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馨
摘 要:中國已一躍成為國民經濟產值世界第二的國度,但無可諱言的是社會道德水平在某些領域急劇下降,相當一部分人崇尚拜金主義,他們不擇手段地賺錢,卻逃稅、避稅;對于環(huán)保方面投入不多,公益事業(yè)做得較少,奢飾品的消費較多。改革開放的成果還沒有達到全社會的公平分享,致使相當一部分人道德淪喪,加大了社會差異,產生了新的社會不公。本文從目前社會道德水平在某些領域急劇下降的現實出發(fā),概論學習亞當·斯密的倫理學著作《道德情操論》對避免當下社會風險的必要性、重視德育的重要性進行探討。
關鍵詞:道德教育;亞當·斯密;社會風險
1.儒家倫理學的歷史作用與局限性
中國是一個傳統道德資源非常豐厚的國家,儒家倫理學為代表的傳統理論滲透和維系著整個民族文化的精神延續(xù),并發(fā)揮了重大歷史作用。儒家倫理道德體系適合中國半封閉式生活生產方式的傳統社會。長期以來中國人已經習慣“人格化”互相交易行為,親情血脈優(yōu)于契約化交易和普適性法律等。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和救濟型社會中,這種倫理道德及其衍生的法律政治制度等尚不存在多大問題;在“交易行為”為主導的經濟體系中,就會出現很多新的社會問題。中國改革開放三十余年的成功,就是成功地實現經濟發(fā)展方式的根本性轉軌,建立了初步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但一系列新的社會問題也因此而來。
改革開放以來,在發(fā)展經濟的“共識”下,凝聚各方面力量,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經濟成就,但醫(yī)療、教育、住房、食品安全、生態(tài)環(huán)境等眾多社會問題已經出現,需要一種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道德倫理觀制約,引導其走向正確的路途。
2.亞當·斯密倫理學著作《道德情操論》對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歷史意義
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一書中有在社會冷靜分析基礎上呼喚社會公平和正義的理論,而馬克思主義是從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上論述了實現這種呼喚的系統理論。亞當·斯密的倫理學為馬克思主義誕生提供了部分思想基礎。
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包括三部分,即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
馬克思主義誕生的直接原因之一是批判吸收了亞當·斯密和大衛(wèi)·李嘉圖的勞動價值論,并進一步詳盡地研究了資本主義生產,亞當·斯密用“公正的旁觀者”“同情心”“合宜性”等組成的獨特話語系統,建構了自己的倫理學體系,在對客觀存在的社會進行分析后,得出自己倫理學與經濟學結合以避免社會風險的理論。馬克思也一樣,在對當時社會冷靜地分析后,沒有陷入歐文、圣西門、傅立葉等人的空想社會主義理論泥潭。馬克思晚年的著作《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全面、深刻、系統地論述了人性異化理論,他借鑒了亞當·斯密的《道德情操論》對人性的兩重性分析理論和《國富論》中揭示的社會基本矛盾,因為它會侵蝕人的“社會性”和“群居性”。亞當·斯密和馬克思都高度評價了社會分工對人類發(fā)展生產力的不可替代的偉大作用,但人性的片面性都是由此而來。當然,當時亞當·斯密的異化理論還在萌生過程中,而馬克思從社會經濟的客觀規(guī)律中全面分析了人性異化的原因。馬克思主義的人性異化理論的深刻性和系統性是不可替代的,但可以看出亞當·斯密的理論對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已經做出了歷史貢獻。
3.當下學習《道德情操論》教育的必要性
亞當·斯密的倫理學著作《道德情操論》有啟發(fā)我們建設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道德倫理觀的必要內容。因為《道德情操論》承認人們在市場經濟下追求個人利益的正當性,在此基礎上,他要求人們有高尚的社會美德和個人利益相協調。嚴復于1901年翻譯了《國富論》,可惜把《道德情操論》留在了英國。“五四運動”期間沒有《道德情操論》,對倫理學與經濟學相結合的理論研究中國被耽誤了近百年。
《道德情操論》以教育手法的情感和同情心出發(fā),分析了善惡、美丑、責任等的一系列觀念與概念,從而從教育揭示出人類社會賴以維系并和諧發(fā)展的秘密。這也說明亞當·斯密的倫理學理想有可以實現的社會因素。為了避免這種社會災難的發(fā)生,中國也要及時研讀亞當·斯密的《道德情操論》,加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德育建設。
道德教育中體現出來的積極性、責任心、主動性等是必不可少的課程,是要把道德教育與社會責任意識教育相結合,是系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我們所說的道德教育是指社會主義道德教育和共產主義道德教育。兩者相互聯系又相互區(qū)別,是共產主義道德教育的兩個層次。進行道德教育,就是通過對受教育者進行倫理道德知識的灌輸,把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道德觀念、道德原則變成人們普遍遵循的道德風尚和道德習慣,提高全社會的道德水平。社會主義道德觀念和原則是社會主義初級階級社會關系的基本特點的反映,在進行社會主義道德教育的同時,必須認真提倡共產主義道德教育,即克己奉公、助人為樂、毫不利己、專門利人,提倡大公無私的共產主義奉獻精神。
參考文獻:
[1]樓德昇.市場經濟的道德[N].地產觀察,2010-05-10.
[2](英)亞當·斯密.國富論[M].唐日松,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
(作者單位:上海行健職業(y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