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環(huán)
摘? 要:本文主要從大量閱讀與之相關的新聞“課外讀物”,以人物活動、事件為中心來講述新聞史的來龍去脈,要注意運用敘事策略等幾方面,來講述如何學習外國新聞事業(yè)史,旨在對教與學有所益處。
關鍵詞:外國新聞事業(yè)史;課程教學方法;敘事策略
中圖分類號:G2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5)01-0168-02
《外國新聞事業(yè)史》(以下簡稱外新史)不同于《中國新聞事業(yè)史》課程,它的內容龐雜、資料繁多,掌握各個國家新聞事業(yè)發(fā)展的來龍去脈,著實不太容易。學生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對它也是非常頭痛。尤其對于民考民、民考漢的學生來講,更是難上加難(他們要克服的是在學習中不使用母語的障礙,能夠對漢語運用自如)。筆者在從事了幾年的新聞史教學中,有了幾點思考,旨在對教與學有所益處。
一、大量閱讀“課外讀物”,為教與學好外新史做好鋪墊
這里的“課外讀物”是與課程有關的書籍及資料,教師與學生都需要。教師需要閱讀大量書籍資料進行備課,提升自身素質。對于學生,教師應給學生們介紹一些參考書目。
1.讀一些史書,即中國史書和世界其他國家的史書。英國人史蒂芬·斯賓說:“歷史好比一艘船,裝載著現(xiàn)代人的記憶駛往未來”。中國古人曾鞏在《南齊書序》中也說:“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睔v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個新聞事件的產生、一個新聞人物的影響、一個報紙的出現(xiàn),都需要結合歷史背景來了解和把握。?如“光榮革命”之后英國的報業(yè)為何發(fā)展得很快,《泰晤士報》為何成為世界報業(yè)的典范?原因非常多,需要從歷史背景中去分析。英國在當時政治上社會政治制度和社會形態(tài)基本穩(wěn)定下來,建立了君主立憲制,社會秩序比較穩(wěn)定,工業(yè)革命很早到來,經濟發(fā)展很快,教育得到普及等,這些因素促進了英國報業(yè)的發(fā)展。如果不讀英國的歷史,單憑新聞史的教材,很難進行深入挖掘和分析。
中國歷史是一定要掌握的,了解別人之前先充分了解自己。在教學過程中,使用母語的學生一般來講對中國歷史甚至對世界史掌握尚可,使用其他語言的學生相對來說就比較弱一些,所以督促他們學習歷史。多讀《中國通史》《世界歷史》(包括中國學者、外國學者所寫的著作,這樣可以開拓所學者的眼界與思維)等書籍,看一些有關聯(lián)的歷史紀錄片。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主要以國家為專題講授,在講授每一個國家新聞事業(yè)的時候,先花約20分鐘的時間來講述這個國家的簡史,尤其是出現(xiàn)新聞業(yè)以來的歷史,深入讀過歷史,并對這個國家的歷史非常了解的同學就會跟著教師的思路走,從而引發(fā)其回憶及思考,再闡述下面的內容,學生接受起來就容易多了。還可再讀一些人物歷史傳記,如《普利策傳》,結合歷史背景來分析人物提出的新聞思想與辦報活動。
2.讀一些與新聞傳播學專業(yè)有關的書籍。新聞史課程主要開在大一,其它專業(yè)課開得比較少,學生對本專業(yè)知之甚少。學生對許多專業(yè)術語、新聞理論、傳播理論不太清楚,教師在講授新聞史時還得花費一定的時間來介紹,這會對教學進度有影響。因此這項工作學生可自學完成,提前閱讀其他專業(yè)書籍以補充和完善其知識體系。閱讀《新聞理論》,可了解“新聞”的定義,什么是“政治家辦報”,報紙的“耳目喉舌”功能等理論知識;閱讀《新聞倫理與法規(guī)》,了解中國的有關新聞的法規(guī),與外國做一個對比等,這樣在課堂上,教師一點到,學生會很容易領會。
二、以時間為經,以人物活動、事件為中心來講述新聞史的來龍去脈
在歷史的長河中,許多新聞人物對新聞史發(fā)展起到了阻礙或推動的作用。通過學習和借鑒先進人物的辦報思想和方法,吸取其經驗教訓,促進學生對一些新聞現(xiàn)象進行理性的分析。在封建時代,封建官報中主要圍繞兩類人來講:封建統(tǒng)治者和追求新聞自由(主要是出版自由)的人。統(tǒng)治者所采取的措施對一個朝代的發(fā)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的意志一般凌駕于法律之上。一個時代新聞業(yè)的發(fā)展不但取決于這個時代經濟的發(fā)展狀況,還要取決于統(tǒng)治者采取怎樣的新聞政策及其措施實行之后所帶來的傳播效果。例如俄羅斯地區(qū)的新聞事業(yè)在沙皇時代幾經起伏,在陳力丹、王辰瑤著的《外國新聞事業(yè)史》中,這樣敘述沙皇時代的新聞事業(yè),即“在沙皇‘放寬——收緊政策中頑強發(fā)展的俄羅斯新聞傳播業(yè)。[1]”追求新聞自由的人,如英國的彌爾頓。他為了追求離婚自由,未經許可出版了兩本關于離婚的小冊子,遭到國會質詢,憤而發(fā)表長篇演說,系統(tǒng)闡述出版自由思想(后來演說編成小冊子《論出版自由》,對歐洲社會影響頗大)。資本主義時代出現(xiàn)的有影響的新聞人物非常多,有著名的記者、編輯、社長等。如英國《泰晤士報》的當家人沃爾特第一、第二,在《泰晤士報》工作的著名的戰(zhàn)地記者拉塞爾等;美國的前總統(tǒng)托馬斯·杰佛遜(他所提倡的新聞自由思想)、創(chuàng)辦《太陽報》的本杰明·戴、黃色新聞時代的普利策等,這些人物對西方新聞業(yè)的發(fā)展都起過至關重要的作用。沃爾特第二提出了“獨立于黨派之外”的辦報主張和方針,影響了一代的英國商業(yè)報刊。沃爾特第二慧眼識英雄,任用了托馬斯·巴恩斯和約翰·德萊恩兩大主編,使《泰晤士報》成為英國“首屈一指的權威報紙”和“世界第一報紙”。新聞史上的一些大事件對歷史進程起到很關鍵的作用,例如美國1733年的“曾格案件”(或稱“曾格事件”)。此事件雖不太大,卻是美國新聞出版自由觀念的濫觴。講到它時,要將其前因后果講清楚,領會美國新聞界對這件事的看重,對新聞出版自由的珍視。發(fā)生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美國 “掏糞運動”,有力地制止了社會腐敗的蔓延滋生,促進了美國社會的改良,使美國躲過了一場重大社會危機。不僅要了解這一事件的來龍去脈,對美國報業(yè)的影響,還要認識到其中一些關鍵人物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職業(yè)道德,以及給人的啟示。還有美國的“黃色新聞”浪潮,學習時要分析它產生的背景、特征、對世界的影響等方面,對它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客觀進行評價,可以聯(lián)系當前中國的一些都市報出現(xiàn)的“黃色傾向”進行闡釋,可以找一兩份比較熟悉的都市報進行分析,從而思考如何學習、借鑒外國的經驗、教訓,學生甚至可用論文的形式進行分析。
史學的教育也是一種人文教育,有助于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新聞觀念和職業(yè)理想,對人生做一個較好的職業(yè)規(guī)劃。
三、在運用講述法同時,要注意敘事策略,增進學生興趣
設置一些課堂小環(huán)節(jié),活躍課堂氣氛,以取得好的傳播效果。傳播效果是指傳播對人的行為產生的有效結果,具體指受傳者接受信息后,在知識、情感、態(tài)度、行為等方面發(fā)生的變化,通常意味著傳播活動在多大程度上實現(xiàn)了傳播者的意圖或目的[1]。教師可在課堂上適當?shù)卦O置一些小環(huán)節(jié),使學生易于接受,引發(fā)其思考,取得較好的傳播效果。
1.講述歷史上的今天,拉近與歷史的距離。在每次課前回顧復習過前面所講的內容之后,可設一個環(huán)節(jié),就是讓學生講述歷史上的今天的幾個大事件。比如說這次課的時間是12月5日,在這節(jié)課上教師布置12月12日(下次課)的歷史上今天的世界的大事。讓幾個同學在課下去查詢資料,提前做準備,如果有條件可做成課件形式,再輔之以視頻,這樣在講課時,就比較直觀形象,印象更深刻。講述歷史上的今天有助于拉近與歷史的距離,以史為鑒,不要造成一種錯覺,好像歷史已經過去,對當今毫無影響。
2.結合當今媒體講述當前新聞大事件,從“歷史”回到“當下”。方法方式與講述歷史上的今天相同。講述目的是了解當下新聞業(yè)發(fā)展的情況,歷史傳統(tǒng)對當今有何影響,當今媒體是從哪些角度、方式來報道新聞事件,以古今結合來了解“當下”,來思考當今政治經濟文化狀況與新聞界之間的關系。
3.點面結合,注重細節(jié)的闡述。要在短短五十幾個課時將整個世界新聞事業(yè)史,包括每個國家講得非常之詳細,這是很有難度的事,所以用概述的方法講世界或一個國家新聞業(yè)的整體情況,即面上的基本情況,放眼世界,全局在胸,旨在引導學生去探尋整個新聞傳播活動的前因后果及發(fā)展規(guī)律。所謂“點”,就是比較重要的典型事例,這方面詳細地講,注意細節(jié)的闡述,引導學生來把握細節(jié),從而進行理論層面的探討。比如在談到法國大革命之后報業(yè)發(fā)展情況時,講到曾當過拿破侖的御用報紙《箴言報》沒有報格時,可用它的當拿破侖的軍隊向首都推進時的一系列新聞報道來說明:“第一天《吃人肉的人出穴了》;第二天《科西嘉吃小孩的妖魔突然抵達胡安灣》;第三天《老虎到達蓋普》;第四天《魔鬼在格勒諾布爾過夜》;第五天《暴君經過里昂》;第六天《篡權者離首都還有60公里》;第七天《波拿巴取得長足進展,但還沒有進入巴黎》;第八天《拿破侖明天將抵我城門之下》;第九天《皇帝到達楓丹白露》;第十天《皇帝陛下在他忠誠的子民簇擁下進入杜伊勒里宮》。[2]”在短短的幾天之內,《箴言報》對拿破侖復辟的新聞報道的題目發(fā)生了戲劇化的變化,由此可見,這樣的報紙有何報格可言,這對學生甚至新聞工作者有較大的教育意義,從反面來告訴工作者堅守職業(yè)操守,遵守職業(yè)道德的意義何在。
4.采用分組討論時,打破“沉默螺旋”狀態(tài)。上課可采取分組討論、混合討論(應將討論題目提前發(fā)給學生,讓其有所準備)的方式。討論時杜絕“一言堂”,警惕“沉默的螺旋”上演?!俺聊穆菪碚摗笔堑聡畟鞑W家伊麗莎白·諾埃勒-諾依曼于20世紀70年代在《傳播學刊》中提出的一種描述輿論形成的理論假設,該理論認為:“人們在表達自己想法和觀點的時候,如果看到自己贊同的觀點,并且受到廣泛歡迎,就會積極參與進來,這類觀點越發(fā)大膽地發(fā)表和擴散;而發(fā)覺某一觀點無人或很少有人理會(有時會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贊同它,也會保持沉默。意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見的增勢,如此循環(huán)往復,便形成一方的聲音越來越強大,另一方越來越沉默下去的螺旋發(fā)展過程?!贝死碚摷僭O反映的就是人們的從眾心理。學生討論時教師可采取啟發(fā)誘導方式,也可講出自己的觀點,但切不可將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學生,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就如江蘇省揚州中學的王雄老師所說:“如果一國公民只會背誦現(xiàn)成的答案,或者只會單向性思維,那么這一國的公民絕對不可能質疑政府不當?shù)恼?,也不可能對復雜的社會問題提出良善的建議,當然,也肯定會缺乏創(chuàng)新精神。[3]”學生討論時應各抒己見,越激烈越好。教師或學生在做總結發(fā)言時,也不能輕易下結論。
學習外國新聞事業(yè)史,不僅是要掌握各個國家新聞業(yè)發(fā)展的軌跡,熟悉當今世界上的重要媒介、重要的相關新聞人物等,還要提升培養(yǎng)教師及學生的理論分析、判斷等能力,這對提高師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進行新聞實踐也大有裨益。為了做到這些方面,新聞史教學的改革和方法還需要不斷地探索和改進。
參考文獻:
[責任編輯:艾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