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淡如 臺灣地區(qū)家喻戶曉的電視臺、電臺節(jié)目主持人、知名女作家
她的作品皆以勵志、愛情為軸心,但并不是為了迎合市場口味,而是希望把自己對于人生的掙扎的經(jīng)驗、坦然誠實的生命價值觀拿出來與喜愛她的讀者一起分享,因而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如今她成了青少年、上班族最知心的傾訴對象。
人到中年,身邊恢復單身的朋友漸多。友人促狹地說:“該離的都離了?!?/p>
人生所余歲月無多,夫妻在一起攪和了幾十年,還不能夠和平共存,那放自己自由不是太壞的選擇。
然而,在華人社會,結(jié)束一段婚姻,沒有任何壓力或阻力,是不太可能的。壓力,多半來自面對上一代時。
友人A女與B女在中年時相繼恢復單身。二人的母親雖然都是極保守的,但兩位母親所講出來的話卻大不相同。
B女的媽媽,在聽聞B和先生在談離婚條件時,沖到女兒家,表現(xiàn)得比二人還激動,如同電視劇翻版:“我不許你離婚,你生是他家人,死是他家鬼!你如果離婚,就不要給我回家!我沒有你這個女兒!”
其實B女丈夫好賭,B女實在沒辦法再當他的提款機。B女凄凄惻惻地訴苦:“難道,我媽真是要我死嗎?我再不離婚,就是死路一條,她不知道嗎?”
婚還是離了。數(shù)年過去,至今她不敢回家。拼命投入工作,逃過所有假期。正面效果是,公司業(yè)務宏圖大展,她從怨婦變成真正貴婦;負面陰影是,她一直在吃抗憂郁的藥,每周看精神科醫(yī)生。
A女的媽媽,在她離婚時,正接受癌癥的化療。A女怕媽媽受不了“雙重打擊”,刻意隱瞞,沒想到媽媽還是聽聞了事實。某日她開車載媽媽去復診,母親在等紅燈時悠悠地說:“我很感謝你,在我這么需要人陪的時候,你剛好可以回來陪我,回來住,好嗎?”
她的淚水在眼眶里打轉(zhuǎn),而暖流按摩了她全身。是的,后來的路并不好走,她全心奉獻的婚姻到頭來并沒有什么美好結(jié)果,然而她知道,母親在陪著她。
有美國心理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女兒在擇偶上的選擇,母親影響最大。不管女兒個性如何叛逆,母親對她選擇的終身伴侶的評語,還是會烙在她心里。
他們的研究結(jié)論是:女兒比兒子更在乎母親對自己另一半的看法。
在我看來,華人社會不分兒女,母親對小孩另一半的看法,都攸關(guān)他們的幸福。華人崇尚三代同堂,如果沒有母親誠心誠意對兒媳,那媳婦再怎么好都是個別人家孤女。
對于恢復單身這件事,若有母親支持,兒女也較容易度過那“天崩地裂期”。
若兒女已經(jīng)在人生低谷期,萬萬不可落井下石。木已成舟,就算對昔日婿或媳再眷戀,那到底還是別人家的孩子?!鞍胱印苯^對不如一個完整的女兒。
當人兒女時,總渴望父母的一句溫暖安慰;當人父母時,萬萬不可在兒女有難時落井下石。
母親的天生慈悲在于:無論如何我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