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嘉濉
在流光溢彩的唐詩天空,也許有很多人都忽視了賈島的《尋隱者不遇》。這首小詩,畢竟沒有燕許大手筆的勁健,沒有李白、杜甫的才情,沒有白居易的針砭時弊??墒?,她卻一枝幽艷,別有韻味,實在是不容易??!
平淡中有至味
本詩只有二十個字,但卻涵蓋了敘事詩的要求: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內(nèi)容。其秘密何在呢?就在于詩人賈島獨具匠心的運用問答體——寫答而暗寫問,寓問于答。
首句“松下問童子”,雖省略了“我”,即尋隱者,但已然問者與被問者“童子”同時出現(xiàn)了。有問必有答,“我”究竟問了些什么呢?并沒有寫,卻寫了童子答話“言師采藥去”。邏輯推理一下,那隱藏在詩中的“我”的問話不正是“你的師父干什么去了”嗎?
這是一個尋隱者的旅程,“我”的目的是顯然的。隱士不在,自然是要很急切地想把他找出來。于是“我”馬上就問了童子:“師傅,他去哪里采藥了?”,可這句并沒有明寫,而是從“只在此山中”問答里暗示出來的。聽到這兒,不難想象尋隱者轉(zhuǎn)憂為喜的神態(tài)。既然“只在此山中”,不就能很快地找到他了嗎?于是便問:“那他在山中的哪一處???”不料童子的回答讓尋隱者的心回到了原處,“云深不知處”—不知他在這云霧繚繞的深山中的哪一處!由此可見,這又是一處暗寫。
生活中平淡無奇的對話,經(jīng)過賈島的推敲,流露出濃濃的文學(xué)趣味。美學(xué)家朱光潛就曾說此詩是“平淡中有至味”。
神龍無首又無尾的深山隱士
天才詩人賈島一點都不落俗套,獨辟蹊徑,通過隱士的生活環(huán)境、通過童子的回答,來間接地刻畫了一個真正的隱士形象。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松、竹、梅為歲寒三友,古代士人們往往以此表明其安貧樂道,不與世俗,清潔孤傲之志。因此首句的“松下問童子”,其“松”字既寫了實景,有切合了隱士的身份,有著濃郁的象征意味。再與“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聯(lián)系在一起,一個超塵絕俗的清幽環(huán)境映入了讀者的眼簾。其隱士的人品,也可想而知了。
那就讓我們深深體會一下:在白云環(huán)繞,遠(yuǎn)離塵囂的高山,青翠茂盛的松樹下;陪伴在隱士身邊的正是一個眉清目秀的童子;隱士每天的活動,在山上采藥,在松下炮制,過著清貧的生活。他不求功名利祿,只圖自由自在,隱形遁世,遺世獨立,羽化登仙。這樣一位真正的隱士,難道會與俗人來往嗎?俗人,他能接見嗎?所以,詩人賈島的這番苦心經(jīng)營并沒有白費,隱士因其不現(xiàn),更顯出隱士的卓爾不群。神龍見首不見尾,這條龍,首尾皆不見,仍活靈活現(xiàn),賈島真是了不起!
苦吟的心
熟知,賈島是個半俗半僧的詩人,他就是這樣帶著雙重性度過了自己的一生。他因在文場失意,便去當(dāng)了和尚。雖身在佛門,卻未能忘卻塵世的煩惱。這首《尋隱者不遇》,我想就是賈島自己在解釋,他自己為什么會苦吟一輩子,做一個“半俗半僧”的人?以此啟示后人應(yīng)如何對待自己的人生!
賈島不遠(yuǎn)千里親自來拜訪超凡脫俗的山中隱士,但他沒有想到隱士卻是這樣的難以找尋。順著牧童遙指,面前是那虛無飄渺人間仙境般的高山。如果賈島他真的擺脫了紅塵的束縛,他就不會找不到隱士。志同道合的人會怕這些嗎?這只能說明賈島依然被塵世間的煩惱所牽絆。我們通常會將隱士所展現(xiàn)的生活稱為雅士,過上雅士般的生活,我們稱為這是一種境界。究竟怎樣才能達(dá)到雅士的境界?只因雅士與塵世間有一道密封的門,他不會輕易的被打開。而打開它的鑰匙正是放在我們每個人的心里。我們將心上的負(fù)擔(dān)放下,又有何難進(jìn)入那個被每個人所羨慕的境界呢!
細(xì)細(xì)的品嘗,其實賈島又為何這樣翻山越嶺地去尋找自己一個根本不能實現(xiàn)的夢。他有他自己的境界,為何要去羨慕他人的成就呢?逐字逐句地推敲詩中韻味,苦苦的探求文學(xué)的奧秘,這又有誰勝得過他。也許這就是每個人都不能走出俗世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