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清歲
理性和感性哪個更重要?曾有一份高考模擬卷出現(xiàn)過的作文題。同樣的,這個疑問也適用于現(xiàn)階段高中作文教學的現(xiàn)狀。近年來,一些自主命題的高考作文題越來越重視考查考生的理性思維能力。誠然,突出理性思維的考查導向,有助于引導、培養(yǎng)學生理性思辨能力及批判精神,改變當下高中學生缺乏理性思維能力的現(xiàn)狀,而且命題者對理性思維能力的考查方式也在不斷探索中完善;但偏向理性思維能力考查的做法,也給高中作文教學帶來了一些困惑。
一、高中語文學科是否要開設(shè)系統(tǒng)的理性議論文寫作課程
眾所周知,現(xiàn)行的高中語文學科沒有“純粹”的作文教材。對作文教學,每個教師大都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教師個體的差異,也必然有教學水平及效果的差異。這種情況下,各地掌握高考作文評分規(guī)則制定權(quán)的重點中學,考生也相應獲得不對稱的優(yōu)勢。而師資力量一般或薄弱的學校,考生也就相對地處在不利位置了。沒有系統(tǒng)的、規(guī)范的理性議論文寫作課程,標準不確定,理解不統(tǒng)一,又勢必造成學生寫作能力之外的不公平。
再加上中學語文課程缺乏邏輯思維訓練的內(nèi)容,所以嚴謹、周密的理性分析能力是大多數(shù)考生所不擅長的。北師大劉錫慶教授曾說:“我主張中學生少作議論文……真正的議論文要到大學里再說。因為人在十八歲以前思想不成熟,邏輯思維很難發(fā)展到縝密嚴謹?shù)某潭?,對社會的認識也不深刻?!笨梢?,對一個高中畢業(yè)生來說,要寫出有水準的議論文是有難度的。在理性思辨相關(guān)知識和邏輯思維訓練缺失的背景下,命題者如果冒進地要求以大部分只有“淺閱歷”的考生來寫哲理思辨類文章,那么在文中漫無邊際閑扯一些大而空的哲理的現(xiàn)象也就不足為怪了。
也許有人認為,高考作文選擇哲理性命題的本意不在“深度”而在“思辨力”,思辨力就是用符合邏輯的思路和方法對問題進行辨識的能力。動機固然美好,可是翻開語文教材,又在什么地方談及“思辨力”和“邏輯”這方面的知識呢?
也許還有人認為,“哲學轉(zhuǎn)向”背景下的作文題,圍繞開放性哲思話題展開邏輯演繹的“思想評論體”,以及基于自主判斷、縝密思辨和論證演繹的“獨立評論法”,必然上升為考生主要的文體和表達方法。這恐怕也是一廂情愿罷了,因為以有限的閱讀體驗和生活經(jīng)歷的大多數(shù)考生,要達到這樣的目標是非常困難的。
沒有示范,沒有訓練,沒有準備,命題者如果不顧事實,只是本著良好的主觀意愿,就認死理式地以為理性思辨的議論文就是好,一味地追求過于強烈思辨色彩的作文題,一味地追求大大超過一般考生認識理解范圍的材料背景,那結(jié)果未必能如人所愿?,F(xiàn)實寫作訓練中,大量思維混亂、不知所云的議論文恐怕就是明證。所以,在力推理性哲思類作文試題之前,是極有必要做好相關(guān)的調(diào)研工作。唯有立足學情,設(shè)計出符合考生思維水平和寫作水平的作文題,這才是當務之急。
二、高中作文教學是否有必要重視記敘文寫作
課堂教學中,對教材里大量重感性形象的小說、散文等記敘類作品,是否還有必要予以應有的重視?
有專家認為高考作文強調(diào)理性思維是對抒情性思維的超越,這是否意味著抒情性思維在當今社會并不重要而可以弱化?或者說只有理性思維才是高校大學生唯一的需要?如果是這樣,那是否也意味著人的一生只要與理性思維打交道就夠了?比如表達感情也不必以抒情性語言來呈現(xiàn),只要“冰冷”的理性思辨就可以解決了?
“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既然高中語文教材中還有那么多重視形象性和抒情性的記敘類作品,退一步來講,在還沒有改變教材現(xiàn)狀的情況下,高考作文就應該給擅長感性思維的考生一個發(fā)揮的空間,讓他們有一個選擇的機會。再退一步講,高考作文如果只立足于理性思維的議論文考查,那教材當中諸多的重感性抒情的課文又應該怎樣處理呢?教材是否應該大量增加重理性議論的課文呢?
三、從尊重個體發(fā)展的角度來看,高考作文試題是否可以選擇
高考作文試題,側(cè)重于理性思維的議論文,這是緣于未來創(chuàng)新能力當有的理性思維基礎(chǔ),所以選拔性考試的作文考點定位于此確實是一種遠見。但是,高考作文是不是也應該再出一道適合寫記敘文的試題,給考生一次選擇機會,否則對擅長形象思維的考生來說就有失公平了。因為這個世界需要思維清晰、邏輯嚴謹?shù)娜瞬牛瑯右残枰星榧毮?、?chuàng)造生動形象的人才。生活中運用感性思維的地方自不在少數(shù),但古今中外還有諸多的文學作品也同樣以感性的形象來啟迪后人。因此,如果忽略學生思維發(fā)展的差異而責怪其思維惰性,不能用記敘類的故事形式來顯示理性思辨類的文題,則有點不近人情或是強人所難了。
值得欣慰的是,有的省市在高考作文命題時開始注意到這種思維差異了。比如北京在2014年高考探索運用大小作文的命題形式,2015年則直接采用二選一的作文命題方式,這些變化或許就是尊重學生寫作能力差異的一種嘗試。再如,2014年臺灣地區(qū)的高考作文題,也是一個不錯的參照:
阿里巴巴能打開石門,是因為他知道“芝麻開門”的密語;烹飪高手能征服大家的味蕾,是因為他練就一身功夫,抓到美味的訣竅;演員能成功詮釋某個角色,必然是因為他對人生的悲歡離合有深刻的領(lǐng)會。
對于人生的考驗,你是否也有自己的“通關(guān)密語”?
請以“通關(guān)密語”為題,寫下你找出“密語”而得以“通關(guān)”的過程,以及其中的體會。文長不限。
從命題的要求來看,敘述人稱是“我”,既是寫“過程”,表達方式主要是記敘、敘述、描寫。還要談“體會”,定然要在記敘描寫的基礎(chǔ)上有一定的議論。命題人的命題意圖非常明確,就是要考生思考:人生成功要靠知識、功夫、體會,而知識、功夫、體會必須從人生實踐中來獲得。一道試題,既重視形象思維,也重視理性思維,雖然力度上不及通篇以說理為主的論說文,但它源于學生生活現(xiàn)實基礎(chǔ)上的理性思考至少是鮮活的!
高考作文題如何兼顧個性的思維特長,這是命題者不得不面對的一個現(xiàn)實;探索材料作文背景下如何寫好記敘文,這是應試指導者也不得不面對的一個現(xiàn)實。或許就在這兩個“不得不”面對的現(xiàn)實當中,中學語文的作文教學才會在現(xiàn)實的碰撞中逐步走向更加成熟的境界。2016年開始,越來越多的省份開始回歸采用全國統(tǒng)一命題的試卷,到時高考作文試題會以怎樣的“面目”呈現(xiàn)呢?這又必將是影響著高中作文教學方向的新起點。
“學的不考、考的沒學”的矛盾中,到底應該如何平衡教與學的關(guān)系?當下,高考作文理性和感性到底哪個更重要?非此即彼的做法就一定正確嗎?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作者單位:福建福清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