□+線 導線 視線 切線 戰(zhàn)線
□+員 動員 復員 議員 教員
四、結語
以上,我們依托中日辭書對漢日兩語當中二字同形詞的詞源實施了考辨?;谵o書收有出典這一視角,我們將二字同形詞分為“《漢大》收有且有典的同形詞”“《漢大》無典的同形詞”“《漢大》未收而《國大》收有的同形詞”以及“借用新義的同形詞”四個類型,其中“《漢大》收有且有典的同形詞”即中國造詞,而其余三類則是日本造詞。從數(shù)量上來看,中國造詞相比日本造詞要多,這一點也符合中日文化交流的史實。如進一步從語素構詞的視角對已完成分類和詞源考辨的二字同形詞展開分析,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在不同類型的同形詞中均有一些前(后)語素具有較強的構詞能力。如此一來,通過分類梳理相關語素便可初步形成依靠語素快速推斷、分辨同形詞詞源的方法。當然,正如朱京偉所說,上述思路只是一種輔助性的方法,要最終確認某個同形詞是中國造詞還是日本造詞,僅依靠辭書的收詞情況是不夠的,還需要有更為詳細和嚴密的詞源考證過程。
參考文獻
[1] 朱京偉.中日V+N動賓結構二字詞的比較[J].關西大學視聽覺教育,2006,29:95-107.
[2] 朱京偉.中日V+N定中結構二字詞的比較[A]//日語研究第5輯[C].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193-213.
[3] 沈國威.現(xiàn)代漢語中的日語借詞之研究[J].日語學習與研究,1988(5):14-19.
[4] 崔叔萍,張樂山.談日漢同形詞的古漢語來源[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0(6):1-5.
[5] 李運博.流入到近代中國的日語借詞[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4):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