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冬梅
母語,是這個世界上最動聽的語言,值得每一個人深愛。
母語里,藏有生活之源,智慧之源,文化之源。
母語教育不僅是簡單的語言教學,更是以培育有中國根基的世界公民為使命,以讓兒童發(fā)展成為最好的自己為教育目標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
本期,我們關注母語教育。
母語教育,喚醒潛能
母語是什么?從字面上說,母語是媽媽說的話。在孩子焦躁不安的時候,最美妙的聲音,最溫暖的聲音,就是母親的呼喚。
母語是什么?是鄉(xiāng)音土語,是我們學會的第一種語言。
母語是什么?是現(xiàn)代漢語,是現(xiàn)代中華各民族的共同語。民國時期,稱之為“國語”。
西方有些國家稱母語為“本國語文”。廣義上說,母語還應該包括那些用母語翻譯的語言文化。
這些年來,接觸到很多朋友,都談到對母語的學習和認識問題。2015年初,南都基金會秘書長程玉老師來考察親近母語研究院,席間她談起自己兒子的成長經(jīng)歷。他在中國上小學,然后去美國上小學;在美國上初中,再到中國上初中;在中國上高中,再到美國上高中。最后他不僅母語掌握得不太好,更遺憾的是,他的自我認同、文化認同都產(chǎn)生了一定問題。不少從海外回來的朋友,很重視孩子對母語的學習,尤其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他們在海外求學、漂泊和尋求立足的過程中,已經(jīng)逐漸認識到母語學習、民族認同、文化根基對一個孩子終身發(fā)展的意義。
而國內(nèi)的一些父母和學校沒有充分認識到這個問題。他們把正在讀幼兒園的孩子送去各種英語培訓班;小學中學大學更是讓學生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英語學習中。我們不否認外語學習的意義和作用,但這確實反映了社會公眾對母語教育認識的淺乏。
其實母語教育的問題,從來不是一個個體的問題。母語教育是每一個國家基礎教育中的核心課程。這幾年,國家逐漸意識到這個問題,開始推行一些文化和教育政策,以強化母語教育。例如高考語文加分,英語改為社會化考試等。
兒童母語學習的過程,既是他們掌握母語這一重要交際工具的過程,更是他們實現(xiàn)精神成長、融入社會、文化認同的過程。母語教育應該包括四個層次的目標:
1.語言文字的應用層面:作為一個未來的公民,必須具備最基礎的母語的聽說讀寫能力。
2.語言文學的教育層面:培養(yǎng)一個有良好心性的人,一個有豐富情感的人,一個有豐富想象力的人,文學教育是重要途徑。
3.語言文化的傳承層面:兒童學習母語的過程也是他們了解、體驗本族文化,融入傳統(tǒng),打下中國根基的過程。
4.生命智慧的培育層面:每一個民族都有它的價值觀、思維方式、審美情趣,母語學習的過程,也是孩子們開拓視野,培育生命智慧的過程。
親近母語的研究和實驗,要從提高兒童母語素養(yǎng)開始。全世界各民族的兒童大都在十四五個月開始說話,三歲左右具備基本的生活口語能力。這個事實告訴我們,每一個兒童都是天生的語言學習者。母語教育必須和兒童的天性合作,喚醒和激發(fā)兒童母語學習的潛能。
親近母語,親近傳統(tǒng)文化
如果我們真正認識了母語教育的意義,那么父母該怎樣讓兒童親近母語?
1.從兒童閱讀開始
想讓孩子真正學好母語,先要讓他們愛上閱讀。很多父母不理解母語學習的內(nèi)涵,不了解兒童閱讀的基本理念,只是簡單地認為要孩子學習傳統(tǒng)文化,就是讓孩子讀老祖宗的書。因此一段時間里,讀經(jīng)盛行,甚至全國各地興起了不少讀經(jīng)的私塾、書院。孩子們苦不堪言,現(xiàn)狀令人憂慮。
古代的兒童在進小學之前,要先進蒙學館開蒙識字。六歲以前一般不讀經(jīng)。識字的主要讀物是《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開蒙以后,古人從六七歲到十四五歲,為私塾、學館時期,主要任務是讀經(jīng),也有習字、練武等活動。這個時期,以誦背為主,當然用的方法是吟誦,一種古代的讀書法。
了解和學習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是必要的,但當代的兒童不能僅僅只讀蒙學讀物,只讀圣賢書,只讀古代詩文。古代的經(jīng)典和當代孩子的精神世界相去甚遠,難以形成共鳴。更重要的是,古代的教育跟當代的教育有很大不同。古代的教育基本是精英教育,當代的教育則是普及教育。當代兒童必須擁有一個未來公民所具備的價值觀、思維方式和知識儲備,這是傳統(tǒng)經(jīng)典不能給予的。
兒童應讀兒童文學。兒童文學是兒童之文學,是開發(fā)兒童性靈的書,適合兒童。兒童文學的體裁是豐富多彩的,童謠童詩童話,神話傳說民間故事,科幻小說……在閱讀這些作品的過程中,孩子們不知不覺接受了精神熏染,建立了自己的價值標準。
親近母語研究院在十多年研究的基礎上,于2015年發(fā)布了兒童閱讀分級書目,大家可以到親近母語網(wǎng)站瀏覽和查看,親近母語開發(fā)的小步讀書App也即將上線,為0—12歲兒童提供了1000本書的分級、導讀和親子閱讀指導。親近母語也為小學階段的孩子開發(fā)了《日有所誦》《我愛吟誦》《我的母語課》《我的寫作課》等兒童閱讀的課程用書。
當然,傳統(tǒng)文化是一座博物館,很多經(jīng)典體現(xiàn)了我們的先賢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智慧,是值得去學習和發(fā)揚的。
我們可以帶著孩子去誦讀那些傳統(tǒng)的童謠歌謠,吟誦那些清新質(zhì)樸的古典詩文,閱讀那些耳熟能詳?shù)睦瞎适?,閱讀那些代表我們民族思想高度的經(jīng)典和歷史。作為一個當代教育人,我們應該從中篩選那些穿越時空、健康開闊、適合兒童的母語瑰寶,讓他們在親近中,感受傳統(tǒng)文化,從我們民族的慧根中充分汲取營養(yǎng),打下堅實的文化根基。
本文作者
2.回到故鄉(xiāng),行走天下
當今社會,不少家庭依然三代同堂,雖然這些孩子們跟祖輩生活在一起,但祖籍、老家對他們來說,也只是一個概念。我的弟弟工作生活在上海,小侄子出生后,只要有機會,弟弟還是盡可能帶他回老家體驗生活。我也經(jīng)常帶著孩子們,去故鄉(xiāng)的田野,跟他們講父母童年的故事,祖輩的故事。帶著孩子們?nèi)グ菰L長輩,了解他們的生活,了解村莊的歷史變遷。在祖輩的童年乃至青壯年時代,一個村莊是一個完整的自給自足的生活單元。我?guī)е⒆觽?,走在村莊里,告訴他們,這一家,是磨豆腐的;這一家,是打鐵的;這一家,是做篾匠的……這里,曾經(jīng)是一個小賣鋪,幾分錢就來打酒、買醬油、買醬菜;這里曾經(jīng)是一家私塾,爺爺在這里讀過書……實際上,因為天然的血緣聯(lián)系,孩子們對這些是很感興趣的。經(jīng)常和故鄉(xiāng)和祖輩接觸,也讓孩子們看到鄉(xiāng)村的生活狀態(tài),感受到還隱約存在的宗法社會的人情氛圍。這些經(jīng)歷和感受,對于孩子未來融入社會,理解中國文化,與人相處都是很有好處的。
在古代教育中,成年后的游歷是很重要的。古時的學士,一生必須要壯游天下,了解各地風俗民情,開闊視野。司馬遷青年時代曾兩次壯游天下,搜集了許多歷史資料和各地傳說,為編著《史記》打下了基礎;李時珍青壯年時期壯游天下,搜集了諸多醫(yī)藥學典籍,為創(chuàng)作《本草綱目》積累了大量資料。
在孩子未成年之前,在經(jīng)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該多帶孩子出去游歷。十年來,除了一些短途的旅行,每年暑假,我都和親近母語總課題組的老師們,一起帶著孩子們?nèi)プ鲋驹刚?,并做長途旅行。我們?nèi)ノ靼埠脱影仓Ы?,看兵馬俑,登華山,參觀延安窯洞。我們?nèi)ミ^兩次貴州,走過織金洞、黃果樹瀑布、黔東南、千戶苗寨。有一次,在雷公山里繞來繞去,似乎怎么也走不出來。在汶川地震之后的第二年,帶孩子們?nèi)ニ拇ㄖЫ蹋?jīng)過十二小時的車程,到達馬爾康,第一次看見經(jīng)幡和藏寨的模樣……今年我們在盛夏來到西寧,出嘉峪關,訪漢長城,走絲綢之路,訪青海湖。
游歷是最好的母語學習形式,孩子們的成長收獲是多方面的。孩子們不僅僅是欣賞了風格迥異的自然風光,對祖國的山河壯美有了切身的感受,而且能了解各地的風俗民情,增加閱歷,豐富知識,加強對各種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在每次出游之前,父母最好能跟孩子一起討論線路,了解要去的地方,做一些功課。這次我們?nèi)ザ鼗?,一個年輕的母親在行前,讓孩子看了三集《敦煌》紀錄片,在敦煌參觀的過程中,這個十歲的孩子緊緊跟著講解員,認真聽講,主動發(fā)問,表現(xiàn)出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參觀結(jié)束,他表示回去要看完十集《敦煌》紀錄片,還要更多地了解絲綢之路。這樣的學習是滲透式的,是孩子喜歡的,也為兒童更深更廣泛的母語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3.在文化中體驗,在生活中教育
在我的童年記憶里,每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都是那么真實有趣。盡管那時候物質(zhì)困乏,條件很艱苦,但鄉(xiāng)村尚未凋敝,母親總是虔誠地謹守傳統(tǒng)習俗,帶著我們一次次經(jīng)歷。
每年春節(jié),從進臘月開始,母親便忙碌起來,撣塵,年蒸,磨豆腐,送灶,炒蠶豆,炒花生,吃辭年飯。清明,母親早早上墳,給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墳墓培上新土,然后回到家里,做好飯菜,帶領我們鄭重地給祖先焚燒紙錢。端午前,母親采好粽葉,洗得干干凈凈,帶著姐姐包出各種形狀的粽子;端午的早晨,我們就可以吃上香噴噴的粽子,每一個孩子都有漂亮的五彩手線,脖子上都有網(wǎng)兜,網(wǎng)兜里一個雞蛋一個鴨蛋。中秋,母親都會提前準備好當年的芝麻,用石磨碾得細細的,和糖一起做成餡,當天用糯米粉包著芝麻糖的餡,然后烙成香香甜甜的月餅……一年又一年的循環(huán),傳統(tǒng)習俗刻在我們心里,成為我們精神的一個部分,成為我們最幸福的記憶。
當代兒童,生活在一些傳統(tǒng)正在被瓦解的社會里。父母應該盡可能地營造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氛圍,讓孩子活在形象真實的文化習俗里。也許你已經(jīng)不太會包粽子了,已經(jīng)不太可能自己在家做月餅了,也許祭灶也是你沒法做到的。但到了傳統(tǒng)節(jié)日,你還是可以有意識地去做一些事情,例如端午節(jié),去買一把艾葉和蒲草,跟孩子一起買現(xiàn)成的粽子吃,以此來感受節(jié)日的習俗。
幸運的是,越來越多的朋友正在致力于把傳統(tǒng)文化和現(xiàn)代生活相融合。不少機構(gòu),在做各種節(jié)俗體驗活動。親近母語學堂也經(jīng)常舉辦各種各樣的節(jié)氣節(jié)令體驗活動。
傳統(tǒng)文化教育,其實是非常重視兒童人格的養(yǎng)成、心性的培育的。發(fā)自至誠,出乎誠心,知行合一。今天的父母在帶領孩子學習母語,閱讀經(jīng)典,游歷天下,開闊視野的同時,不可忘了這一根本。做到這一點,家長就必須重視自我修養(yǎng),并且以身示范。
只是學習知識,懂得道理是不夠的。傳統(tǒng)文化也非常重視對兒童行為習慣、待人接物的禮儀和意志力的培養(yǎng)。童子之學,必教之以灑掃庭除,進退應對,待人禮儀,這是生活中的母語文化,當代的家長也必須予以充分的重視。
我們生活在瞬息萬變的信息化時代,我們又是擁有從未斷流的母語河流的民族,母語的長河永不停歇地往前奔流。對于祖先賜予的財富,我們應該有能力,像親近我們的祖輩一樣,和孩子們一起來親近她,體驗她,理解她,發(fā)揚她,從而創(chuàng)造更有生機的生活,擁有更美好的未來。
(作者系“親近母語”創(chuàng)始人,兒童閱讀推廣人。)
編輯 朱璐 zhulu8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