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璐
會館是北京特有的人文景觀。北京的會館歷史悠久,最遠可上溯到明朝,而且會館數(shù)量眾多,最多時達四百余座。北京的會館與北京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緊密相連,這其中比較突出的要數(shù)座落在現(xiàn)西城區(qū)后孫公園胡同中的北京安徽會館。安徽會館建于清朝末年,在北京眾多的會館中雖建成時間較晚,但在占地面積、建筑規(guī)格等方面堪稱京城各省省館之冠。不僅如此,安徽會館還曾經(jīng)有過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當年康有為、梁啟超在此地創(chuàng)辦《萬國公報》,成立強學會,安徽會館成為戊戌變法的策源地之一,在中國近代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一、安徽會館的前緣往事
安徽會館舊址在西城區(qū)后孫公園胡同3號、25號和27號。后孫公園胡同是琉璃廠以南,南新華街西側一條普通的胡同,其與前孫公園胡同在清初時被稱為孫公園,1965年改稱為前孫公園胡同與后孫公園胡同。前、后孫公園胡同間有窄短的夾道相連,漫步其間,胡同里京味濃濃的四合院和舊時店鋪斑駁的招牌,處處顯示出胡同的與眾不同。而這兩條胡同的得名還與明末清初的一代鴻儒孫承澤有著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
1.明末清初的著名學者孫承澤的孫公園
在明朝末年時,梁家園以北本是一片人跡罕至的荒涼地,也沒有前后孫公園胡同,只在梁家園東北角有一處地方叫章家橋。但是到了清朝初年時,孫承澤的到來徹底改變了這里。
孫承澤生于明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卒于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字耳泊、號北海、又號退谷。明崇禎五年(1632年)考取進士,是明末清初的著名學者,研究明清時期北京歷史地理的重要文獻《天府廣記》《春明夢余錄》皆出自孫承澤之手。明朝滅亡后,孫承澤在清朝任吏部左侍郎,因題奏保舉大學士陳名夏擔任吏部尚書引起順治帝的不滿。于是孫承澤“引疾乞休,(上)允之”?!巴诵荨焙?,孫承澤便在梁家園以北,章家橋以西的這片地方置地建起了別墅,過起了“大隱隱于市”的生活。
孫家的別墅內林木亭榭錯落有致,花團錦簇四季如春。研山堂、萬卷樓氣宇軒昂,戲臺、花園別具匠心,是當時城南少有的花園式建筑。孫承澤是當時的仕士名流,朋友甚多,且多為當代大儒,如顧炎武、朱彝尊、錢牧齋等人。每日里孫家別墅門前車水馬龍,來人不斷。昔日人跡罕至的地方,如今成了門庭若市的鬧處。后來大家為了稱呼方便就以主人的姓氏將孫承澤別墅所在地稱為“孫公園”。吳長元《宸垣識略》載有:“孫少宰承澤故居在章家橋西,名孫公園?!焙痛麒础短訇庪s記》中的記載:“孫公園后,相傳為孫退谷侍郎
別業(yè)?!币嗫勺C明孫公園就是孫承澤的別墅。繼孫承澤之后,清代著名文人翁方綱、葉繼雯,刑部員外郎孫星衍,以及以藏有甲戌本脂批《紅樓夢》而聞名的劉位坦等也曾在孫公園居住過。
2.發(fā)生在孫公園的梨園大案
孫公園建成后,在歷史上發(fā)生過一件大事。清康熙中期,北京的戲劇繼元代后又出現(xiàn)了以洪昇的《長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為代表的高潮期。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清代著名戲曲家洪昇的名劇《長生殿》剛剛創(chuàng)作完成,洪昇即在孫公園內擺酒設宴,邀請京師梨園之冠的內聚班在孫公園戲樓演出該劇。當時京都名流皆云集于此觀看演出,轟動一時。不料卻被人以“國恤”期間設宴張樂是“大不敬”而遭彈劾,這“大不敬”是指演出之日正逢皇后忌日,本該舉國哀悼,可是洪昇他們卻擺酒設宴演戲,實在是不敬。洪昇為此下獄,被革去國子監(jiān)監(jiān)生資格,而受此案牽連者先后達五十余人,成為當時的梨園大案。
此后孫公園沉寂在歷史中毫無聲息,直到清朝末年。此時孫承澤的別墅已經(jīng)荒棄,房舍已大部分改做了會館。
3.李鴻章與安徽會館
北京安徽省的會館在京約有70座,但是在安徽會館修建以前,在北京沒有安徽省全省的大型會館,只建有安徽一些府、州、縣的會館。當時這些府、州、縣的會館規(guī)模較小,遇有大型集會,就要借用他省之會館,十分不便。
清朝末年,以李鴻章為代表的安徽籍人以軍功或科舉考試得富貴、功名者甚多,他們迫切需要一所大型會館作為安徽籍人在京活動的場所。清同治五年(1866年)由安徽籍京官吳廷棟、鮑源深等人發(fā)起倡議集資,在京城修建一所安徽省大型會館,即北京安徽會館。他們的倡議當即得到安徽籍京官和淮軍諸將領的積極響應,并且還得到了當時的湖廣總督李鴻章的支持。有了李鴻章的支持,安徽會館的建設工作異常順利。同治七年(1868年)以李鴻章為首的安徽籍官員和淮軍將領紛紛解囊捐款,不久即捐銀三萬三千三百五十兩,洋錢三百一十八元。同治八年(1869年)二月北京安徽會館開始修建,到同治十年(1871年)八月完成。建成不久又在同治十一年(1872年)和光緒十年(1884年)進行了兩次擴建,擴建后北京安徽會館占地九千多平方米,這在當時京城眾多會館中是規(guī)模最大的。
光緒十五年(1889年)北京安徽會館因西鄰泉郡會館燃放鞭炮導致失火,大部分房屋建筑毀于火中。為重修北京安徽會館,李鴻章再次倡導捐款,淮軍諸統(tǒng)領與各省府州縣的安徽籍官員亦紛紛捐款。重修后的北京安徽會館較之以前更加規(guī)模宏大。北京安徽會館從修建到擴建直至失火重修一直得到了李鴻章的大力支持,他不僅為北京安徽會館多次捐款,而且在會館落成時欣然提筆,寫下《新建北京安徽會館記》。會館重修時又寫有《重修北京安徽會館碑記》。
北京安徽會館建成后,樓臺亭閣、雕梁畫棟無不顯出富麗堂皇,氣宇軒昂之勢,在京城會館中堪稱一絕。整個會館建筑分中、東、西三路,各路皆為四進,共九個套院。各路庭院間以夾道相隔。會館最北部為一座大花園,花園中有假山、亭、閣、廊榭、池塘小橋等。中路為聚會、議事、祭祀的場所。主體建筑為文聚堂和戲樓。東路為鄉(xiāng)賢祠、有思敬堂、奎光閣,東夾道設有箭亭。西路為接待居住用房。北京安徽會館是北京城區(qū)罕有的園林式建筑,館內建筑設計獨具匠心與南方蘇杭一帶的園林有異曲同工之妙,在建筑上獨具特色。
二、一位李鴻章,半部近代史
北京安徽會館在李鴻章的支持下,建成了占地為九千多平方米的“巨無霸”型的會館建筑。李鴻章是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稱李中堂,亦稱李合肥。李鴻章在中國近代史上是一個毀譽參半的人物,有人罵他是賣國賊,也有人說他是英雄,慈禧太后視其為“再造玄黃之人”,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稱其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還有人將李鴻章與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并稱為“中興四大名臣”,與俾斯麥、格蘭特并稱為“十九世紀世界三大偉人”。
早年李鴻章并不得志,首次參加科舉落第。后來在父親的安排下,拜入曾國藩門下學習。在曾國藩的指導下,學問精進,終于通過科舉考試,從此走上仕途。李鴻章在政治上嶄露頭角是從鎮(zhèn)壓太平天國起義開始的。太平天國運動開始于咸豐元年(1851年),太平軍一路勢如破竹,咸豐三年(1853年),從武漢順江東下的太平軍占領安慶,殺死巡撫蔣文慶。咸豐帝詔諭工部左侍郎呂賢基前往安徽,辦理團練防剿事宜。呂賢基以李鴻章籍隸安徽,熟悉鄉(xiāng)情,奏請隨營幫辦一切,遂受命李鴻章回籍辦團練。李鴻章多次領兵與太平軍作戰(zhàn),取得赫赫戰(zhàn)功。李鴻章在與太平軍作戰(zhàn)的過程中,創(chuàng)建了自己的軍隊——淮軍,淮軍采用西方新式槍炮,在2年內由六千多人增至六、七萬人,成為清軍中裝備精良、戰(zhàn)斗力較強的一支地方武裝。同治二年(1863年)和三年(1864年),李鴻章率淮軍攻陷蘇州、常州等地和湘軍一起剿滅太平天國。接著李鴻章又轉戰(zhàn)鎮(zhèn)壓了捻軍。隨著李鴻章戰(zhàn)功不斷增加,其勢力也在不斷增強。以李鴻章為領袖,由淮軍將領、幕僚以及一批“志同道合”的官僚為成員逐漸形成了淮系集團,成為當時朝廷中實力最強的一個集團。
李鴻章是清朝中少有的具有世界視角的官員,早在鎮(zhèn)壓太平天國運動中,李鴻章逐漸感受到了“洋務”的好處,他購置洋槍洋炮,使用新式的西方武器,成為他與太平天國作戰(zhàn)取得戰(zhàn)功的重要保證。在購置洋槍洋炮的過程中,李鴻章發(fā)現(xiàn),購買一萬發(fā)子彈用銀1兩,購買一枚炮彈是19兩白銀,而其成本根本不值這些銀子。李鴻章就想憑什么白花花的銀子讓洋人掙去,如果我們不從洋人手里購買,而是自己生產(chǎn),那不是就能節(jié)省許多銀兩嘛。于是李鴻章主張興辦洋務,他提倡中體西用,希望以興辦洋務達到自強的目的。在整個十九世紀的六十年代以后,李鴻章創(chuàng)辦了江南機器制造總局、輪船招商局、河北磁州煤鐵礦、江西興國煤礦、湖北廣濟煤礦、開平礦務局、上海機器織布局、山東嶧縣煤礦、天津電報總局、唐胥鐵路、上海電報總局、津沽鐵路、漠河金礦、熱河四道溝銅礦及三山鉛銀礦、上海華盛紡織總廠等一系列軍用、民用企業(yè),涉及礦業(yè)、鐵路、紡織、電信等各行各業(yè)。在經(jīng)營方針上,也由官督商辦逐漸轉向官商合辦,從客觀上促進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當洋人要在中國開設電報業(yè)務的時候,大清國朝野上下無不驚慌失措,認為在地下埋設電纜,會斷了龍脈是多么可怕的事情,而李鴻章經(jīng)過調查研究后得知電報業(yè)蘊藏著極高的軍事和民用價值,絕不能讓洋人開辦,他一方面不允許洋人開辦電報業(yè)務,一方面著手成立了中國自己的電報公司。
李鴻章在興辦實業(yè)的過程中,認識到人才的重要,提出選派中國的留學生到國外學習先進的科學知識,回來報效國家。李鴻章的主張得到了恭親王奕的支持。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清政府派出了第一批留學生前往美國學習。這些留學生年齡10到16歲,被稱為留美幼童。他們到美國后從小學、中學一路讀到大學,在大學期間主要學習科技、工程等開辦洋務急需的學科。后來這些留學生學成回國,其中就有被稱為中國鐵路之父的詹天佑,民國首任內閣總理唐紹儀等。
清朝所有與外國打交道的事務統(tǒng)統(tǒng)歸于“洋務”,洋務運動的首領李鴻章不可避免地成為了大清國當然的“外交官”。而李鴻章這個外交官可不好當,每當這個巨大的帝國走到毀滅的邊緣,李鴻章充當?shù)亩际恰熬然痍爢T”的角色。因為他是“救火隊員”,他不得不盡力斡旋于列強無底的欲望之間,弱國無外交,他又不得不一次次在屈辱的條約上簽下自己的名字,而被世人罵為賣國賊。根據(jù)資料不完全統(tǒng)計,李鴻章作為清政府的代表一生簽訂了30多個不平等條約,主要有:光緒二年(1876年)中英《煙臺條約》;光緒十年(1884年)中法《會議簡明條款》;光緒十一年(1885年)中日《天津條約》、《中法新約》;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中日《遼南條約》;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中俄密約》;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中德《膠澳租借條約》、中英《展拓香港界址條約》;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八國聯(lián)軍《辛丑條約》等。這些條約無不把中國拖入悲慘的境地,而李鴻章也就成為了國人發(fā)泄憤怒的“替罪羊”。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李鴻章逝世于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11月7日(辛丑年九月廿七),在其去世之時俄國公使還在他的床頭逼迫他在中俄之間的不平等條約上簽字。
李鴻章去世后,《清史稿·李鴻章傳》評價說:“中興名臣,與兵事相終始,其勛業(yè)往往為武功所掩。鴻章既平大難,獨主國事數(shù)十年,內政外交,常以一身當其沖,國家倚為重輕,名滿全球,中外震仰,近世所未有也。生平以天下為己任,忍辱負重,庶不愧社稷之臣;惟才氣自喜,好以利祿驅眾,志節(jié)之士多不樂為用,緩急莫恃,卒致敗誤。疑謗之起,抑豈無因哉?”李鴻章死后兩個月,梁啟超亦寫出《李鴻章傳》曰:“李鴻章必為數(shù)千年中國歷史上一人物,無可疑也。李鴻章必為十九世紀世界歷史上一人物,無可疑也?!薄拔峋蠢铠櫿轮?,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p>
說到這里我不禁想起李鴻章第一次來北京時,寫的詩句“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崩铠櫿聭汛е鴫粝氩饺胧送?,也許從一開始他就預感到自己的人生將是一部有爭議的歷史。
三、安徽會館為什么會成為戊戌變法的策源地
1.戊戌變法及其準備工作
戊戌變法又稱為百日維新,是指從光緒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1898年6月11日)光緒皇帝下《明定國是》詔書,開始推行新政,到9月21日共計103天。雄心勃勃的光緒皇帝不斷推行新政,但是遭到了保守派的不斷阻撓,他下發(fā)的關于新政的詔諭全成空文,維新派與保守派形成了水火不容,勢不兩立的局面。七月三十日,光緒帝頒密詔給楊銳,囑維新派妥籌良策,推進變法。光緒皇帝在密詔中感嘆道,“朕位且不能保,何況其他?”八月初二日,光緒皇帝又由林旭帶出第二封密詔,命康有為“汝可迅速出外,不可遲延。”康有為、梁啟超、林旭、譚嗣同等人接到密詔后,失聲痛哭,誓死搭救皇帝。他們決定孤注一擲,實行兵變,準備包圍頤和園,迫使慈禧太后交權還政于光緒皇帝。于是八月初三日,譚嗣同夜訪袁世凱,懇求袁世凱舉兵殺榮祿,圍頤和園,對慈禧太后則或囚或殺。袁世凱當即表示效忠光緒皇帝,可是卻連夜向榮祿告密。三天后事情急轉直下,八月初六日晨,慈禧太后突然臨朝訓政,囚禁光緒皇帝,捕拿維新派人,殺害六君子,戊戌變法遂告失敗。
戊戌變法雖然只進行了103天,但是其準備工作尋根溯源要從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的“公車上書”開始算起。當時,康有為、梁啟超等進京趕考的舉子在京聽聞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中日《馬關條約》后憤恨不平,即組織“公車上書”,但是最終失敗。于是康有為等人總結經(jīng)驗教訓,認為通過自上而下的變法,可達到富國強兵,民族中興的目的,為此康有為和梁啟超開始了積極的準備??涤袨楦杏X到要變法,必須了解西方,以宣傳為要。于是他就想組織學會,以宣傳維新思想,爭取官吏與士大夫對變法運動的支持。而維新派另一骨干陳熾以為“辦事有先后,當以報先通其耳目,而后可舉會?!笨涤袨橥馑南敕?,于是在設會之前,先行辦報,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8月17日,中國近代史上維新派的第一張報紙——《萬國公報》(后改名為《中外紀聞》)在北京安徽會館創(chuàng)辦。11月又創(chuàng)辦了強學會,強學會又名譯書局,也叫強學書局或強學局,“日以翻譯西書,傳播要聞為事”。強學會每10日集會一次,每集會必有演說。強學會是中國近代史上維新派的第一個政治團體。當時眾多維新派的仁人志士云集于北京安徽會館內集會演講,共商國是。
2.從地理位置上看安徽會館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
我們知道當年戊戌變法的主力是漢族官員和各省參加會試的考生。清順治年間,在京城實行“滿漢分城居住”政策。滿族官員居住在內城,漢族官員居住在外城。很多漢族官員為了每日上朝方便,大部分居住在離內城較近的地方,如前門或琉璃廠附近。各省參加會試、鄉(xiāng)試科舉考試的考生到京城大部分住在本鄉(xiāng)本土的會館,這些為方便學子住宿而建的各地會館,也大多選址建在離內城較近的前門和琉璃廠附近。安徽會館在琉璃廠以南,以步行計算路程在10分鐘之內。戊戌變法的主要領導人是康有為和梁啟超,他們二人和其他的維新派人士也大都住在安徽會館附近??涤袨閺墓饩w八年(1882年)來京參加會試,到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都居住在米市胡同的南海會館。光緒二十年(1894年),22歲的梁啟超入京,就住在了粉房琉璃街的新會會館中。當時他住在會館中院的三間北房中。梁啟超將此屋稱為飲冰室,他亦自號為“飲冰室主人”,其所著文集亦名《飲冰室文集》。此外,譚嗣同住在北半截胡同,夏穗卿住在賈家胡同。從這幾條胡同走到安徽會館大約半小時的路程,應該說是比較近的距離了。從地理角度分析,安徽會館是比較理想的集會場所。
3.安徽會館與眾不同的“功能”
北京的會館大多是各省為解決應試舉子在京食宿問題而建的“試館”,還有一些是各省工商業(yè)者為維護自身的利益,或協(xié)調工商業(yè)務,或相互聯(lián)絡感情,或應付同行競爭,或排除異己等原因,為經(jīng)常集會、議事方便而建的“行館”。北京安徽會館建成后的用途卻與京城其他會館不盡相同,它既不是“試館”,也不是“行館”而是專供安徽籍的淮軍將領、達官貴人們在京活動的場所。安徽會館規(guī)定只接待在職的州、縣級官員和副參將以上的實權人物,因此堪稱朝廷新貴的“俱樂部”,這在北京會館中是頗具特色的。據(jù)稱李鴻章等曾在此頻繁集會,并接待外國使臣,北京安徽會館又成為安徽籍京官在京活動的重要政治場所??涤袨榈热丝粗氐囊彩前不諘^重要政治場所的功能,在安徽會館組織活動,可以更能接近朝廷中的當權派,取得他們的支持。此外,安徽會館內部地方寬敞,適合維新變法的人員集會。
4.李鴻章支持維新變法
最初,李鴻章對維新變法也是從不支持到支持的發(fā)展過程。其轉變的原因就在于《馬關條約》的簽訂?!恶R關條約》是李鴻章代表清政府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其主要內容是:中國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及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軍費二億兩,開放重慶、沙市、蘇州、杭州為商埠等等。這個條約被認為是中國近代史上最為喪權辱國的條約,條約內容甚至在很多列強看來都是無法忍受的,而敦促日本修改?!恶R關條約》簽訂后,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康有為等發(fā)動“公車上書”,提出維新變法。李鴻章亦視簽訂《馬關條約》為奇恥大辱,發(fā)誓終生不再履日地,并傾向變法。他還極力勸說光緒皇帝變法自強,據(jù)說慈禧太后曾拿出有人彈劾他是康黨的奏折給他看,沒想到李鴻章說:“若舊法能強國,吾國早已強矣。即變法則為康黨,臣罪無可逃,臣實是康黨?!?/p>
李鴻章對康有為的維新變法十分支持,康有為創(chuàng)建強學會,李鴻章自愿捐金兩千入會,《強學報》創(chuàng)刊李鴻章亦捐金一千。但陳熾認為,李鴻章簽訂《馬關條約》乃是天下之罪人,他的捐款不能要,于是拒絕了李鴻章。而李鴻章并沒有因此而記恨康有為等人,反而是在朝廷中處處袒護維新人士。乃至維新變法失敗后,梁啟超流亡日本,李鴻章給伊藤博文寫信要求保護梁啟超,并且還給梁啟超寫信進行安撫。李鴻章被朝廷調任兩廣總督后,慈禧太后命他掘掉康有為的祖墳,李鴻章也是以種種理由搪塞過去。
可以認為有了李鴻章的支持,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發(fā)起的戊戌變法運動,才得以以安徽會館為策源地,逐漸發(fā)展起來。
四、安徽會館現(xiàn)狀
一百多年過去了,安徽會館富麗堂皇的建筑逐漸成為普通民居,華麗不再,而安徽會館原有建筑中僅存的戲樓保存完好,從中我們可以一窺安徽會館昔日的風采。
在北京安徽會館的建筑中,戲樓是中路規(guī)模最大的建筑。據(jù)記載,安徽會館戲樓南北向,戲臺在南面,后接扮戲房,其余三面為樓座。建筑采取雙卷勾連之懸山式屋頂,東西兩側各展出三米重檐,形似歇山。北京安徽會館的戲樓與正乙祠、湖廣會館、陽平會館的戲樓被合稱為“四大戲樓”,蜚聲京城。清末徽班進京,三慶、四喜等四大徽班在京都立足,曾借助北京安徽會館。同治、光緒年間,著名的徽班三慶班及名角程長庚、劉趕三等常在此演出。著名的京劇表演藝術家譚鑫培也曾在此登臺獻藝。
1984年北京安徽會館的戲樓被列入北京市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名單。2006年5月25日,安徽會館作為清代古建筑,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