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岐
有一天,我去校區(qū)聽課,課間坐在大廳休息,邊上坐著一位奶奶,奶奶大概以為我也是家長,便跟我大倒苦水起來,主要是在說“早教中心怎么和我想的不一樣”,臉上一副失望的表情。
聽到孩子家長這么說,我有些尷尬,當面和這位奶奶解釋嘛,又不是一兩句話可以說清楚的;再加上私立早教機構一方面是教育機構,同時也是商業(yè)機構,這又增加了問題的復雜性。如何讓大家在一定程度上理解“早教班為什么跟我想的不一樣”呢?我想還是回到嬰幼兒認知活動的基本特征和發(fā)展規(guī)律上吧。
很多家長會對早教班有這樣的期待:
1.每次上課都會有不同玩具和游戲,豐富多彩且富于變化。
2.寶寶學會的東西多,至少比自己在家教強。
3.老師會時刻關注到我的寶寶,和我的寶寶有密切的互動,寶寶的膽子也大一些。
4.寶寶在家是一個人,送到早教中心來就是想寶寶能結交朋友。
疑惑1:為什么有那么多的重復?
我的觀點:重復是嬰幼兒學習的基礎,但需要的是科學的重復。
家長提到的重復一般有三種情況。一是教具的重復;二是游戲的重復;三是環(huán)節(jié)、流程的重復與固定。這些重復,讓陪同寶寶來上課的家長感到一絲無聊,又或者讓家長警惕“哎呀,這個早教機構是不是騙錢的”。
家長花了錢,自然想“買到更多的東西”,這點可以理解,但請家長注意,重復是嬰幼兒的學習模式。一個喜歡的故事,寶寶可以聽上10遍,一個喜歡的玩具,寶寶會反復操作,而上早教課時當出現(xiàn)固定環(huán)節(jié)時他也會更愿意參與。在每一次的重復中,寶寶所習得的內(nèi)容都會得到深化,每一次都會產(chǎn)生不同的經(jīng)驗,同時,正是在這樣的重復過程中,寶寶體驗到“完成”的樂趣,從中獲得自信。試想,如果每次寶寶真的都在學習新的內(nèi)容,玩新的玩具,寶寶會不會無法掌握呢?這對于寶寶來說,可不是一種愉悅的體驗。
也許你會覺得這是商家的托詞,那我要告訴大家,也確實有一部分早教機構因為研發(fā)實力不夠,對老師的培訓沒有跟進,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又會考慮成本的因素,減少教具品種,這樣的重復便是人為造成的重復。這就要求我們家長能夠去鑒別究竟是用心的、科學的重復,還是不負責任的重復。
首先,同一件玩具,玩法不同花樣也不同。上課時使用的玩具都是我們教研人員精心挑選的,功能不是單一的。即使像小鼓這類構造簡單的玩具,也有不同的玩法,除了用手拍打出節(jié)奏,還可以引導寶寶使用不同的工具來分辨聲音,也可以讓寶寶把小鼓馱在背上爬一爬,發(fā)展肢體的平衡與協(xié)調,更可以通過鼓點的快慢、鼓聲的大小來鍛煉寶寶對身體的控制力。玩具怎么玩,怎么組合,都要靠早教老師的科學設計、組合,創(chuàng)造出更加豐富的玩法。
其次,重復不等于一成不變。比如,同樣的游戲,在第二次、第三次玩時,老師會在原有的基礎上根據(jù)月齡段的增加作微小的變化,讓游戲更加新鮮有趣。比如,同樣是自我介紹,13~18個月時,寶寶坐在家長懷里,由家長代替寶寶介紹;2歲左右,由家長和寶寶組合介紹,家長起了頭,寶寶說后面的內(nèi)容;3歲前后則是寶寶站在大家面前,自己來介紹。正是通過這樣的循序漸進,讓寶寶的能力一步步進階。
疑惑2:為什么老師不關注寶寶到底學會了多少?
我的觀點:體驗,意味著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很多家長期望寶寶在早教班能夠學會很多東西,但卻發(fā)現(xiàn)早教機構似乎沒把寶寶完全學到這些東西作為課程目標,也沒有刻意去強調“學會”這個結果。這會不會是有點不負責任呢?或者是在忽悠家長呢?
對寶寶而言,他在學習的過程中,通過聽去理解,通過模仿去操作,通過觸摸去感受;在與家長的語言互動中拓展詞匯,學習表達;在通過感官感受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的想法,建立認知,這些過程遠比能不能認出幾個小動物,會不會數(shù)幾個數(shù)字重要得多。
對家長而言,寶寶學習的過程,也是家長學習的過程。早教老師會通過圖片、聲音、動作來進行內(nèi)容的傳遞,事實上這也是給家長示范,用什么方式和孩子進行互動,用什么方法讓寶寶學習。
早教班中的認知活動、游戲的難度設置,是根據(jù)該月齡段幼兒的平均發(fā)展水平設置的,這也就意味著其中的某些活動對于一些寶寶有可能太難,而對于另一些寶寶則有可能太簡單。這個現(xiàn)象本是無可避免的,寶寶的發(fā)展是有差異性的,如果家長總是惦記著、糾結著“別人寶寶能做到的,我的寶寶也要做到”這個結果,忽視寶寶在過程中的體驗和感受,會給寶寶帶來很大的壓力,要知道愉快、放松的氛圍對于寶寶的發(fā)展是很重要的。
疑惑3 ?:為什么老師和我的寶寶互動那么少?
我的觀點:對于0~3歲的寶寶來說,親子關系第一。
很多家長總是以為將寶寶送到早教班,孩子與老師會有很多的互動,但在早教班實際上看到的卻不是這樣。
首先我們來說說,一個早教班有多少個寶寶呢?早教班招生時,一個班級的人數(shù)一般控制為10~15人,這既是出于成本的考慮,也是為了能開展集體游戲。0~3歲寶寶突發(fā)情況比較多,出勤率比較難控制,很多班級的實際出勤的人數(shù)也可能只有6~9人!如果我們按6個人算,一節(jié)早教課1小時,除去歡迎、結束、休息和老師要推進各個環(huán)節(jié),單獨指導每個寶寶的時間確實可能只有5分鐘。
從早教中心的角度來說,我們非常強調親子關系,而不是師生關系,因為對于0~3歲的寶寶來說,親子關系永遠放在第一位。早教機構和早教老師對寶寶來說是陌生的,只有當親近的家人在場時,寶寶才會積極地投入到活動中去。更重要的是,在早教課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親子間的互動也在不斷地融洽,溝通也在不斷的升級,一個鼓勵的微笑、一個緊緊的擁抱、一個輕輕的扶持,意義遠遠大于寶寶執(zhí)行一個指令、學習一個動作。老師在互動的過程中,會告訴家長注意哪些事情,有什么延伸的活動可以在家里做,這些都是在教家長怎么和寶寶玩。所以,如果家長感覺到在上了一段時間的早教課后,你和寶寶玩得更愉快了,你也不用為了下班后到底和寶寶玩什么而苦惱時,那你在早教班的收獲就很大了,這可比單純地老師和寶寶之間的互動更為“超值”。
疑惑4:為什么我的寶寶和別的寶寶接觸那么少?
我的觀點:在實質性的同伴交往行為出現(xiàn)之前,寶寶需要先觀察和模仿他的同伴。
很多的爸爸媽媽選擇帶寶寶來到早教機構,是期望寶寶能在一個這樣的集體環(huán)境中有更多的機會進行同伴間的互動交往。家長想象的交往,可能是主動打招呼,叫出對方的名字,或一起搭積木等,而這和寶寶的月齡有密切的關系。從兒童發(fā)展心理學的角度來說,當寶寶們合作做一件事情或合作玩一個游戲時,同伴交往就出現(xiàn)了。事實上,寶寶對于同齡人的關注和交往行為并不會很早出現(xiàn),一般要到寶寶18~24個月左右。但合作行為(或合作游戲)不是突然有一天就出現(xiàn)了,而是建立在同伴觀察和模仿的基礎上。那什么是同伴觀察和模仿呢,爸爸媽媽可以想想,在早教中心,當老師下指令做一個動作時,寶寶有沒有在觀察他的同學,然后模仿他的動作。同樣,在早教中心,老師也會引導寶寶們抱一抱、傳遞一下東西、觀察一下其他寶寶在做什么等這些簡單的同伴互動,這樣都是在為寶寶邁出同伴交往第一步而作準備。
還是那句話,現(xiàn)在市場上的早教機構收費不低,動輒上萬,家長付了錢,自然想“得到的東西越多越好”,可是究竟什么是得到呢,是不是越多就意味著越好呢?這個時候還是要回到寶寶的角度,用寶寶的需求去看待、去評判。
在本次的分析中我提到專業(yè)的早教機構和不那么專業(yè)的早教機構,那么問題來了,如何選擇一家靠譜的早教機構呢?或者一家靠譜的早教機構應該是什么樣的呢?請看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