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天兵
摘 要:近年來,歷史高考以全球史觀、文明史觀、現(xiàn)代化史觀來指導命題已經(jīng)成為一種流行符號,隨著命題技巧的進步,社會史觀也逐漸進入了命題專家們的視角。探析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人民生活方式的變化,可以深入了解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社會生活方式的西俗化現(xiàn)象及其規(guī)律。
關鍵詞:社會生活方式;鴉片戰(zhàn)爭;變化
近年來,歷史高考以全球史觀、文明史觀、現(xiàn)代化史觀來指導命題已經(jīng)成為一種流行符號,隨著命題技巧的進步,社會史觀也逐漸進入了命題專家們的視角。社會史觀主要指從社會的角度觀察歷史,著重研究歷史的結構和進程,注重分析研究廣義的社會問題(政治問題、經(jīng)濟問題、文化問題之外的所有問題)。社會問題的核心就是社會保障或社會福利及其相關問題。社會問題具有廣泛性、綜合性和階段性等特點。其研究領域主要包括社會變遷史、社會日常生活史、社會習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化和人口流動史、社會保障史、社會政策史、人與環(huán)境關系史等。
一、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社會服飾的變化
鴉片戰(zhàn)爭前清朝男子的服裝以長袍、馬褂為主。長袍的特點是,長過膝、領為圓,帶大襟,有扣襻,袖適中,擺開衩。馬褂是一種對襟、圓領、有開禊帶扣襻兒的外罩衣,馬褂多以綢緞織物為材料,也有用獸皮制作的。馬褂顏色有藍、紫、灰、黃多種,以黃色為貴,俗稱“黃馬褂”。一般平民不準穿,皇帝、巡行扈從大臣們可穿明黃色馬褂。清朝的漢族婦女服裝一般有披風、襖、裙等。披風即外套,作用與男人馬褂相似。披風內依次為大襖與貼身小襖,下裝為遮足長裙。滿族婦女的便裝一般為長袍。有些講究裝飾的婦女,往往在長袍的衣襟、領口、袖邊處鑲上絳子花邊,作為美的點綴。
鴉片戰(zhàn)爭以后,隨著西方的侵略,逐步使我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同時,西方資本主義文化的影響也日趨擴大,衣冠服飾隨之而發(fā)生變化。開始由拘謹、保守、呆板、等級森嚴,逐漸向美觀、適體、方便、平民化轉變。人們突破舊的著裝規(guī)范,不按品級 穿戴,已不再有嚴格的標志等級,原為一二品官所披的紅色風兜,在上海隨處可見。在沿海城市許多為外商工作的買辦開始以西服為身份標志,留學生和新思潮的青年多數(shù)喜歡穿西服。接觸西式服裝之后,女性服裝開始向合身適體、短袍窄袖的方向發(fā)展,旗袍是這方面的典范,20世紀20年代之后,旗袍成為城鎮(zhèn)新潮女性的日常著裝。
二、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社會飲食結構的變化
中國是一個餐飲文化大國,長期以來在某一地區(qū)由于地理環(huán)境、氣候物產(chǎn)、文化傳統(tǒng)以及民族習俗等因素的影響,形成了東亞 大陸特色餐飲類別。中餐(Chinese food),即指中國風味的餐食菜肴。其中有粵菜、川菜、魯菜、淮揚菜、浙菜、閩菜、湘菜、徽菜“八大菜系”。南方多食米飯海鮮、北方面粉肉食。
鴉片戰(zhàn)爭以后,中國被迫開埠,外國侵略者根據(jù)不平等條約,在通商口岸建立了租界。但隨著西方文化的進一步滲入,西方的一些飲食也逐漸傳入中國,至19世紀中葉以后西式飲食開始在一些沿海通商城市流行。在以“洋”為時尚中,具有西方風味的食品漸受中國人的歡迎,如啤酒、香檳酒、奶茶、汽水、冰棒、冰淇淋、面包、西點、蛋糕等皆被國人接受。西餐中常用的原料開始大量進入百姓餐桌,專門生產(chǎn)西式食品的食品廠開始出現(xiàn),菜、西點逐漸成為國人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社會建筑樣式的變化
在中國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因自然條件和生活方式的不同,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居建筑樣式。四合院是中國北方地區(qū)的典型民居,普通居民的住房以四合獨院為主。中國古代傳統(tǒng)的建筑結構一般為木骨泥墻,主構架則全為木結構,這是中國建筑獨有的特點,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鴉片戰(zhàn)爭后,在租界等外國人集中居住區(qū),西式住房開始大量出現(xiàn)。20世紀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開始出現(xiàn)完全歐化的新式住宅(其命名也開始改用“新村”“花園”“別墅”“公寓”等)。在天津、上海、廈門等沿海城市,出現(xiàn)了以中西合璧為典型特征的毗連式房屋。西式的家具陳設(如沙發(fā)、茶幾、寫字臺、穿衣鏡、座鐘、掛表等),也受到人們的歡迎。
四、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社會交通工具的變化
在中國古代,代步工具主要是馬車、牛車、肩輿(轎子)、木船以及騎馬、騎驢、騎駱駝等。其共同特點是多用畜力、人力或自然力,速度慢、活動范圍小。雖然上海開埠后有由江北獨輪小車傳入,但作為人們的代步工具卻又勉為其難。西方人來到中國以后,把他們習慣的交通工具——馬車也帶到了中國。雖然在乾隆年間馬戛爾尼曾經(jīng)向乾隆贈送了兩輛四輪雙馬車,但只是被作為“萬邦”進獻的貢物陳列在圓明園。
五、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社會習俗的變化
在古代社會,締結婚約憑借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鴉片戰(zhàn)爭以后青年開始反對包辦婚姻,主張婚姻自主;婚禮開始刪繁就簡,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禮。喪禮趨于簡化,出現(xiàn)了有西方色彩的新式葬禮,一些城市還建立了殯儀館與公墓。民國成立后,開展了剪辮(剪男性長辮)易服(不穿滿清官服)、迫令放足(禁止女性纏足)、破除神權、反對迷信等活動,公歷在官方活動中得以實施,點頭鞠躬取代了傳統(tǒng)的跪拜作揖,握手逐漸成為社交場合的常見禮節(jié)。民眾思想發(fā)生變化,舊道德、舊禮教遭到批判,女子在獲得受教育權利的同時,開始走出家庭,步入社會。女子在獲得受教育權利的同時,也開始走出家庭,步入社會。
鴉片戰(zhàn)爭使中國國門洞開,在西方列強不斷擴大對中國侵略的同時,也帶來了近代西方文明。動蕩中的中國近代社會生活開始向世界文明靠攏,促進了中國社會生活的變化。自19世紀40年代以來的我國社會生活和習俗發(fā)生了重大變遷,中國在被動與陣痛中開始了社會生活的全方位現(xiàn)代化進程,邁開了追趕西方列強、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的艱難歷程。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