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遷
不要過分優(yōu)待孩子
冬天一個寒冷的清晨,一位媽媽帶著孩子去買完菜回家,孩子想要幫媽媽拎一點,媽媽說:“寶寶不拎,媽媽拎,不然寶寶手會冷?!焙⒆臃磫枊寢專骸澳懔?,你的手就不冷嗎?”
這個時候,你會怎么說呢?
我想肯定有媽媽富有“犧牲精神”、滿懷“愛心”地說:“媽媽不冷?!边@樣的情景如果回溯二十年,就是家里只有一點好吃的,大人舍不得吃省給孩子,然后媽媽說:你吃吧,媽媽不愛吃。
顯然,這些做法會讓人溫暖和感動,然而,它是有益的嗎?
你說你的手不冷,幼小的孩子就會天真地認為大人的手或許和自己不一樣,真的不冷,接著就不再想這件事,然后慢慢形成習慣。等到孩子八九歲的時候,你再想讓他幫你拎菜,他就說:“我手冷!”如果你生氣了非要他拎,他就會很不高興,認為你是壓制他。
當一位母親被說到“當媽就是心軟的時候”(有時候父親比母親還要心軟),通常這位母親是愿意接受的,而且從中獲得一種母性的滿足感。然而,我們心軟的時候,有可能恰恰是我們應(yīng)該忍下心才有利于孩子。
我們不忍心看孩子受苦受累,可是孩子要應(yīng)對好自己生活必須吃苦耐勞;我們不忍心看孩子因我們的拒絕而失望,可是孩子需要從拒絕中感受和建立規(guī)則;我們不忍心看孩子焦慮和掙扎,可是孩子需要從焦慮中學會沉著,從掙扎中增強內(nèi)心的力量;我們不忍心看孩子失敗和痛苦,可是孩子卻需要從失敗中學習如何避免失敗,從痛苦中學習如何面對痛苦。
當孩子生病的時候,我們恨不得自己來代替,當孩子不愿意洗衣服收拾房間時,我們不厭其煩地代勞,當孩子學習不力面臨落后時,我們義無反顧地挺身而出輔導(dǎo)監(jiān)工,孩子失望我們失落,孩子傷心我們難過。這種感覺真糟,我們千方百計地避免,以至于——
與之相對,我們習慣了對孩子優(yōu)待,習慣了他們在家里坐享其成,習慣了他耍賴后的得意,習慣了他撒嬌后的“下不為例”,孩子開心我們高興,孩子滿足我們更甚,這種感覺真不錯,我們是如此的喜歡,以至于——
以至于,當我們的感情和理性交手時,后者勝少負多。以至于我們難以分辨,那些“溺愛”的父母,究竟是“嬌縱”了孩子,還是“嬌縱”了自己?
不要過分保護孩子
我們只有一個孩子,所以我們希望萬無一失。
這樣有錯嗎?
當然。
因為不管你有幾個孩子,都是不可能萬無一失。杜絕所有危險恰恰是最危險的,因為這樣,孩子將像艾滋病人那樣不能抵御任何病菌無法適應(yīng)生活。
然后你退一步說,你只是希望盡可能的安全。
可是,“盡可能的安全”意味著什么呢?這種想法和說法在邏輯上已經(jīng)無可辯駁,問題在于“盡可能”的界限在哪里,是否因為盡可能的安全而導(dǎo)致對孩子的教育過分保守或者過分保護。
父母不容孩子有任何閃失和委屈的心態(tài),常常把自然而然的事情變成難題,讓簡單的事情越來越復(fù)雜。比如孩子的吃飯和穿衣。很多家庭為孩子不好好吃飯而著急,為孩子不知道因為天氣的變化而添減衣服而生氣。這本身就是一個奇怪的問題,餓了吃飯、穿衣御寒是人的本能,任何一個心智正常的孩子怎么能不懂呢?可現(xiàn)實中很多孩子的確不懂。為什么?因為在他還沒有感受到饑餓和寒冷時,大人就為他安排好了一切,孩子根本沒有體會過饑餓和寒冷,同時失去了為這些事操心的機會。
別人的建議和提醒,與自己的親身體會、親眼目睹對人的觸動有很大的差距,為什么越是老司機開車越膽?。恳驗樗麄兛吹降氖鹿侍嗔?。孩子會和我們一樣從一件事中學會一類事,在家里,父母處處舍不得,過度保護,孩子就不能得到親身的體驗,那么,孩子在獨自面對生活的時候,將面對更大的風險,有的教訓(xùn)代價巨大,成為人們常說的“悲劇”。
事實上,對安全的極力追求是導(dǎo)致危險的一種更常見的方式,在深水里只有掙扎才會溺水,因為只要你不掙扎、屏住呼吸你根本就沉不下去。
人類自我保護的本能十分強大,強大到經(jīng)常成為障礙,需要時??酥?父母愛護孩子的本能較愛護自己更為強大,以至于我們時常深陷其中渾然不覺。
我見過很多幼年體質(zhì)不好(如過敏性體質(zhì)等)容易生病的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的發(fā)育,在身體方面已經(jīng)和別的孩子無異,可是嬌氣、膽小,有點什么事大驚小怪、小題大做,覺得全世界的人都應(yīng)該來關(guān)切地問他的感受、安慰他……
當孩子的身體健康狀況不好時,父母們通常有難以掩飾的焦慮,這就是孩子小題大做、誠惶誠恐的源頭;當孩子體質(zhì)不好、免疫力差時,父母為了防止孩子生病就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去,孩子因此變得膽小嬌弱,其實,最好的方式反而是用運動來增強體質(zhì)。
生活中從未缺乏優(yōu)秀的父母。我的一個朋友范鈞在這方面就做得特別的好。在很多人眼里,她是一個“不幸”的女人,離過兩次婚,現(xiàn)在跟她一起生活的女兒有一條腿是假肢。但是,一個人是否幸福不在于過什么樣的生活,而在于她如何面對她的生活,每個接觸過她的人,都會對她爽朗的笑聲和對待生活的熱情留下深刻印象。她現(xiàn)在已經(jīng)擁有了自己的第三家公司,女兒在英國讀高中。
她已經(jīng)很富有,而且似乎比別人更有理由呵護自己殘疾的女兒,但是她卻要求孩子打工謀取生活費。女兒很長時間都在麥當勞打工,有一次,她給媽媽打電話說:媽媽,我的腿這幾天好疼。
讀者朋友,假如你是這位母親你會怎么回答呢?
范鈞說:孩子,這沒什么大不了的,這是因為你的脂肪太多了,鍛煉鍛煉就好了。
她的女兒聽媽媽這么說,就半信半疑地說:是嗎?那我試試!一星期之后,女兒打電話告訴媽媽,說她好多了,她感到自己更強壯了。
人很多時候是從別人對待自己的方式中學會看待和安慰自己的。假如我的這位朋友大驚小怪并告訴孩子趕快辭工,那么當孩子再次面臨難題的時候,她會怎樣呢?對于一個在單親家庭中長大的假肢女孩來講,還有什么比堅強和自立更重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