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修彥
峨眉山上有一群猴子,與生活在那里的僧人和睦相處著。他們互不搭理,相安無事,各自成為對方的風景。旅游業(yè)興起之后,四面八方的人涌向峨眉山,涌向猴子。他們帶來了猴子喜愛的苞谷、香蕉,也帶來了對猴子的愛。于是景觀出現(xiàn)了:游人一到,猴子們便歡天喜地奔向游人,索起游人手中的“愛”。
這種條件反射殃及未攜來“愛”的游人。沒有像以前一樣得到愛的猴子,便開始在行人的身上尋找“愛”,抓口袋、扯行李,對女性猶甚。許多人說潑猴好色,并把它命名為“色猴”。
中央電視臺請來的動物專家講到這里時,很嚴肅地提出了一個命題:愛我,就別理我!
專家說,猴子需要愛,但更需要獨立和自由。游人對猴子的愛更多地是一種取悅,一種居高臨下地欣賞,一種功利性很強而又十分自私地猥褻。他們忽視了作為生命尊嚴的特質……
其實,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許多行為和情結何嘗不是這樣:愛鳥,施之以精美的飼料,把它關在美麗的籠子里臨風而掛;愛犬如子,將鈴鐺系在它的脖子上,套上繩索,左右不離;愛子女,無微不至到了“溺”的地步;愛愛人,以金屋去實現(xiàn)愛的全部內涵……
愛就意味著相互支持,而不是達到占有;愛就意味著彼此獨立,而不是無條件的投靠。
愛我,就別理我!
(轉自《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