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中國開辟絲綢之路的價值不僅在于拓展了交通路線,還使中原華夏文明開始有意識關(guān)注外部世界,并大大延伸了本土文化的活動空間。此后各朝政府都延續(xù)了這種對外交往的傳統(tǒng),并在唐代達到了高峰。
中國圍繞絲綢之路的地理發(fā)現(xiàn),突破了地域限制,建立了對其他文明的認知。它最終形成了一種更為開闊的世界觀與相對平等的交流方式,促成中國與其他文明之間密切互動。在這個過程中,通過絲綢之路,中國不斷發(fā)現(xiàn)著世界,世界也逐漸認識了中國。
推開通向世界之門
公元前119年,漢王朝開始在河西走廊修建長城,經(jīng)張掖、酒泉向西延伸,直至敦煌。再向西穿越羅布泊、沿孔雀河后,不再筑城墻,建烽燧直向西到新疆天山腳下的庫車。
2000多年前,敦煌是絲綢之路的交通樞紐,是進出中原王朝的門戶。西行之旅,或出敦煌西北的玉門關(guān),或出西南的陽關(guān)。陽關(guān)與玉門關(guān)的選址都十分講究,占據(jù)了沙漠中最后的一處水源。再向西便進入了令人生畏的羅布泊荒漠。前路茫茫,生死未卜。很長時期以來,這里便是中國人的心靈邊界,關(guān)外是一個未知的世界。走出去,意味著無限的遙遠與無窮的兇險。
公元前126年,張騫出使西域返回長安,第一次帶回了外部的信息與知識,將中國人的視野延伸了幾千公里,不再困于傳說的迷霧之中。幾乎與此同時,漢武帝發(fā)動了一系列對匈奴的反擊戰(zhàn)。渾邪王降漢,河西走廊完全為漢朝控制。漢武帝先后設置武威、張掖、酒泉、沙洲(敦煌)四郡,駐軍屯田,移民實邊。
河西歸漢,中原王朝終于拿到了進入西方世界的鑰匙,絲綢之路由此正式開通。
漢代中國開辟絲綢之路的價值不僅在于拓展了交通路線。中原華夏文明由此開始有意識關(guān)注外部世界,并大大延伸了本土文化的活動空間。此后各朝政府都延續(xù)了這種對外交往的傳統(tǒng),并在唐代達到了高峰。自從通向世界之門被打開后,它再也無法被封閉。
綠洲絲綢之路
張騫通西域后,絲綢之路便逐漸形成了比較固定的路線。
從敦煌穿越羅布泊就到樓蘭,有400多公里路程,這是絲綢之路上最艱險的旅程。東晉時期的求法僧法顯在《佛國記》曾如此描述:“沙河中多惡鬼、熱風,遇則皆死,無一全者。上無飛鳥,下無走獸,遍望極目,欲求度處,則莫知所擬,惟以死人枯骨為標識耳。”
絲綢古道到樓蘭后分為兩支。一支向西南稱為南道,到達塔里木盆地的南部邊緣,沿著昆侖山北側(cè)山路西行進入克什米爾或者阿富汗地區(qū)。
樓蘭向西北的道路,稱為中道。中道走塔里木盆地的北部邊緣,沿著天山南麓而行,西行可至塔什干?;蛘哐匕⒖颂K河的北支流翻越比達爾山口,再沿天山西北進入到現(xiàn)在屬于吉爾吉斯斯坦的伊塞克湖區(qū)域,沿天山北麓現(xiàn)在屬于哈薩克斯坦的塔拉斯、奇姆肯特到天山南麓的塔什干綠洲。
經(jīng)樓蘭的古道在兩漢時期達到了繁榮的頂峰。這主要是因為匈奴控制了北方哈密地區(qū),侵擾著北部的交通線。因為這一政治形勢,才將樓蘭推上了中西交通樞紐之地。
唐朝之后,絲綢之路的北道逐漸成熟,成為一條通衢大道。這條路已不再經(jīng)敦煌,而是自酒泉瓜州便轉(zhuǎn)向西北,穿過莫賀延磧沙漠抵達哈密。北道與中道區(qū)別在于,前者沿天山北麓西行,后者沿天山南麓行進。
絲路北、中線出中國國境后,進入中亞阿姆河、錫爾河流域,稱為“河中地區(qū)”。北道與中道在烏茲別克斯坦的塔什干綠洲匯合,向西南延伸,由古城撒馬爾罕、布哈拉通過。再穿越卡拉庫姆沙漠到達土庫曼斯坦的馬雷,翻越科佩特山口,到達伊朗古城馬什哈德。馬什哈德是伊斯蘭教什葉派的圣地,歷來是伊朗和印度、中亞、阿富汗之間的貿(mào)易中心,是絲綢之路的經(jīng)濟重鎮(zhèn)。馬什哈德向西又分成北、南兩支線,北線翻越厄爾布爾士山到達伊朗首都德黑蘭,歷史上稱“亞細亞大道”。南線沿卡維爾鹽漠背面大達姆甘抵達德黑蘭。兩條路線匯合后,向西伸張,經(jīng)過加茲溫到達大不里士。從這里向西北進發(fā),穿越小亞細亞半島,抵達歷史名城伊斯坦布爾,再由海路可至東歐、南歐和西歐。
絲路南線出境,以阿富汗東南部為樞紐,歷史上稱這里為“吐火羅”地區(qū)。絲綢南路在這里又分為兩股,一道轉(zhuǎn)向東南,經(jīng)克什米爾進入巴基斯坦和印度地區(qū),連接整個南亞大陸。另一路繼續(xù)向西邁進,經(jīng)坎大哈、喀布爾,進入伊朗南部。沿庫赫魯?shù)律侥下吹陌湍?、克爾曼、伊斯法罕到達西亞兩河流域的中心——巴格達。穿越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經(jīng)敘利亞的巴米爾綠洲向西到達地中海,從這里通過陸路或海路,能夠直達歐洲和非洲的埃及。
這條沿中緯度地區(qū)延伸的絲綢之路,將一座座綠洲連接在了一起,因此也稱為綠洲絲綢之路。綠洲絲路是貫穿歐亞的主要干道。
“舊世界最長的路”
與此相對應,還有一條高緯度區(qū)域的草原絲綢之路。依據(jù)考古資料,草原絲綢之路早在公元前1000年就已形成,是游牧民族往來遷徙的大通道。這條道路從黃河中游出發(fā),經(jīng)鄂爾多斯、蒙古草原,越阿爾泰山脈進入哈薩克草原,再經(jīng)里海北岸、黑海北岸可達多瑙河流域。或者經(jīng)黑海西岸,走海路到達歐洲腹地。黑海西岸平原靠近希臘,古希臘人很早就在黑海沿岸建立了一系列殖民城邦。他們擅長航海術(shù),可以駕船經(jīng)黑海抵達希臘本土和羅馬帝國。
世界歷史上幾次民族大遷徙浪潮,如雅利安人動遷,匈奴、嚈噠等突厥系民族向西遷徙,都發(fā)生在這條路上。草原絲綢之路最大的優(yōu)勢在于地勢平坦。另一方面,草原上河流湖泊眾多,水草豐美,尤其適合騎馬大隊行軍。當年蒙古大軍西征,就如風馳電掣一般掠過這幾大草原,直搗東歐腹地。
但草原絲綢之路也有著難以克服的缺陷。整條道路都在高緯度地區(qū)延伸,氣候寒冷。同時,道路沿線地廣人稀,缺少居民點提供給養(yǎng)。不過,它真正的障礙,在于它距離當時幾大文明中心的距離太遠了。在《絲綢之路》一書中,斯文赫定寫道:“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這條交通干線是穿越整個舊世界的最長的路?!?/p>
(《三聯(lián)生活周刊》 2015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