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娟
散文家余光中在談及散文創(chuàng)作時曾說:文學作品給讀者的印象,若以客觀與主觀為兩極,理念與情感為對立,則每有知性與感性之分。不過散文的知性仍然不同于論文的知性,畢竟不宜長篇大論,尤其是刻板而露骨的推理。散文的知性該是智慧的自然洋溢,而非博學的刻意炫夸。說也奇怪,知性在散文里往往要跟感性交融,才成其為“理趣”。被譽為“20世紀中國最后一位散文家”的劉亮程的《寒風吹徹》就是這樣講知性與感性完美融合的作品。
一、知性與感性的自然融合
文章通過對“我”、“路人”、“姑媽”、“母親”四個人物故事的敘述,展現(xiàn)了作者對生命和人生深刻而真切的體驗。生命中充滿了孤獨、貧困、衰老、冷漠等具有不可抗拒力的苦難,且這種苦難幾乎只能憑一己之力去無奈承受。但這樣深沉的生命感悟卻不是以議論抒情的文字強行灌輸給讀者,卻以自然界普通的事物:寒風,雪等形象直觀地喚起讀者的各種感官去感受這種悲劇性的生命體驗,從而達到震撼人心的強烈藝術效果。從淺顯意義上來說,寒風、雪等具體的形象本身就給全文渲染了悲涼的氛圍,具體物象的特性和文章基調(diào)之間找到了一種契合點。如寫自身回憶往事時:“寒冷便從四面八方擁圍而來,把你從家里帶出的那點溫暖搜刮得一千二凈,讓你渾身上下只剩下寒冷。”寒風與“我”當時悲苦的心境契合。更深層的意義在于,寒風這些具體的物象具備了知性表達的象征意味。通過象征手法,這些具體的物象將抽象的“理趣”以最簡潔也是最形象的方式傳達給了讀者?!吧旧碛幸粋€冬天,它已經(jīng)來臨”。 “冬天總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一個人,先是一條腿、一塊骨頭、一副表情、一種心情……而后整個人生”。“我其余的歲月,我的親人們的歲月,遠在屋外的大雪中,被寒風吹徹”。在全文的語境中,這里的冬天,寒風等物象象征著劉亮程試圖向讀者展示的深沉的生命苦難,而這也無形之中完成了作者思想情感的概括化和哲理化。更有趣的是,這里同時還暗含著一個具有象征意味的物象:春天。人生固然有冬天,可是之后也會有春天。這不僅讓讀者能直觀的體會作者要表達的“理趣”,同時也可以在這種閱讀中獲得文章寫作藝術欣賞的審美體驗。
二、 人與外物隔閡的消融
物我的混沌不分是詩性智慧的本初特征。借助形象具體的外物表現(xiàn)抽象的人的意念和情感。這首先需要的就是打破人與外物的隔閡,自由而靈活地運用山川萬物去外化自身無形的意識。蘇教版必修課本中莊子的《逍遙游》,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記》都蘊含著這種物我不分的表達智慧?!逗L吹徹》中劉亮程同樣便擁有這這種詩性智慧,將物擬人化,甚至將人擬物化,萬物之間仿佛無形中變成了一體,彼此關聯(lián),你我不分。如“寒風還是進來了,它比我更熟悉墻上的每一道細微裂縫。”“寒冷早已盯住了自己活蹦亂跳的年輕生命”。 寒風、寒冷這些客觀事物在作者的眼中同樣具備了鮮活的生命意識,人們于它們之間展開了力量懸殊的博弈。這樣,人的渺小,生存的無奈由此沖擊著讀者的心靈。另一方面,人如同其它事物一樣接受這苦難的考驗。“一個人老的時候,是那么渴望春天來臨。盡管春天來了她沒有一片要抽芽的葉子,沒有半瓣要開放的花朵”。在作者的眼中,人如草木一樣,在自然規(guī)律面前接受榮枯更替的命運安排,沒有一絲優(yōu)越感??陀^冷酷的筆調(diào)背后流露出作者對生命的悲憫意識。這種思維與表達的詩性智慧讓如此深刻的命題在自然的遣詞造句中流淌而出,以自然書寫人生,靈動而不造作,給讀者帶來感受文字魅力的別樣的審美愉悅。幾處獨具匠心的比擬手法,無需寓言故事縝密的整體構思,同樣起到了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效果。
三、 將真誠感受強烈表達的意愿
為什么同樣的命題,有的文章給人以說教式的堆砌辭藻的陳腐之氣,而像劉亮程這樣的文章卻如此鮮活而有震撼心靈的力量。想來應還是作者是否對自己所表達的思想情感有過真切的體驗和感受并是否在這種難以忘懷的體驗之后想將之強烈表達出來的意愿。聯(lián)系劉亮程的人生經(jīng)歷和他其它的作品,他幾乎所有的文字都以自己生活多年的村莊為背景,我想這是因為在那里有作者對生活和人生最真誠和豐富細微的體察。《寒風吹徹》中,寫的四個人物故事,都是以這個村莊為背景,有自己年少時的成長過程中體味的苦楚,有對身邊親人和偶遇的人的人生的參與和觀察思考。村莊的景物和人事本身便構成了作者的人生歷程。所以在這種詩性智慧的創(chuàng)作與表達之前,要以最真誠的心靈去感受世界,由于這種感受如此真實獨特,人們往往有將之表達出來的意愿。表達的愿望越強烈,越會去思考如何將之更形象直觀得傳達給自己的讀者,于是這種思考之中文章的構思文字表達的智慧便自然形成了。
一種深刻的思想,一份獨特的情感,這些屬于作者的美好卻抽象的意念借助了詩性表達的橋梁,自然的傳達到讀者的意識和心靈,對作者而言,這是一種創(chuàng)作的智慧,對讀者而言,則是審美的愉悅。語言文字的魅力便也在這之中彰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