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宗敏
時下,中國社會對現(xiàn)行教育體制的非議頗多。而語文現(xiàn)代文閱讀,則成為他們質疑現(xiàn)時教育的依據之一。前有著名作家王蒙質疑對自己的作品《羊拐》的解讀,近有湖北知名作家陳應松質疑某中學語文試卷中對自己作品《雪夜》的解讀。而很多新聞媒體跟風而上,口誅筆伐。這類聲音此起彼伏,甚囂塵上。
是否這種傳統(tǒng)的語文閱讀方式一定不可取呢?我看不盡然。
對文學作品的解讀對于文學作品本身而言,至關重要。對文學作品的解讀至少有兩個方面的作用,缺少這兩個作用,文學作品就已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一、解讀文學作品,可以理清作者思路及手法,探尋作者的寫作意圖,弄清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沒有解讀指導,恐怕有些作品會永遠的湮沒在歷史的煙塵中!沒有文學作品的解讀,我們?yōu)槭裁茨茏x懂幾千年前的孔孟、老莊?我們又為什么會敬仰李白、杜甫、陶潛?我們又如何懂得莎士比亞、泰戈爾、馬爾克斯等世界文學巨匠及其文學巨著?否則,孔子、莊子就僅僅是社會底層的一個落魄者,李白也僅僅是一個酒鬼,一個時代的浪蕩子和棄兒,陶淵明也只是一個舊時代官場碰壁后無路可走的潦倒者!沒有一代代后人對他們的作品解讀,他們甚至在人類文明史上連痕跡都不可能留下!
二、解讀文學作品可以培養(yǎng)讀者敏銳的文學眼光,深邃的思想,崇高的道德和價值取向。英國哲學家佛朗西斯·培根說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透,數(shù)學使人精細,物理使人深沉,倫理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文學作品讀多了,我們可以在接受知識的同時,感受到閱讀的樂趣;在廣泛了解知識的同時,可以活躍人的思維,懂得許多人生哲理。閱讀文學作品,是我們永遠需要的,因為任何對文學作品的了解,都會讓我們的人文精神不斷得到升華。
有鑒于此,把解讀文學作品整理成為試題既可以增長學生的知識見聞,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情操,又可以作為考察學生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信息篩選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的一種方式,又何罪之有?
至于王蒙、陳應松不會做自己文學作品的解讀題,這也情有可原。其一,文學作品的主題具有衍生性。一篇作品產生出來,固然有作者自己的創(chuàng)作意圖,但作為具有不同生活體驗和不同理解能力的讀者,卻可能從中讀出更豐富、更深遠的內涵來。研究《紅樓夢》的海內外紅學家們,對《紅樓夢》的解讀,又何止千千萬萬?這豈是曹雪芹先生寫作之時都想到了的?莎士比亞的文學作品在世界上的意義和影響,又豈是莎翁能在寫作之時就預料到的?今天對他們文學作品的解讀題,如果讓這兩位大師去解答,恐怕他們也會不知所措。文學界的名言: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這豈是莎翁創(chuàng)作之時就設計好了的?作為一個成熟的作家,他在作品中的一詞一句皆可成典范;一個句子、一種手法的運用,都可能產生作者始料未及的效果。其二,語文是一項綜合工程,語文素養(yǎng)包括語言基礎、閱讀理解、寫作等多方面的能力。不是說大作家語文素養(yǎng)就一定高。作家,只能說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有獨到之處。其創(chuàng)作,感性的東西要多一些,理性的文學批評并不見得就如何高明。所以有些作家作品的閱讀題作家自己做不出,實屬正常,不值得大驚小怪。讓老師和學生同堂考試,并不見得老師就比學生考得好!世界就是在這種發(fā)展變化中求得進步的。
從某中學就湖北作家陳應松的《雪夜》設題來看,這些題目實質上可做,甚至可以說比較簡單。難的是學生對文本的整體閱讀。作者在思緒上的飄忽、用語上的突兀和感情上的隱晦唬住了學生,這是因為學生不了解語文閱讀命題的規(guī)律。語文測試中的文學作品閱讀是限時的,在文本閱讀和問題的設置難度上是成反比的:文本閱讀難度越大,問題的解答就越簡單,反之,文本的閱讀越簡單,問題的設置就越難。
從另一角度講,語文閱讀的命題者在選擇閱讀文本時一定要選擇既能達到檢測目的,又適合相應階段的學生閱讀和理解的文本。就陳應松的《雪夜》而言,并不適合作為考試檢測范文。一、隨意生造詞語:第一段中的“幾快”“深窎”、第八段中的“壅進”讓人費解;二、語句運用太隨意,缺乏理性:第一段中的一組排比句,形容雪下得“密集而均勻”——“就像瀑布一樣傾瀉,就像一個人無聲的大哭,就像死了爹娘一樣悲痛,就像漫天的冤屈,就象神話中出現(xiàn)的場景”,這組比喻句中“就像死了爹娘一樣悲痛”本體如果是“雪”或“密集而均勻”就既不形象也不生動,令人費解。第十段中“還有這樣冷不丁就瘋狂傾倒著整筐整筐水晶的大奇跡”,把“雪花”比喻成“水晶”,雪花無論是從形看,還是從神上講,都是輕盈的,而水晶卻是凝重的,質感強烈,此處比喻很不適當。三、語句意圖不明,有畫蛇添足之嫌:A.第一段結尾處,寫雪下得大——“雪使大地失去了所有的山路”,后面有補上一句“但風雪中的夜歸人找到了它”,“它”應指“道路”,這一句在此處,豈不是莫名其妙?B.本文對“雪”應持歡迎態(tài)度,從中很多地方即可找到佐證,而第三段最后一句“對有些人,雪不是好東西,像詛咒和鞭笞,像輪番的欺侮”,按此段開頭“還有風雪夜歸的人,我將分外安靜”來看,“有些人”應該指“風雪中夜歸的人”,但“雪”如果“詛咒和鞭笞”他們,“輪番的欺侮”他們,豈不是應該被批判甚至唾棄?C.第九段開頭一句“都在經受,慢慢地把自己變得矮小和臃腫。同時,更為宏大的景象將在明天發(fā)生”,誰在經受?在經受什么?為什么會把自己“變得矮小和臃腫”?前面的第八段和后面的第十段內容均是對雪的贊頌,第九段后面也是表達了對雪的贊美,此處出現(xiàn)這一句實在讓人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