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航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例題的教學是課堂中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很多老師在講解例題時,經常采用以下這幾種教學方法:第一種是老師讀題,讀好后開始分析,然后問學生聽懂了沒有,在學生部分肯定,部分一知半解中結束例題的講解;第二種是教師讀題后,給學生時間思考,由有思路的學生講解思路,在老師幫助下完成解答;第三種是教師認為例題太過簡單,所以用其他的題目代替,要求學生課后自己去看一下例題。教師在例題教學過程中簡單地就題講題,常常把例題解答完就了事,不對例題進一步挖掘,喪失拓展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大好時機,解題后不引導學生對例題題型、思想方法、表述等進行反思。教師這幾種對例題的簡單操作給學生起了一個錯誤的示范,學生不會去重視課本例題,僅僅把它們當成自己在完成眾多題目中的一個,不會去設疑、提煉、再創(chuàng)造,學生在平時面對的每一個題目都是那么的陌生,感悟不到題目與例題之間的緊密聯系,只能在苦學苦練中學習數學。
要知道,數學例題是課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上好課的關鍵。對例題的教學,教師只有認真鉆研教材,深刻理解例題的用意,充分挖掘例題的價值,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的實際需要,進行適當的引申和拓展,才能滿足不同層次教學的要求;教師只有通過分析例題、觸類旁通、拓展運用,讓學生用已有知識和經驗分析解決將要學習的知識,這樣才能產生學習的動力,還能大大激發(fā)自己學習數學的興趣,從而促使自己去研究其它功課的學習方法,達事半功倍的效果。
這就要求教師能很好的處理例題的教學,分析例題前可適當回顧知識要點及解題的基本方法,以便使學生對例題的學習更自然、更輕松。有時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不要忽視了課堂情感的投入,在上課時可以對題目的背景進行適當更改,教師有意識地進行題目背景的更換,使知識溶入在不同的背景中,選擇的背景是學生熟悉的事物和情景,這會讓數學教學因貼近生活而變得更加可親。在教學中,適當地將課本例題進行挖掘,注重對例題進行變式教學,進行一題多解,一題多變,引導學生去探索數學問題的規(guī)律性,不但可以抓好基礎知識點,還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探求欲望,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同時也讓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并增強學習的信心和學習興趣,以促進學生更好的發(fā)展。
課本上的例題的最大特點是針對性強,基礎性強,但大多數例題是一題一問,給學生的思維空間較小。分析例題,切忌直接分析它的答案,為了培養(yǎng)思維的深刻性和廣闊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結合教學的實際情況,適當地對課本例題進行一些前奏設問和解答后對例題進行一些挖掘是非常必要的。
有些例題是一題一解,目標明確,且解法的基礎性強,符合大多數學生的認知要求。但這樣做不利于發(fā)散性思維的培養(yǎng),不利于求異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同樣也不利于知識的融會貫通和綜合解題能力的提高。一題多解的思想具有對所學知識加以融會貫通的作用,不僅體現了解題能力的強弱,更重要的是其具有開放式思維特點,是一種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的重要思維方法。因此一題多解應當成為教師和學生掌握數學知識和探索數學思維規(guī)律的重要手段。一題多解有利于引導學生沿著不同的途徑去思考問題,由此可以產生多種解題思路。通過“多解”并比較,找出既新穎、獨特,又省時、省工的“最佳解”時,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
有些例題僅僅針對一個知識點,解決一個問題,但在實際教學時有時可能會根據實際情況,需要變題變式,對例題的知識范圍進行拓展。通過適當的變式引申、變式訓練,達到夯實基礎的效果。例如在學習方程、不等式和函數知識,如何理解三者之間的關系,可以結合具體的例題,配合圖像讓學生理解函數的對應的本質,函數是整個過程中的對應,不等式是某個范圍內的對應,而方程式是某個瞬間的對應,加深學生對三者之間的關系的理解。
解題是深化知識、發(fā)展智力、提高數學能力的重要手段。規(guī)范的解題能夠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思維水平。語言(包括數學語言)敘述是表達解題程式的過程,是數學解題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因此語言敘述必須規(guī)范。規(guī)范的語言敘述應步驟清楚、正確、完整、詳略得當,言必有據。另外要注重解題后反思,積累經驗,總結規(guī)律。沒有題后反思的意識,無法養(yǎng)成題后反思的習慣。例題教學的解后反思應該成為例題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總之,例題教學是課堂教學的主要環(huán)節(jié),切實加強各種例題的教學,對于學生理解和掌握好數學知識,培養(yǎng)能力,陶冶情操等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其實教材所呈現的很多知識都是死的,例題的處理就是為了使教材知識在教學中活起來,因此處理好教材中的例題才能有效地引導學生思考,才能使教學順利進行,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