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維崇
德育應該培養(yǎng)學生在個體道德生活和社會道德生活中學會自律,然而,青少年學生存在的問題表現(xiàn)在自我評價障礙、意志薄弱、人格障礙、挫折心理等。中國古代道德修養(yǎng)論中的“慎獨”“主敬”與西方的“有得于內,無待乎外”,對培養(yǎng)學生自律能力方面有所啟示,具體做法如下:
一、挫折教育
也稱逆境磨煉,是指通過展示人類社會生活中的挫折因素,培養(yǎng)學生正確認識駕御挫折能力的一種教育活動。即是說讓學生不在挫折中消沉、徘徊,向挫折學習,在挫折的鍛煉和考驗中成熟、奮進、崛起,身處逆境仍然能保持心理平衡和正?;盍?,從而培養(yǎng)學生對未來生活的適應性和調節(jié)周圍環(huán)境的能力。當今時代充滿著競爭、挑戰(zhàn)和風險,青少年需要挫折教育,改革開放需要挫折教育,社會呼喚挫折教育,那么,如何提高學生挫折承受力和適應能力呢?孔子借“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暗示身處逆境更利于修養(yǎng)砥礪品行,顏回在陋室而不改其樂,表現(xiàn)出對貧困逆境的超越和對“道”的神往,得到孔子的贊揚。孟子也曾說:“天將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肌膚,空乏其身,行佛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不能”。蘇聯(lián)的奧斯特洛夫斯基在經歷童年的磨煉、戰(zhàn)爭的考驗后,在身殘志堅下寫成《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一光輝巨著。挫折可從反面豐富人生的經歷,加強學生的品德實踐能力,“吃一塹,長一智”,“失敗乃成功之母”,便是這一道理。當學生遭遇失意、失敗時,教師要增強學生的挫折免疫力,幫助學生克服心理障礙,從跌跤中學會走路,在水中學會游泳。此外,學生不可能在“真空世界”中生活,可以在學生中開展應對社會陰暗面的教育,讓學生做到“出污泥而不染”,改變保姆式的教育。
二、自我評價教育
自我評價是學生依據(jù)一定的品德評價標準,對自己的行為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價值判斷。自評作為自律的有效手段,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1)自我意識,它是指人對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圍事物關系的一種認識,也是人認識自己和對待自己的統(tǒng)一。學生對祖國集體的愛、責任感、義務感、榮譽感、廉恥感等品德知識,都建立在對個人需要同社會需要之間的認識和理解的基礎上的。(2)自我激勵,青少年學生自覺性、自制力較差,品德中好的行為習慣不穩(wěn)定,通過自評可幫助學生自我反省,進而讓學生自覺地進行思想轉化和行為控制。(3)自我調控,在實際生活中,常有行為不為人知即“個人獨處”的情況,要引導學生經常檢查自己的一言一行,保持正直的人格和品德的純潔,從而抵制外界的不良誘惑。
三、道德問題討論
所謂道德問題,是由個體在特定條件下不能實現(xiàn)預期目標而形成的,它包含認識、目標、障礙三個因素。問題的解決,是從困難障礙中尋找一條出路。德育實質上是一個由“已知”出發(fā),幫助學生在個人與他人、集體、祖國利益發(fā)生沖突時正確處理利他與利己、動機與效果的關系,實現(xiàn)德育目標的過程,可以說,德育是道德問題解決的教育和教學。當代西方德育課大多數(shù)都引進美國科爾伯格的道德認識發(fā)展理論,采用道德難題討論方法,把培養(yǎng)判斷力作為德育的中心任務。一是不要簡單地告訴學生什么是善,什么是惡,而要讓學生參與德育實踐,對善惡作出評價;二是德育要注重學生批判性思維和決策能力的培養(yǎng)。應該指出的是,學生在進行道德選擇時,不但要有行為上的自由,而且要有理智上的自由,不但要有外在規(guī)定他律性的保障,而且要有內在需求自律性的支撐。
四、道德責任心培養(yǎng)
強調個人對社會盡責是德育的傳統(tǒng),孔子主張“仁以為己任”,明末顧炎武疾呼“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毙W思品課本里提到“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體,心中有祖國”。然而,當前青少年學生普遍缺乏責任感,為此,德育應指導學生樹立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對國家、甚至對全球的責任,樹立學生的學習責任心、生活責任心、工作責任心等,在家庭生活、社會公德、職業(yè)規(guī)范等方面讓學生接受社會關于個人道德責任的各種要求。如,在班集體中,讓學生明白自己是班集體的主人,讓學生承擔各種對集體負責的角色,同時,對責任情況進行監(jiān)督、檢查。
五、設置活動性德育課程
實踐活動為自律能力的形成提供了鍛煉的機會,學生在課堂上習得的道德觀念,可以說是“認知性德育課程”中的“理智的道德”,易導致學生在走向社會面對道德困境時,產生言行脫節(jié)、表里不一等“雙重人格”現(xiàn)象。而活動性德育課程,是讓學生在參與真實的社會生活過程中,認識社會生活的真面目,進而參與社會生活改革與創(chuàng)新活動。旨在培養(yǎng)學生在社會道德環(huán)境中,具有獨立的、理性的道德判斷與選擇能力,自主負責的行動能力,可以稱為“實踐的道德”。因為學生是道德生活的主體、“參與者”,而不是被動的客體、“接受者”、“旁觀者”,德育的效果是從外顯行為來評價的?;顒有缘掠n程的內容,包括勤工助學、社會公益、生產勞動、社會宣傳和咨詢、晨會、班團活動、課外活動等。其作用是:(1)引導學生分辨周圍發(fā)生的突出社會現(xiàn)象。(2)注重學生自育的主動性。(3)為學生自律品德的發(fā)生提供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