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騁遠
20世紀70年代末,弗米爾創(chuàng)始的翻譯目的或功能學派主張重社會文化及交際功能的翻譯目的,認為翻譯應(yīng)重視實現(xiàn)特定功能的目的取向,對忠實原文的傳統(tǒng)翻譯觀提出了挑戰(zhàn)。該理論為我們在旅游景點英譯的翻譯實踐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從德國翻譯目的理論出發(fā),通過對揚州東關(guān)街標志牌翻譯的比對分析,認為旅游景點英譯應(yīng)以目的語的讀者為中心,并提出了增譯、減譯、改譯的翻譯方法,以對后來人的旅游翻譯實踐有所啟發(fā)。
翻譯目的理論旅游景點英譯翻譯方法揚州東關(guān)街世界旅游市場需求持續(xù)增長,目前,旅游業(yè)已超過汽車和石油化工產(chǎn)業(yè),躍升為世界一大高利潤產(chǎn)業(yè)。而中國亦已成為全球最安全、最有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之一;這個巨大的旅游市場將吸引更多的世界資源,并從中獲得前所未有的巨大收益。機遇的同時也是挑戰(zhàn),這也對揚州市旅游業(yè)的對外形象提出了更高挑戰(zhàn)。2010年揚州市明確提出要將旅游業(yè)打造成為全市國民經(jīng)濟的支柱產(chǎn)業(yè),不但要實現(xiàn)產(chǎn)業(yè)份額量的突破,還要實現(xiàn)產(chǎn)業(yè)發(fā)展質(zhì)態(tài)的突破。到2015年,要將揚州市建設(shè)成為旅游產(chǎn)品豐富、旅游市場活躍、環(huán)境優(yōu)美、服務(wù)優(yōu)質(zhì)的國內(nèi)一流、國際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然而,筆者重點走訪了揚州市內(nèi)的東關(guān)街。東關(guān)街乃揚州實施古城保護的示范區(qū),猶如一塊拂去塵埃的美玉,成為中外賓朋了解揚州、欣賞揚州的瑰麗之寶。作為揚州對外展示的重要窗口,旅游景點標識牌上的英文名稱及簡介是游客對景點的第一印象,其翻譯的重要性不容小覷。
本文主要就東關(guān)街景點標識牌的英譯進行探討。在翻譯理論的指導(dǎo)下切實提高旅游景點的英譯質(zhì)量對于提升城市品質(zhì),打造國際旅游城市來說顯得極為重要。
一、關(guān)于翻譯目的理論
翻譯目的理論,又稱翻譯功能學派,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德國最具影響力的翻譯學派。1978年,創(chuàng)始人德國學者弗米爾發(fā)表了《普通翻譯理論的框架》一文,針對語言學派等各種重形式的翻譯理論的薄弱環(huán)節(jié),率先提出重社會文化及交際功能的翻譯目的理論。在目的論的定義中,翻譯不再是語言之間的文本形式轉(zhuǎn)換,不是一個轉(zhuǎn)碼過程,而是人類“為另一文化的受眾創(chuàng)造出能夠在不同語境中實現(xiàn)特定功能的目標文本的生產(chǎn)行動。”翻譯目的論的另一個倡導(dǎo)者撒琳娜·賴斯在基本理念上與弗米爾一致,她也認為翻譯是一種互動的語用行為。但是她并不一概反對以源語言文本為中心的翻譯對等理論,指出理想的目標文本應(yīng)該在概念內(nèi)容、語言形式和交際功能上與源文本對等。然而在語際翻譯實踐中,信息的丟失是不可避免的,這種對等是不可能完全實現(xiàn)的,而且有的情況下是完全沒有必要追求這種對等的。
因此,在一些翻譯實踐中,譯者必須考慮到目標文本的功能特征,翻譯的成功程度取決于目標文本讀者的接受程度。20世紀90年代初期,德國學者克里斯蒂安·諾德在《翻譯的文本分析》一書中闡述了源文本分析和目的論的關(guān)系,指出目標文本的目的是決定翻譯的關(guān)鍵因素,目的只能由翻譯發(fā)起人決定,而非弗米爾認為的那樣——翻譯發(fā)起人的旨意只是翻譯基礎(chǔ);針對目的理論的局限性和對功能主義的批評,諾德提出了超出對文本“忠實”(fidelity)的“忠誠”(loyalty)原則,進一步完善了德國功能學派的理論系統(tǒng),從而形成了迄今德國最具影響力的一個譯學流派。
二、旅游文本特點和旅游翻譯
漢語旅游文本,注重華麗的辭藻和修辭手法的運用,往往引經(jīng)據(jù)典,多用四字結(jié)構(gòu),具有濃濃的抒情風格;英語旅游文本,往往直扣主題,言簡意賅,語言雖平實卻具有感染力。
陳剛教授對旅游翻譯作了以下定義:旅游翻譯應(yīng)是為旅游活動、旅游專業(yè)和行業(yè)進行的翻譯(實踐),屬于專業(yè)翻譯。概括地說,旅游翻譯是一種跨語言、跨社會、跨時空、跨文化、跨心理的交際活動。同其他類型的翻譯相比,它在跨文化、跨心理交際特點上表現(xiàn)的更直接、更為突出、更為典型、更為全面。
三、翻譯目的理論視角下的東關(guān)街英譯文本分析
結(jié)合德國翻譯目的理論和旅游文本的特點,旅游文本類型根據(jù)賴斯的觀點,屬于信息型文本(informative type)。在中國旅游景點英譯的實踐中,若仍采用“正統(tǒng)”的翻譯策略不一定奏效,往往需要變譯。譯者翻譯的出發(fā)點應(yīng)該以外國游客為中心,使譯文信息符合他們的審美價值觀和閱讀習慣,達到理解和欣賞的旅游目的;國游客來華,領(lǐng)略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是其目的之一,因此傳播中華文化,促進中西方交流是譯者作為中西方文化橋梁的使命。下面筆者以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揚州東關(guān)街上的英譯為例,應(yīng)用翻譯目的理論對旅游文本翻譯進行分析探討。
(一)適度地增譯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漢語旅游文本中涉及到諸多文化負載詞句,如歷史朝代、人物、事件、民間傳說,等等。這些文化信息讓沒有相關(guān)背景知識的外國游客很難理解,因此,適當?shù)卦鲎g對源文本中的信息加以擴充說明是極其必要的。例如:
雅官人巷
該巷長約百米。清乾隆年間的《揚州畫舫錄》上稱“啞官人巷”。官人,唐時稱居官者為官人,后指對有一定社會地位的男子的敬稱。同治年間,“啞”字諧音改成“雅”。
Yaguanren Lane
This lane is about one hundred meters. In the year of Qianlong,
經(jīng)查閱資料可知,“雅官人巷”涉及到了一個典故?!皢」偃恕苯型繇?,字季甪,號蛟門,出身鹽商,生于明崇禎十三年(公元1640)。清順治二年(1645年)4月25日,清軍破城的時候,母親投井自盡,年僅5歲的汪懋麟哭壞了嗓子,后來汪懋麟做了官,人們就稱他為“啞官人”?!稉P州畫舫錄》記載的是“啞官人巷”,而同治《揚州府治城圖》上成了“雅官人巷”,大概是繪圖者覺得“啞”字不雅吧。
雖然此點已無從考證,但是在翻譯“雅官人巷”的介紹時,應(yīng)對“YaGuanRen Lane”的歷史故事進行必要的補充說明,這也是本巷的名稱由來。筆者增添了啞官人的故事,試譯如下:
This lane is 100 meters long. In the year of Qianlong (1736-1795),it can be found in Collection of Yangzhou Gaily-painted Boats. Ya means hoarse;this lane involves an officers story.When he was five years old,his mom committed suicide because of the invasion of the army of Qing Dynasty. He cried so and almost lost his voice. Guanren refers to officer in Tang Dynasty and later developed into an honorific title to a man enjoying social status.
(二)必要的減譯
中國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國人寫文章也喜引經(jīng)據(jù)典增添文學可讀性和可靠性,用華麗的辭藻堆砌文采。然而,對于外國普通游客來說,他們重在了解風土人情,欣賞美景和增加樂趣,鮮有人對中國古代歷史追根溯源的專業(yè)精神。一方面,由于漢英讀者群思維習慣和接受能力的不同,目標文本很難實現(xiàn)與源文本的完全對等。另一方面,根據(jù)翻譯目的理論,翻譯行為不一定要傳輸源文本的所有信息,而應(yīng)該重翻譯目的。因此,在不影響對原文理解的情況下,應(yīng)刪去那些多余的部分,使譯文更容易被目的語游客們接受。例如:
逸圃 Yipu Garden/ Yat Po
現(xiàn)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10年由惠余錢莊李鶴生修建,歷時3年。后歸國民黨軍長顏秀武?!耙荨笔遣胖浅霰姡弧捌浴敝腹竟喜说膱@地,另一層意思:《國語》中“數(shù)有圃草”,釋為“必有茂大之草以財用之。”原黑漆大門上有淺刻“揚州古明月,陋巷舊家風”楹聯(lián),逸園與蘇州曲園相仿佛,用曲尺形隙地布置。但比曲園巧妙,形成上下錯綜、境界多變、左右參差、絕處逢生的格局?,F(xiàn)存老屋55間18廂,占地2千余平方米,建筑面積1445.3平方米。
Now it is a cultural relic protected collective of Yangzhou city. It took three years to build by Hesheng Li of Huiyu bank in 1910. Now it still has 55 old houses and 18 wing-rooms, which occupies over two thousands square meters. The total building area is 1445.3 square meters.
原譯直接將《國語》中的詩詞以及后面門上的楹聯(lián)、與曲園相比更加錯綜的情景等省略。這樣的處理是合理的。因為若對這些詩句進行字面翻譯,會讓外國游客產(chǎn)生困惑,甚至會對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產(chǎn)生誤解和排斥心理,這明顯不利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輸出。刪去對于外國游客沒有必要的文化信息,可以增強譯文的可讀性與接受性,使譯文信息簡明扼要,實現(xiàn)了信息傳遞的功能。
(三)恰當?shù)母淖g
根據(jù)功能目的論,翻譯的目的決定翻譯策略的選擇及譯文的內(nèi)容與形式。旅游文本的特殊目的及功能決定追求與原文本之間的對等翻譯不可能實現(xiàn),且對原文本內(nèi)容及形式做出適當?shù)母淖g是不可避免的。改譯是為了使目標文本更加符合目的語讀者的閱讀習慣,從而實現(xiàn)目標文本的預(yù)期功能。例如:
原文:大麒麟閣茶食店
譯文:Big Kylin Pavilion Snack Shop /Great Kylin Pavilion Snack Bar
原文:冬榮園 Dongrong Garden
現(xiàn)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原為陸姓鹽務(wù)官員住宅,舊稱“陸公館”。
譯文:Now it is a cultural relic protected collective of Yangzhou city. Before it was the former residence of a salt-industry official whose surname is Lu, which called “Lu Residence”.
Now it is municipal cultural relics preservation unit. Once it was the residence of a salt merchant whose surname is Lu, also called “the Lus Mansion”.
在此例中,“大麒麟閣茶食店”原版本為“Big Kylin Pavilion Snack Shop”,筆者建議改譯成“Great Kylin Pavilion Snack Bar”。因為國外的這種小食品店鋪,更傾向于Bar一詞,此處的“大”由big改為great,筆者覺得big的意思太過于浮于表面?!盎磽P茶食名冠大江南北,與蘇式、廣式、京式等并稱為八式之一。”這句的譯文處理,筆者改譯成了cuisine與中國傳統(tǒng)的“菜系”一詞相符。
對冬榮園的譯文評析中,我們還是看到了機器翻譯的影子。筆者將“公館”從“residence”改譯為“mansion”更符合外國人眼中的“官邸宅地”形象。
還有介紹東恒鹽棧遺址的翻譯,其中第一句介紹東恒鹽棧為揚州經(jīng)營食鹽批發(fā)的商鋪,產(chǎn)權(quán)一度屬東榮園陸家所有。這個陸家它的英文翻譯是“Lu family”,在外國友人看來這樣的表達可能會引起困惑,因為在地道的英文中很少會有這樣的表達。
另一塊介紹羊巷的英文標識牌這樣寫道——“there were people whose family name was goat…”筆者認為“there were people whose family name was…”這樣的表達比剛剛的“Lu family”更加地道,更符合外國人的行文習慣和思維方式。此外,這個羊巷的表達也有不足之處,筆者認為此處的“羊”不應(yīng)該直接翻譯成“goat”,羊可直接翻譯成“Yang”,因為這里的“羊”指一個姓氏,而非真正表達那個動物的羊,況且動物的羊還有sheep和goat等之分,goat在英文中還有好色之徒和色狼的意思,老外看到這樣的翻譯可能會貽笑大方,因為他可能會聯(lián)想為什么中國人會用那么奇怪的東西當姓氏。而在中文姓氏中,姓氏與山羊還是綿羊無關(guān),此外還有色狼、替罪羊的歧義。因此,這里的羊巷可直接翻譯成“Yang Lane”而不是“Goat Lane”。
因此,從目的語讀者的思維方式出發(fā),恰當?shù)厥褂酶淖g方法,會使譯文更加符合目的語文化的表達習慣,達到文化交流與傳播的最終目的。
四、結(jié)語
目的翻譯理論認為,翻譯是一種具有預(yù)期目的和功能的跨文化交際行為。因此,在旅游翻譯實踐中,譯者應(yīng)以目的語讀者為出發(fā)點,充分考慮到中西方文化差異造成的在審美期待、思維方式、理解模式等方面的差異,采取適宜變通的翻譯方法,不必拘泥于正統(tǒng)的翻譯方法。
因此,正確翻譯景點名稱必須建立在正確理解景點名稱含義的基礎(chǔ)上,不能根據(jù)景點名稱死譯硬譯,否則不但無法傳播中文名稱的深層含義,還讓外國游客感覺不知所云。另外,語言在旅游中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它是旅游業(yè)的一個強大推動力,它可以將一個不為人知的地方變成旅游勝地;它是旅游領(lǐng)域內(nèi)專業(yè)人士進行交際的工具,也是旅游業(yè)者與普通大眾進行溝通的重要橋梁。因此,必須加強譯者的語言功底,然而到底采用何種翻譯方法,還得靠譯者靈活運用——或增譯、或減譯、或改譯,量體裁衣,靈活處理。這些翻譯方法殊途同歸,互不排斥,互不矛盾,譯者必須善于把幾種方法結(jié)合起來。
總之,在目的翻譯理論指導(dǎo)下的旅游景點英譯實踐中,譯者應(yīng)以目的語讀者為中心,注重社會文化及交際功能的翻譯目的,靈活運用翻譯方法。只有這樣,中外文化才能更好地溝通與交流。
參考文獻:
[1]譚載喜.西方翻譯簡史(增訂版)[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0.
[2]陳剛.旅游翻譯與涉外導(dǎo)游[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