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嘉立
摘 要:家庭治療的概念于20世紀90年代初傳入中國,文章采用參與式觀察的方法,運用家庭治療的理念以及相關技術,以大學生人際關系為載體,從高校輔導員角度出發(fā),試圖找到家庭治療在高校中運用的可行性與局限性。
關鍵詞:家庭治療;高校;人際關系;輔導員
一、問題提出
家庭治療在高校是否能夠有效運用呢?目前存在以下幾個阻礙:①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家庭重于個人,因此個人的真實意見與感受常被隱藏起來,加之中國代際之間的價值觀差異較大,使得目前家庭治療在中國心理健康領域的運用受到一定的限制;②從高校本身特點方面看,高校是一個諸多學生共同組成的“小社會”,由于其這一特性,高校中充滿了各種各樣的“關系”;③從高校學生客觀條件方面看,高校中的外地生源也逐漸增多,目前大多高校的外地生源率已經(jīng)高達55%以上,父母對家庭治療的意愿和可行性等因素制約了家庭治療在高校的運用。結合以上三個方面的現(xiàn)狀,作者將以一項個案為研究對象,試圖從同伴關系出發(fā),探索家庭治療在另一個維度的運用。
二、相關研究回顧
家庭治療與其他派別理念的最大區(qū)別在于,家庭治療認為,作用于個體生活改變的主導力量是建立在相關組織(多為家庭)框架內(nèi)的,因此,當組織轉換時,框架內(nèi)的個體也將發(fā)生改變。有學者通過對出現(xiàn)精神病性傾向家庭成員家庭關系的探索性的理論討論,認為大學生的一些心理問題與家庭因素緊密相連。
有學者認為要改變病態(tài)的行為不能僅從個別成員入手,而應以整個家庭系統(tǒng)為對象。在對一例驚恐障礙的系統(tǒng)式家庭干預過程中,治療師發(fā)現(xiàn)家庭不適應的“游戲規(guī)則”和解決情感溝通的困難有關。有學者對27位正接受治療的進食障礙患者進行了半結構化的訪談,總結出可使家庭避免進食障礙產(chǎn)生的8個主題。從諸多研究和實踐中不難發(fā)現(xiàn)一個共同點,即家庭治療所針對的并不是問題本身(無論神經(jīng)癥或是精神疾?。?,而是問題的主體所在的較為持久的、相對穩(wěn)定的關系框架。
盡管大多數(shù)關系框架被定義為“家庭關系”,然而對于大學生而言,有超過98%的高校學生選擇住宿,47%的學生一年回去一次(寒假)。從“持久”和“穩(wěn)定”兩個維度上看,在四年的學習生活中,大學生寢室中出現(xiàn)的“關系框架”對學生的影響遠大于同一時期家庭的“關系框架”。
三、研究方法
1.研究對象
在個案研究中,研究對象是某高校大二學生H,H性別女,大一下半學期開始出現(xiàn)易激惹、睡眠質量下降、情緒焦慮緊張等癥狀。寢室中包括她共有4個同學,H自述與寢室同學關系不好,時常感覺寢室同學故意排擠她,自己也曾做過許多努力融入寢室關系,但最后往往以失敗告終。
通過日常觀察與分析,H上大學以來有以下幾個特征。①意志行為方面: H的日常行為較為固定,如每天規(guī)定自己幾點必須起床,幾點必須睡覺等,當由于客觀原因導致計劃打亂時,H會出現(xiàn)明顯的焦慮情緒。②情緒方面:H非常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在寢室中常常會因為一些細節(jié)做出推斷。③認知方面:H在學習生活中對自己有較高的要求和評判標準。④關系框架方面:H是外地同學,每逢寒假回家一次,可以說,大多數(shù)時間H是在學校度過的。寢室中除了H外,還有另外三人:A、B和C,最初由于生活習慣問題,A對H較為排斥,C為A的好友,做許多事情由A決定,與A關系緊密;B在寢室中無明顯親密關系,只沉溺于游戲中。過了一段時間之后,A、B和C便聯(lián)合起來對H做出排擠行為,利用結構式家庭治療中“界限”的概念將個案對象寢室中的關系描述如圖1所示:
2.研究方法
筆者自2014年2月開始在H的寢室范圍內(nèi)做家庭治療的嘗試,試圖通過對寢室四人之間互動模式的調整與重構,減緩H的癥狀,甚至解決相關心理問題。在四位當事人(H以及H的三位室友)同意的情況下,通過筆記等方式將咨詢過程記錄下來形成研究材料。文章便是在筆記材料以及當事人結果反饋等方面的基礎上,對家庭治療在高校寢室關系中的運用加以分析和討論。
四、家庭治療的策略分析
1.個案簡介與評估
(1)案例簡介。除了上文所介紹的H的基本情況之外,H的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①H的問題在開學初并未發(fā)現(xiàn),經(jīng)過一個學期,寢室內(nèi)慢慢開始形成小團體(H自述)后,H的問題開始展現(xiàn),一方面覺得要努力學習,一方面總是“受人打擾”。②H的寢室中沒有發(fā)生過實質性的爭吵,但室友對H的看法與評論通過班級其他同學傳到H的耳中,使得H非常緊張。③H與班級的交流自大一下學期開始慢慢減少,H開始將所有的精力放在自身學業(yè)上。她認為:“他們都會影響我的學業(yè),我不能過多地和他們糾纏在一起”。從寢室和班級兩個角度看,H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有顯著降低的趨勢。
(2)鑒別與評估。在與精神分裂、焦慮癥、恐懼癥、抑郁癥等鑒別排除的基礎上,根據(jù)H先后出現(xiàn)的不合理認知和負面情感體驗,對H心理狀況的初步評估是一般心理問題。
2.對H寢室的家庭治療
(1)進入關系并引起寢室成員之間的互動。對于一般家庭治療師來說,進入一個已經(jīng)具有穩(wěn)定的動態(tài)平衡模式的家庭關系是較為困難的,該案例中,筆者以輔導員的角度用正常談話聊天的形式進入寢室關系,雖然學生對輔導員身份的估計會使得關系演化有失真的可能,但通過之后的一些技巧(如在一些有爭議的問題上,筆者有意表現(xiàn)支持某一方)的運用,能夠利用學生對老師的這種顧忌引發(fā)學生之間交流的矛盾,從而真實觀察到各種關系之間的互動模式。
(2)勾畫各個子系統(tǒng)中的互動結構,明確系統(tǒng)中個人之間的界限。雖然學生剛開始時總是努力地試圖將輔導員“拉攏”到自己的陣營,認為她們?nèi)诉^來談話的目的是怎樣解決H的問題,但筆者通過對寢室成員之間的“循環(huán)提問”“差異性提問”等技巧的運用,引發(fā)成員之間的互動,在互動過程中給每個成員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并有意地引起成員之間的沖突,進一步觀察四人之間的互動結構。
該寢室中每個個體之間的界限是非良性的,開始加強與H的疏離,這些界限的“僵化”與“彌散”直接導致了以下幾個子系統(tǒng)的現(xiàn)象:①H將注意力過分專注于自身的子系統(tǒng),以“學習”為渠道降低焦慮,但在寢室中的學習過程通常因為H的不合理認知“被打擾”,因而更加焦慮,形成惡性循環(huán);②在班級子系統(tǒng)中,由于寢室成員A、B、C的介入,H與班級同學之間的界限由清晰逐步向僵化發(fā)展,迫使H進入到上一個循環(huán)中。
(3)重構寢室系統(tǒng),演練明確的界限。通過成員間的相互交流,促使四位同學共同制訂寢室內(nèi)部規(guī)則,這些規(guī)則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①個人空間規(guī)則:寢室成員需要一個自己的空間,每天每人都有固定的時間和地點單獨做自己的事情,不予打擾。②共同空間規(guī)則:由于寢室關系結構作為一個整體發(fā)生作用,因此要求寢室成員每兩天有一個集體活動的時間,具體的時間、地點和事件寢室成員輪流決定,決定后不得因個人原因改變或臨時取消。每周將共同完成的事情以筆記的形式記錄下來,在咨詢師會談中交流。③共同目標規(guī)則:寢室成員制訂一個共同目標,該目標中需要所有成員做出貢獻,可以是長期也可以是短期目標。
除了制訂相應規(guī)則外,還在現(xiàn)場協(xié)助寢室四人做一清晰界限的演練,即當個體違反規(guī)則時,如何用具有高功能化的表達方式明確意圖。在演練過程中,關注每個成員的改變以及特點,并與成員做相應的激勵化討論。通過討論與演練,試圖將寢室成員之間的界限調整為如圖2所示:
五、討論
經(jīng)過分析在寢室內(nèi)部進行家庭治療的過程,結合治療效果,筆者認為家庭治療的理念與方法在高校的寢室關系中是可行的,尤其對一些因寢室人際關系而導致心理問題的學生,寢室內(nèi)部的家庭治療從關系模式之間的互動出發(fā),能有效地緩解甚至解決相應的心理問題。這為輔導員在處理寢室關系問題時增添了一個較為有效的可行性選擇。
但在輔導員的角度看,在寢室內(nèi)部的家庭治療也有許多局限性,其主要表現(xiàn)為。①輔導員本身的角色對家庭治療起到了一定的阻礙作用。高校中的輔導員類似于初等教育中的班主任角色,與學生之間較難建立起一個好的咨訪關系。②目前高校大學生的特征降低了家庭治療在高校中運用的效率。當代高校學生一方面覺得自己有足夠的能力去解決大多數(shù)問題,另一方面又擔心自己沒有良好的溝通能力,導致關系的進一步惡化或擴大。這種矛盾的思維模式普遍存在,這就導致了在同伴關系之間實施的家庭治療在最初往往陷入泥沼,而達不到最初的理想結果。
參考文獻:
[1]王躍生.當代中國家庭結構變動分析[J].中國社會科學,2006(01).
[2] Michael P.Nichols.家庭治療——理論與方法[M].王曦影,胡赤怡譯.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5.
[3]張 捷,陳向一,鄧云龍,等.大學生適應障礙的系統(tǒng)家庭治療個案報告[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11,25(12).
[4]趙旭東,宣 煦.“資源取向”家庭治療的操作技術[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1999(02).
[5]衛(wèi)亞莉,唐登華.對一例驚恐障礙的系統(tǒng)式家庭干預[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6(04).
[6]Loth K.A.,Neumark-Sztainer D.,Croll J.K..Informing Family Approaches to Eating Disorder Prevention: Perspectives of Those Who Have Been Ther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ting Disorders,2009,42(02),146—152.
(作者單位:上海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