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軍星
摘 要:科技的飛速發(fā)展和教育要求的不斷完善,使教育形式越發(fā)多元化。信息技術課程的開設就是為了更加豐富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讓素質教育的教育目標得到完美體現(xiàn)。然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信息技術的課堂教學效率一直都令人十分頭痛,針對如何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質量,談一談有效可行的兩種教學方法。
關鍵詞:任務驅動;啟發(fā)誘導;科學技術
信息技術課程作為一門比較年輕的學科,其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都未有明確的教學安排。正是這個原因,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往往存在著兩種極端的教學課堂。一種是機體都能參與其中的互動式課堂;而另一種則是因無法統(tǒng)一集中導致的低效課堂。那么,如何創(chuàng)設學生都能參與其中的高效課堂呢?本文就簡要分析一下“任務驅動式”和“啟發(fā)誘導式”教學方法。
一、任務驅動式
“任務驅動式”教學方法,顧名思義,就是在正式授課之前就對學生提出要求,讓學生能夠帶著問題進行教學內容的研究和思考,當教學內容呈現(xiàn)完畢的時候,要讓學生親自動手參與其中,并且對能夠又快又好完成的學生給予表揚獎勵。這樣的教學方法其本質就是通過抓住學生的“自尊心”來進行課程的講解,沒有人想要得到最后一名,大家都希望能夠緊跟著教師的步伐,然后盡自己的努力獲得表揚。在這個教學方法中,教師需要注意的一點就是,課程內容的講解速度要適中,不能過快也不能過慢。過快的內容講解會讓部分理解能力和操作能力較差的學生“掉隊”,不利于課程的良性發(fā)展;而過快的講解則沒有考慮到學生的消化理解,很容易造成“瞬時現(xiàn)象”,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轉頭就忘了學的什么”。因此,要想提高信息技術課堂的有效性,任務驅動式教學方法是比較有效的方法之一。
二、啟發(fā)誘導式
“啟發(fā)誘導式”教學方法的理論基礎就是學生的學習內驅力——學習興趣。我們都知道,學生越感興趣的學科,學習起來就越有動力,掌握的程度就越好。教師就可以利用這一點,對信息技術課堂的教學內容進行合理安排和善意的啟發(fā)誘導,通過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尤其是在進行初中信息技術基礎知識的普及這一部分內容講解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對學生采取誘導式教學方法,用以緩解枯燥單調的教學內容。例如,當講到KB(千字節(jié))的進制的時候,教師就可以說:“同學們,我們上網的時候常常會說有多少的流量包?那么,什么是流量呢?流量是不是和我們通常說的‘水流量相同呢?”這樣的誘導方式就能很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信息的存在,只有掌握好理論知識,才能更好地運用到生活中。這對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作用不言而喻。當然,在使用這樣教學方法的時候,教師也要注意,不能一味地對學生進行提問式誘導,還要夾雜著鼓勵啟發(fā)。簡單地說,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偶爾也要提出一些簡單的教學內容,讓學生一下子就能夠回答上,借以鼓勵學生,然后在這個基礎上進行新課的教授,就能讓學生的熱情高漲,緊跟教學的步調。
信息技術課程的設置,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思維擴展,也是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的一個重要學科。教師在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務必要做到善于總結教學經驗,不斷改變和完善教學方法,為教學活動注入新鮮活力,并時刻注意以學生為教學主體,探究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發(fā)掘學生的潛能,力圖將初中的信息技術課堂作為學生信息技術的重要理論啟蒙,讓學生感受到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和自身的學習進步。
參考文獻:
榮春勇.淺析提高初中計算機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J].計算機光盤軟件與應用,2013(12).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