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萌子
特羨慕那些一遇到事就迎頭而上的人。
同樣一件“壞事”,別人的第一反應(yīng)是:怎么解決它?我卻抓耳撓腮火急火燎坐臥不安,陷在“怎么會出這事兒”的唉聲嘆氣、思前想后之中。把本應(yīng)解決問題的時間,都浪費在“自己和自己打架”的不良情緒里。
和不少人談起這個事兒,有人說這屬于“樂觀”、“悲觀”的問題。以前總覺得,樂觀和悲觀是天生的,沒有辦法。后來接觸了心理學(xué)和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識,才知道樂觀和悲觀是后天塑造的。但究竟是怎么回事,我養(yǎng)了一個孩子之后悟到了那么一點。
兒子9個月大時,突然愛在地上撿頭發(fā)絲,一查才知道,這叫“精細(xì)動作敏感期”。按照書上說的,我給他準(zhǔn)備了一小碗豆子讓他捏著玩,一來滿足他的需求,二來鍛煉他的手指。
正玩著,突然他一揮手,不小心把豆子給打翻了。豆子像潑出去的水一樣,傾瀉在地板上,有幾個特事兒的還跳來跳去要鉆進桌子縫里。
兒子覺得很好奇,出神并且微笑地著看那些豆子,嘴角的哈喇子都忘了往回吸了。
我本能地尖叫了一聲。因為我第一反應(yīng)“就應(yīng)該”是:這事真是太糟糕了!
按常理,第二個反應(yīng)“應(yīng)該”是:這到底是怎么回事?!
第三個反應(yīng)“應(yīng)該”是:責(zé)怪那個打翻盒子的人,把他痛罵一頓,讓他檢討,讓他保證下次不做這樣的事。
對了,還要惡狠狠地打擊他讓他哭,讓他沮喪,只有這樣,他才能記住教訓(xùn)!
可是,我只叫了半聲就停止了所有的“應(yīng)該”。因為,本來樂呵呵的兒子聽到我的尖叫,“哇”一聲哭了。
咦?“出事”之后,他本來是很好奇的,而且還想笑,并沒有覺得這是“壞事”。都是我的態(tài)度,把他給嚇著了,也讓他認(rèn)為這是一件糟糕的事。
趕緊抱起來哄。我那個悔啊,如果——我當(dāng)時看到豆子翻了,只是告訴他“哦,豆子滾出去了”,然后再問他“這該怎么辦”,如果9個月大的他不知道怎么辦,那么我“應(yīng)該”引導(dǎo)他和我一起把豆子撿進碗里,然后繼續(xù)玩——就這么簡單!
不過,后悔之余,也突然解開了自己“為什么一遇到問題就抓瞎”的疙瘩。只要是一有“壞事”,我爹我娘的第一反應(yīng)就是大呼小叫,先把我劈頭蓋臉地責(zé)怪一番。所以,我遇事也是這德性,并且后來有事也不敢跟家里說了。
好吧,知錯就改倒是我的長項。以后,兒子再惹任何麻煩(當(dāng)然,小孩又能惹多大麻煩?),我都不會先尖叫再責(zé)怪,而是平心靜氣地問他:想想,事情已經(jīng)這樣了,接下來該怎么辦呢?我也偷偷地訓(xùn)練我自己,遇到事的時候趕緊默念:遇事解決事,別嘰歪!
說真的,要做到平心靜氣特別難,有時,口氣是平靜的,但眼中仍有厲色。小孩子是最明察秋毫的,看你“皮靜心不靜”,他還是會抗議。我想,從兒子9個月大就開始調(diào)教我,我有信心爭取在他3歲之前一定“立地成佛”。
我小時候常被教育的一句話是:不要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F(xiàn)在想想,這真是大人的強盜邏輯!牛奶打翻時,能有幾個大人不責(zé)怪孩子?孩子不是為牛奶哭,是為大人的態(tài)度哭。罵孩子罵爽了,再說些勵志的、心靈雞湯的話教育孩子?我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