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宏
每次回到老家,印象最深的莫過于那一片片越來越繁茂的樹林。站在故鄉(xiāng)的馬路邊,呼吸著清新的空氣,綠野風(fēng)吹來兩個大大的問號:這綠是怎么變濃的?那樹是怎么長野的?
記得小時候,可不是這樣的情形。村前村后,稀稀落落的幾根小樹苗,鳥兒也少,偶爾能看見幾只麻雀應(yīng)和著南來北去的燕子,驅(qū)趕日深夜深的孤寂,用聲音相互取暖。當(dāng)然也有百年大樹,不過,只有樹樁。大樹被人砍去,騰位置做新房,大材做梁,小枝燒火。
那時,村里家家人丁興旺,欣欣向榮。
花開花謝,村莊像盛開千年的花,終于開始凋零。
村人外流,始于20世紀(jì)90年代初——讀書的,經(jīng)商的,打工的,人們歡快地背井離鄉(xiāng),身在城里,心戀繁華,不愿復(fù)返。人一走,村就空了。1994年,我高中畢業(yè),當(dāng)時全村人口多達(dá)二三百。而今,做紅白喜事,把村里所有常住人口都叫上,還湊不齊三桌,減少了十多倍。人少,田荒地蕪,草樹迅速占據(jù),欣欣然,長勢喜歡。留守農(nóng)村的人們燒飯改用煤氣灶,村巷內(nèi)的雜草枯枝便無人問津,顯得荒涼清寂。
短短20年,村前村后的樹大了密了,草雜了厚了,綠染大地,生機(jī)勃勃。
林業(yè)專家對我說:“生態(tài),其實不需要人們刻意去保護(hù),其自有生長規(guī)律。最好的保護(hù),就是不要去打擾它?!?/p>
由此,我聯(lián)想到我們教育孩子。很多父母唯恐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總會以愛的名義無微不至。其實,每一道指令,都是十足的打擾,每一次打擾,都在擠壓孩子的生長空間。
不僅是對孩子,也是對所有人,甚至對這個世界,有時,不出現(xiàn),不打擾,給對方留足空間,是最好的愛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