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個在課堂上一句話不敢說的少女,到成為世界最高學府的終身教授;從一個移民異鄉(xiāng)沉默迷茫的小姑娘,到自信地站在學術金字塔的頂端。珍妮·蘇克,這位韓裔美國人,征服了耶魯、牛津、哈佛三大名校,成為亞洲首位獲得哈佛大學法學院終身教授稱號的女性,榮獲各類特殊榮譽,集文學、藝術、法學的光芒于一身。相信很多人都會好奇,這樣一位頭頂耀眼桂冠、身披華美榮譽長袍的女性,到底有著怎樣的成長史?這一次,鼴鼠老師就帶著大家翻開蘇克教授的自傳《我想看到的世界》,一起來分享這位優(yōu)秀女性成長路上的故事與心情。
向著內心的光亮前進
1973年生于首爾的韓國女孩珍妮·蘇克,6歲時隨父母移民美國,從那時起,世界向她敞開了另一扇大門。
蘇克的父親是一位內科醫(yī)生,上世紀70年代,美國急缺內科醫(yī)生,于是國會通過一項法律,為技術一流的醫(yī)生提供優(yōu)惠的移民條件,當時韓國有1/3的移民都是內科醫(yī)生。
就這樣,6歲的小女孩被塞進一個完全陌生的環(huán)境,那里的人說的話,她一個字都聽不懂。極致的恐慌感令她終生難忘,孤獨感影響到她做每一件事,即便是詢問去廁所的路,或者問去哪兒取水喝的能力都沒有,更不用說建立新的友誼了。在這樣疏離而空洞的狀態(tài)下,她找不到半點存在感。
雖然融入新的文化著實艱難,但人生的逆轉往往也發(fā)生在最艱難的時刻,蘇克的天賦在藝術的世界里綻放,投入全身心練習的芭蕾和鋼琴為她贏得了掌聲,也讓她找到了自信。1991年,她憑借自身的藝術天賦和努力,成功考入耶魯大學。她在畢業(yè)當年獲得馬歇爾獎學金,并遠赴英國轉戰(zhàn)牛津大學攻讀文學博士學位。
當拿到文學博士學位,出版了第一本著作之后,蘇克卻發(fā)現,法律才是自己愿意終身奮斗的事業(yè),她的人生再一次逆轉!
她考入哈佛大學法學院,獲得了法學博士學位。此后蘇克先后供職于美國最高法院、紐約曼哈頓地方檢察院。懷著對法律的無限熱情,蘇克申請回到哈佛大學法學院任教,4年后,因其獨特而富有創(chuàng)意的教學方法,蘇克當選為哈佛法學院終身教授,成為亞洲首位獲此殊榮的女性。
素材運用指南:蘇克教授鼓勵年輕人:“一定不要忽略自己內心的生活,是這內在的光亮,為我們的世界照明,使我看到我想看的世界。”當遇到“活出生命的所有可能”“精彩的人生”“追求自己獨特的道路”“尋找真正的自我”等作文時,可以舉例蘇克教授人生的幾次逆轉。
她不是“學霸”
如今在學術金字塔頂端的蘇克教授,學生時代也曾經是很多老師眼里的問題學生。
在沉默疏離的童年當中,蘇克唯一的堡壘就是閱讀,只有通過閱讀她才能找到屬于自己的世界,因為把自己封閉在書里,比跟人交流容易得多,還有,跳舞也不需要說話。
七年級的時候,蘇克開始在美國最好的芭蕾舞學校學習舞蹈,然而父母卻覺得跳舞會影響升學,讓她中途放棄。
從此蘇克每天不寫作業(yè),只是看閑書度日,成績一直不太好,直到文學課老師覺得這個女孩不應該埋沒自己在文學和藝術方面的天賦。隨后蘇克考入朱利亞德音樂學院專攻鋼琴,從那時起她才找到了屬于自己的那片天空,在追求夢想的路上,一路前行。
不過,考試始終不是蘇克擅長的領域,即使多年之后到了法學院成了表現最出色的學生,蘇克有些科目的考試成績,依然很難稱得上完美。
可是分數不好,不等于不優(yōu)秀,難道不是嗎?
美國名校,不僅僅需要學生們有一張漂亮的成績單,全面發(fā)展和人格魅力才是決定是否能錄取的關鍵。先問問你自己,能否像蘇克一樣,不停練習芭蕾,腳磨出了血,腳趾頭被血染黑了一層,結痂,剝落,最終導致跟腱炎?能否像蘇克一樣,練琴練到手指仿佛有自己的靈魂,即便在凌晨三點把她叫醒,她也能熟練地彈出曲子?堅韌、勤奮、勇敢、全身心投入,都是優(yōu)秀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品質。
素材運用指南:蘇克說:“當有一件事,你曾傾盡全力地做過,它就會變成你的日常習慣。當你全心全意投入,懷著渴望去磨煉自己,你就永遠無法帶有半點敷衍、將就地再做這件事了。”在“優(yōu)秀人才的品質”“學霸=成績好?”“教育的真正意義”等作文中,蘇克的故事是不錯的素材。
母親,母親
談及蘇克的成長,就不能不提到她的母親,一位具有遠見卓識的女性。
上世紀70年代的韓國實行軍事獨裁,蘇克的母親在審視了韓國社會現狀后,做出大膽而果斷的決定——全家前往美國,全速駛向未來。
母親從來沒有放松過對蘇克的教育,她給女兒找了一個美妙的令人垂涎的天主教私立幼兒園。母親是學校里唯一全職工作的母親,偶爾她會趁著午休,匆忙趕到學校,穿著粉色羊毛上衣、戴著禮帽和太陽鏡的母親,格外明艷照人。她總喜歡給蘇克和妹妹穿精致的童裝,有時候,蘇克覺得,因為母親是特別的,所以自己也是特別的,當母親在眾人面前把她舉起來時,她甚至覺得母親是一位年輕的女明星,驕傲不已。
當母親發(fā)現蘇克熱愛讀書的時候,就悄悄為她創(chuàng)造與書相處的時機。每天從學校接了女兒放學后,她會先帶著女兒去比薩店吃小點心,然后帶她去街對面的公共圖書館,在那兒一待就是幾個小時。
母親從不輕言放棄。她為女兒精心挑選了一位鋼琴老師——朗太太,盡管教鋼琴的地方離她家開車要半小時路程,而她已經被朗太太拒絕了三次,因為課程表上已經抽不出空當了,但母親依然不依不饒地抓著朗太太的胳膊,央求她見孩子一面。見面時,雖然蘇克彈得不太出色,但因為母親的好言好語,朗太太最終還是答應為孩子打磨鋼琴方面的造詣。
母親的模式是,把女兒“引入”某個機會或事件,然后讓她跟隨專家去學習,自己尋找出路,獲得成長。她覺得自己是外行人,所以也不干涉女兒的學習,她全然不是那種全天執(zhí)著駐守的忠實保姆類型的母親。
素材運用指南:回憶起母親,蘇克在自傳中寫道:“在我的一生中,我深深感激母親,也感激這份自由。這些是我人生的基石,是母親給了我這份寶貴的禮物?!毕嘈糯蠹叶紩行┝w慕蘇克有這樣一位母親。當寫作“偉大的母親”“理想的家庭教育”等作文中不妨用一下蘇克母親的故事。
師 者
來到美國后,因為無法融入環(huán)境,蘇克在學校里過得一團糟,上四年級的時候,她的老師斯坦納太太做了一件令她終生難忘的事情。
有一天,斯坦納太太把蘇克單獨叫出教室,神情憤慨地問:
“怎么回事?你的聰明一點兒不比邁克爾和西蒙少,你本應該和他們一樣優(yōu)秀。”(邁克爾和西蒙總能積極主動并正確地回答問題,得到老師的表揚。)
“你每天都呆頭呆腦地坐在班上,但你本該是班里最優(yōu)秀的孩子之一。難道你對此一點兒都不感興趣嗎?”
蘇克不知道該說什么,只是默默地擦著眼淚。那天之后,斯坦納太太再也沒有來學校,她得了肺癌,幾周后就去世了。
從那以后,蘇克嘗試參加很多比賽,盡管從沒贏過,但她卻開始喜歡享受競爭中所做的努力,她竭盡全力戰(zhàn)勝自己那令人難以忍受的靦腆和羞澀。
高中時的蘇克知道應該努力學習,但考試卻總是讓她傻眼,于是她白天只想睡覺和逃課,晚上就躲進閱讀的世界。
有一次,她讀了關于伽利略的劇本,深受觸動,就以此為題寫了一篇學期論文,沒想到歐洲史老師凱尼恩居然給了她A的成績。
凱尼恩老師問蘇克,為什么能寫出這么優(yōu)秀的論文,卻在課堂上表現出一副無所事事、不專心的樣子,她認為蘇克有能力和班里最優(yōu)秀的學生相提并論,這令蘇克很驚訝,老師竟然認為她是一個好學生的料!
蘇克是幸運的,在她的成長路上不斷會遇到像斯坦納太太和凱尼恩老師這樣正直而富于同情心的老師,他們告訴她,她可以比自己想象的做得更好,他們就像守護天使一樣,守護著她,讓她不致墮落,終究越飛越高。
素材運用指南:如果一個人在成長道路上能遇到幾位啟迪心靈和智慧的老師,將是這個人一生彌足珍貴的財富。在“教育的力量”“老師對成長的意義”“鼓勵的作用”等作文中可以舉一下本文中的事例。
鼴鼠老師精彩書摘
尋找你熱愛的工作;像玩耍一樣對待工作;永遠要嘗試新鮮事物并敢于冒險;常常用小憩來獎勵自己;培養(yǎng)真摯的友誼并努力維持;將自己全身心投入到創(chuàng)造和制作事物中,無論事情大?。恢笇e人,并虛心接受指導;在教別人的過程中學習;時刻保持樂趣。
我希望年輕人能夠有機會去發(fā)現和追求自己所熱愛的東西——思想、活動、愛好和創(chuàng)意,那些讓他們真正成為一個人的事情。
沒有正確答案,只有獨立思考。
【素材演練】
成長,是每個人的必修課。在讀了珍妮·蘇克的故事后,你有什么樣的感受呢?請聯系自己的生活經歷,任選一個角度,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體裁不限。
【佳作示例一】
向陽而生
江蘇省如皋初級中學 佘辰宇
倘若有一天,黑暗席卷了光明,痛苦代替了溫暖,何必要恐懼,因為總會有光的,不管在哪兒,只要追溯著那一星光點,趟過黑暗的泥潭,暖就在不經意間彌散開。如同夏日打散在香樟樹鬢角的的陽光,身心俱暖。
——題記
我是個傍樹成長的孩子。
出生那一刻起,就注定要和那棵香樟樹相依相伴。記憶中的香樟樹是無比巨大的,頂一頭濃密的綠陰,在白光泛濫成河的夏日,投下充斥著薄荷味的涼爽。所以,在無數個夏日,安心地坐在樹下,與樹做著同樣的夢。
燥熱而單調的夏日就在一層層墨綠樹葉的過濾下,變得涼爽且甜蜜。
依舊是一個夏天,下了場大雨。烏云沉悶翻滾,發(fā)出讓人胸口沉悶的聲響來。窗外,時不時劃過天際的閃電,它們肆無忌憚地把天空撕扯成黑色的絮狀碎片。毀滅性的閃光刺在視網膜上,讓人生疼。過了一會兒,噼里啪啦的大雨就開始敲打在窗戶上,遠處一片水霧。
我怕雷電,卻在雷雨交加的夜晚恬靜入眠,因為只要想到屋外有香樟樹在守護,心中便無限安然。
清晨,在嘈雜聲中醒來,大雨依舊。打了傘跑出去看,雨中,香樟樹劈成好幾段,亂七八糟地散堆在那里,白花花的刺眼,唯有那綠森森的葉子散落了一地,覆蓋在折斷的樹枝上,覆蓋在攔腰折斷的半截樹樁上,遍地都是,像樹綠色的血液。我想,它一定很痛吧。我的心也跟著它痛了起來,好似一雙大手硬生生地將心撕開一般,一種窒息的悲傷與疼痛。心中的綠色的夢就像一瞬間被雷電劈碎了,七零八碎的掉了一地,想拾也拾不起。大雨滂沱,沖刷著香樟樹,沖刷著我的心。一片黑暗。
天陰沉了好些天,我亦沉悶了好些天。
夏末。那日,陽光出奇的好,熱熱烈烈的,太陽似乎要在夏日的最后幾天拼命釋放自己。到屋外散步,不知覺間,就走到了那棵樹前,樹樁笨重,它曾經也是一棵高大的香樟樹??!細看,樹樁皮層里竟抽出了不少嫩枝,短的只有手指頭那般長,長得都足尺高了,她拼命朝陽光長去,有股向日葵的勁頭,即便它還那么矮小、脆弱。陽光大把大把地溢在萬物之間,那細小的莖呈透明色,仿佛有源源不斷的生命的汁液在傳送。
原來,香樟樹并沒有放棄,而是追溯著心中那一絲光亮,在無盡的黑暗中迅速站起,向著希望的光亮,向著心中的光亮,追溯,追溯,向陽生長。
就在這一刻,我的心中漾開無限的暖,恍若也有了那束光,那等待我追溯的光。就像韓國女孩珍妮·蘇克,六歲時隨父母移民美國,在那個陌生的國度,無比孤獨無助的她,雖然心中有濃濃的怯意,但她沒有絕望,因為在她的心里,也有一束微弱的光,照她前行,那便是舞蹈,舞蹈帶給了她希望與力量,帶著這份自信與勇氣,她最終在人生中幾次逆轉,成為了亞洲首位哈佛終身女教授。
心中感觸很深,我想,人生就是一個追光的過程,不斷追溯,光亮就在不遠處。
【教師點評】
文章結構嚴謹,匠心獨運。小作者巧妙地將香樟樹的生長與遭受雷劈后的崛起,與自己內心最初的“滿足”,后來的“擔憂”,最后的“釋然、欣慰”交相融合。其間“努力獲取新生的香樟”的細節(jié)描寫,為亮色的文字增添一份炫彩。
【佳作示例二】
聆聽內心的聲音
江蘇省如皋初級中學 朱文涵
微風拂過樹梢,撫過她黝黑蒼勁的臉龐,此時此刻,她正于幾畝沃田中辛勤地耕種,播下花種,編織屬于她的彩虹夢。
在技術飛速發(fā)展的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放下手中的鋤,前赴后繼地奔向了城市的霓虹。偌大的村子只剩下寥寥數人,他們還是放不下對家鄉(xiāng)的一切。那位老婦亦是如此,晴天時在田野中耕作除草,或獨自一人躺在咯吱作響的太師椅上,微閉雙眸,享幾米陽光,嗅縷縷馨香。孤寥寂寞卻又怡然自得的歲月便在這清香搖曳中一點一點化開。
不是她舉目無親,家中的親戚都曾來這里央求她去城里住,她卻不肯。縱使城中燈紅酒綠,繁華奢靡,卻無法吸引她的心。她長守于此,守候著自己熾熱的心,守候著過去的悠悠歲月、青春韶華。這片黝黑的土地,保留著她的夢想、她的靈魂,只有在此,她才能尋覓到真正的自我。
她是我的祖母,是一個淳樸無華的老婦,是一個在這片土地上生活了一輩子的農民。
又逢煙花三月,楊柳青青,景色宜人。一家人駕車行駛在顛簸的小路,暖風撫面,空氣中夾雜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氤氳在小車內,醉人心脾。“想來祖母種的花應當全開了吧!”我在心中美美地想著。
的確,駕車駛到祖母的小木屋,屋前屋后,滿是婀娜搖曳的花朵,一簇簇,一群群,相隱交錯,融成大片大片的花海。樹上爭相呼應的桃花、梨花,抑或是樹下叫不上名字的野花,都用自己獨特的方式,煥發(fā)出彩虹般的光芒,那是生命的顏色。
“祖母,祖母!”一見到她,我立刻興奮地撲上去。
她微笑著答應著,眼神中閃爍著奇異的光芒,用瘦削干枯的手微撫著我的額頭。
“媽,今年的花比去年更多更艷了呢?!蹦赣H小心翼翼地漫步在花海之中,指尖似微風般柔軟點過花瓣。和煦的陽光撫過屋檐樹梢,在每個人的臉上形成大小不一的光圈。屋外繁花似錦,屋內談笑風生。在這里,大家都褪去了城市里的滿心疲憊,自由地舒展開靈魂。
我年逾古稀的祖母,她該是一個怎樣的人呀!抵住外界的種種誘惑,順著自己心的方向,去追求自己獨特的道路;耐住歲月的孤寂青澀,用自己辛勤的雙手,編織彩虹般美麗無瑕的夢,演繹出精彩獨特的人生。
無獨有偶,韓裔美國人珍妮·蘇克,成為亞洲首位獲得哈佛大學法學院終身教授稱號的女性,從一個移民異鄉(xiāng)沉默迷茫的小姑娘,到自信地站在學術金字塔的頂端,她的秘訣是什么——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在父母的反對下,蘇克卻投入全身心練習芭蕾和鋼琴,在藝術的世界里綻放天賦。
相比之下,祖母并沒有蘇克那般卓著有名,可她們都懷抱著相同的生活心態(tài)與處世方法——她們從不曾忽略自己內心的聲音,不隨波逐流,她們并沒有復制別人的生活,而是順著自己心的方向,去追求自己獨特的道路,最終將自己的氣息醞釀成絕世的芬芳,演繹精彩無悔的人生。
春天到了,百花開了,祖母我想您了,您是否依然耕作在畝畝方田,是否仍悠悠躺于太師椅上,在馥郁芬芳中細捏生命的流沙……
【教師點評】
“褪去了城市里的滿心疲憊,自由地舒展開靈魂。”這是小作者的祖母安享的生活,更是文章的精髓所在。熱衷鄉(xiāng)間耕作,拒絕城市繁華生活的邀約,這樣的人生追求,與韓裔美國人珍妮·蘇克的生命印跡,可謂異曲同工:尋找真正的自我,是每個人追求生命的至高境界!
(指導教師/夏年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