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關弘巖,女, 滿族,遼寧沈陽,沈陽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美學,2013級研究生。
摘要:意境論是宗白華美學思想的核心內(nèi)容,它彌久而常新。作為中國美學史上一位杰出的美學家,宗白華獨特地建構了以生命節(jié)奏為核心,以藝術境界為表征的意境美學理論。本文首先介紹了意境的涵義,接著從“直觀感象的模寫”、“活躍生命的傳達”和“最高靈境的啟示”三個境層來解讀宗白華富于生命節(jié)奏的意境美學論。從而體現(xiàn)出宗白華美學思想中以生命精神論意境之美的獨特之處。
關鍵詞:宗白華;生命節(jié)奏;意境
“意境”是中國古典美學的核心范疇,它凝結了古人的哲學智慧和藝術經(jīng)驗。宗白華意境美學理論的建構是基于中國古典意境理論之上的,它不僅僅是對中國古典意境理論的繼承,更是對中國古典藝術理論的創(chuàng)新。藝術美是宗白華美學思想的核心,宗白華獨具匠心的把原本屬于詩詞曲范疇的意境,擴大到整個藝術門類,并在意境生成的深層原因上去尋求那埋藏于中國藝術深處的生命的節(jié)奏。
一、意境的涵義
什么是意境?在宗白華看來,意境就是藝術境界,意境有五種境界:功利境界、倫理境界、政治境界、學術境界和宗教境界。介于后兩者之間的就是藝術境界,藝術境界主于美。宗白華在《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中借用唐代畫家張璪論畫的兩句話“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來闡釋他對意境的理解。他認為,意境是‘情與‘景的結晶品。他認為,意境是造化和心源的合一,是客觀自然景象和主觀情思的交融。“藝術家以心靈映射萬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現(xiàn)的是主觀的生命情調與客觀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滲,成就一個鳶飛魚躍,活潑玲瓏,淵然而深的靈境;這靈境就是構成藝術之所以為藝術的‘意境。”①藝術的意境主于美,心靈是美的源泉。中國的詩歌、書畫、音樂等藝術作品中都融入了創(chuàng)作者的心緒、情感,其中的一筆一畫,一點一線,一個音符都帶有創(chuàng)作者的主觀情思,正是這種因人而異的創(chuàng)作情感的投入,才使得中國的藝術作品幻化出多樣的美,這給予欣賞者以無盡想象和意會的空間,讓欣賞者體會到中國藝術特有的意境之美。宗白華認為情景交融便是意境的本質所在。
宗白華并沒有僅僅把意境的表達停留在情與景的交融這一觀點之上,他把對意境的闡釋上升到宇宙觀、人生觀的層面,將生命的節(jié)奏融入到藝術意境之中,賦予意境新的內(nèi)涵。宗白華通過對萬物的生命本質的把握,認識到藝術家是以自己的生命映射宇宙萬物,身與心完全投入到藝術創(chuàng)作中,這樣才能創(chuàng)造出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宇宙萬物內(nèi)在的生命精神就是藝術美的本質,藝術境界的價值和意義就是對宇宙萬物蓬勃生命力的展示。這種主觀生命情調和富有生機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滲,就構成了宗白華所體悟出的那種藝術意境。正是基于這種對藝術境界的生命本質的把握,宗白華的意境美學思想得以貫穿所有藝術門類,使他的意境美學思想融會貫通。
二、意境的三層次
“藝術意境不是一個單層面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現(xiàn),而是一個境界層深的創(chuàng)構。從直觀感相的模寫,活躍生命的傳達,到最高靈境的啟示,可以有三層次?!雹?/p>
1、意境是直觀感象的模寫
直觀感相的模寫,這一層是寫實的境界,就好像西洋藝術里面的印象主義和寫實主義,具有直觀性。藝術家欣賞萬物內(nèi)在的生命節(jié)奏“山川草木,造化自然”這是對藝術對象的直接反映。宗白華說:“一切無常,一切無往,我們的心,我們的情,也息息生滅,逝同流水。向之欣欣,俯仰之間,已成陳跡?!雹圩匀?、社會、人生呈現(xiàn)出的種種物象,他們無時無刻不處在一種動的狀態(tài),宗白華的意境理論十分注重這種動的特征“大自然中有一種不可思議的活力,推動無生界以入于有機界,從有機界以至于最高的生命、理性、情緒、感覺。這個活力是一切生命的源泉,也是一切‘美的源泉。”④藝術家只有借圖畫、雕刻等藝術形式來表現(xiàn)藝術對象的動象,才能表現(xiàn)藝術對象的精神,表現(xiàn)藝術對象富余生命節(jié)奏的意境之美。
這是宗白華看過羅丹的雕刻之后對藝術表現(xiàn)生命的深刻揭示。他認為,自然萬象無不在運動之中,即是無不在生命中。藝術家想要借作品來表現(xiàn)自然之實,當然要表現(xiàn)藝術對象的動象,羅丹的雕像正是通過對藝術對象的動的表達來表現(xiàn)生命,描寫精神。這種對藝術對象的動態(tài)的表現(xiàn),是藝術的最終目的,也是藝術與照片的不同之處。
然而這種生命之動瞬息變化、不可琢磨,僅僅靠我們的感覺是無法把握這瞬間即變的生命活動的,只有靠空明的心境,才能在靜觀中把紛繁變化的萬物轉化為意象,進而把握其內(nèi)在生命的節(jié)奏,這正如中國的哲學精神一樣,講求以性靈之虛觀照萬物之實,道家的“滌除玄鑒”,佛家的“寂而常照,照而常寂”都是以為虛靜參萬物,人蒙于物不見真理,唯有寂靜空明之心才是通往真理之途,就好像蘇東坡所講的“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
2、意境是活躍生命的傳達
活躍生命的傳達,這一層是傳神的境界,在宗白華看來它表現(xiàn)為生命的氣勢,它依賴于“靜照”所得的意象,然后返歸與藝術家的心靈,達到造化與心源的相互交融,藝術家將對生命律動的體悟融入到“靜照”所得的意象之中,這時的意象已不是對藝術對象的單純摹寫,而是充滿藝術家對生命體悟的意象,是藝術家對藝術對象的傳神表達。
傳神的境界不同于寫實的境界,它是一個虛實相生的境界。在這一境層里,宗白華先生尤其注重虛境的表達,他以為中國畫為例向我們展示虛境的神妙。清初畫家笪重光說:“空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現(xiàn)。神無可繪,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畫處多屬贅疣。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在中國繪畫處理空間的表現(xiàn)方法上,我們見到在一片空虛的背景上集中的表現(xiàn)人物的姿態(tài),刪略的 背景的刻畫使得人空間因人物而顯現(xiàn)。人物與空間交織成一片,便有無盡的氣韻生動而生??瞻椎漠嫷咨现挥羞@些姿態(tài)各異的人物,但我們并不覺得沒有世界,因為中國畫底的空白不是真的空,而是藝術家生命的流動。中國的舞臺藝術也大抵如此,老藝人說的好:“戲曲的布景是在演員的身上。”演員利用舞蹈動作逼真的表達出人物的內(nèi)心情感,不用布景阻礙演員的表演,留出空虛來讓演員充分的表現(xiàn)自己內(nèi)心深處對藝術對象的體悟,這樣虛境處便皆是妙境。這種虛實相生的意境向我們顯現(xiàn)了藝術家內(nèi)在的生命律的動。在虛實相生的意境的創(chuàng)構中,藝術家與藝術對象完全融合在一起,并將自己的生命和精神刻畫在藝術對象上,因心而造境。
3、意境是最高靈境的啟示
最高靈性的啟示,這一層是妙悟的境界,宗白華又稱之為“玄境”。這一境層是對生生萬物的最高體驗,它難以述說,難以言傳,是藝術家精神的凈化和深化,在這一境層里藝術家與宇宙萬物物我兩忘完全融為一體,生命的律動與宇宙產(chǎn)生共鳴,得到真正的自由。這一層面達到了“無”這樣一個哲學高度,宗白華較多的借用“禪”的理論來闡釋這一境層。他認為“禪是動中的極靜,也是靜中的極動,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動靜不二,直探生命的本源。”⑤它以前兩個境層作為存在的基礎,在拈花微笑里領悟色相微妙至深的禪境。這種禪境要在一種“禪”的心態(tài)下創(chuàng)作,而這種心靈狀態(tài)的涵養(yǎng),則需要靜穆的觀照和飛躍的生命。只有在靜穆的觀照中,藝術家的作品才能表達出宇宙萬物飛躍靈動的生命。
妙悟的境界已經(jīng)達到了一個極虛的層面,但這并不是使意境的表達趨于真無,而是要使意境的表達反歸于一個更高層次的實。正如宗白華所說:“中國宋元山水畫是最寫實的作品,而同時是最空靈的精神表現(xiàn),心靈與自然完全合一。花鳥畫所表現(xiàn)的亦是如此。勃萊克的詩句:“‘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國,真可以用來詠贊一副精巧的宋人花鳥?!雹匏囆g家在一泉一壑、一花一鳥中發(fā)現(xiàn)了無限,表現(xiàn)了無限,他的作品講究空靈,但又極其寫實。他超越自然而又最貼切自然,妙悟的境界是最心靈化的境界,同時也是最貼近自然的境界。
三、結語
宗白華的意境美學理論最獨特的地方就是在宇宙生命的本體之上來建構藝術意境,對宇宙生命本體的把握是藝術之美的基礎,藝術意境是對宇宙生命本體的最高體現(xiàn)。而這富于生命節(jié)奏的意境之美就是在“寫實”、“傳神”、“妙悟”這三個境層中層層深化,由實而虛,虛實結合,虛實相生,又由極虛返實的過程中,呈現(xiàn)出一層比一層更深的物我交融的藝術境界。宗白華對藝術意境的闡釋,使我們從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中更加清晰的了解意境,并且使中國傳統(tǒng)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境美學理論得到理性的分析,為后來的意境美學理論發(fā)展奠定了基礎。(作者單位:沈陽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參考文獻:
[1] 宗白華.宗白華全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2] 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3] 林同華.宗白華美學思想研究[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
[4] 王進進.宗白華美學思想評述[D].浙江大學,2005.1
[5] 李燕.宗白華意境論研究[D].山西師范大學,2010.5
注解:
① 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P70
② 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P74
③ 宗白華.宗白華全集:第2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P9
④ 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P269
⑤ 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P76
⑥ 宗白華.宗白華全集:第2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P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