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2015年高考語文備考,要把握觀勢、握術、明道這三個詞,因為觀“勢”可以不迷茫,握“術”可以小取勝,明“道”則能促大勝。
觀“勢”——不迷茫
這里說的“勢”指宏觀形勢,主要包括國家新的人才觀、教育觀及高考走向等大勢。2015年的高考是處于特殊時期的高考,因其處在過渡期。置身變革期、過渡期的人們,心底往往最易生出不踏實之感,在絕大多數(shù)人眼里,變革往往意味著變數(shù)。而在我看來,將2015年的高考放到大的社會背景下進行考量,其“勢”可以審度,其“脈”能夠把握。
不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早先頒布;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就教育問題作出全面部署,“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成為關鍵詞。隨后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中央政治局會議罕見審議教育話題。2014年9月國務院《高考招生改革意見》正式出臺;12月教育部發(fā)布《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等重要配套政策。從規(guī)劃綱要到實施意見,路線圖、時間表越來越清晰:2014年啟動考試招生制度改革試點,2017年全面推進,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國特色現(xiàn)代教育考試招生制度。2014先在上海、浙江改革試點;2017年后,將在全國省市推行“3+3”的高考模式等。
如果上述大勢令某些人(尤其是某些師生)產生“拔劍四顧心茫然”之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為僅從表象來看,2015年(包括2016年)處在即將到來的2017年“大變革”的前夜。
然而2015年的高考不會是突變、劇烈、無章可循的。理由很多:一是考試、命題有章可循,“老三樣”依然存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普通高等學校招生統(tǒng)一考試大綱》未變,各省的《考試說明》依然按慣例發(fā)布——復習備考有明確方向。二是從語文學科自身的特點、規(guī)律來說,其核心能力要素不會朝三暮四、變動不居。三是理性成熟的改革從來都不是暴風驟雨式的,教育領域的變革向來也是循序漸進的。從歷史上看,每年高考語文學科的穩(wěn)定是基本態(tài)勢,變化只是局部的、小幅度的。幾乎可以肯定地說,2015年語文科考試會保持“總體穩(wěn)定”的常態(tài):命題指導思想等無根本性改變;考試內容模塊(必修+選修)明確;試卷結構持續(xù)穩(wěn)定。
所以,備考的師生不必焦慮不安,而應按照語文學習的規(guī)律從事復習備考,懷平和之心、擁安詳之態(tài)、有從容之舉乃是正途。
握“術”——可小勝
我這里的“術”,是指語文學科內部技術(技巧)層面的東西。在學科內部,無論是字、詞、句、文學常識、語言表達的層面,還是閱讀、寫作、思維的層面,均有“技術(巧)”的因素。
字音。每個漢字有固定的音、形,因意義而定,有特定的“出身”,如“折”有zhé、zhē、shé三音,表動作的目的念zhé(折斷),表事件的過程念zhē(折騰),表事件的結果念shé(把樹枝弄折了)。是有“速記巧識”技巧的,如記憶字音20字訣:“記少勿多;歸類記憶;聯(lián)想想象;比較記憶;周期復習?!彼悦鎸σ粋€“解”字,不必死記“jiě(解放、調解、解甲歸田)、jiè(押解)、xiè(解曉東、渾身解數(shù))”,而可以只記兩句話:“押送念去聲,姓氏、手段方法念xiè?!?/p>
字形。易錯字形主要就是音近和形近致誤。辨別技巧有:根據(jù)形聲字形旁表義的特點辨別——“寒暄”的“暄”是溫暖的意思,與“日”有關,不可能是“口”旁;“青睞”的“睞”與“目”有關,不可能是“日”旁。借助結構特點(如對稱)來辨別——“貌合神離”是并列式結構,“貌”和“神”相對,因而與“離”相對照的應是“合”,不能寫成“貌和神離”。借助整體語境或典故來辨別——“察言觀色”(觀察言行臉色來揣摩對方的心意)不能寫作“察顏觀色”。通過讀音加以辨別——盡管許多漢字讀音相近,但是其聲、韻、調還是有細微的差別。如“瞠目結舌”是瞪著眼睛說不出話來(形容受窘或驚呆的樣子)。瞠(chēng)目,眼直直地瞪著?!安_怪”的“瞋”,念chēn,發(fā)怒時瞪大眼睛。瞠、瞋二字表示的表情不一樣。
詞語辨析與使用。也存在技法,如從詞義、功能、用法、色彩風格等方面入手。
病句。實質就是說話不講規(guī)矩(語法)——“丟胳膊短腿兒”是殘缺,“語無倫次”是語序不當,“浪費詞語”生贅余,“模棱兩可”存歧義,辨別有技法,如語感審讀、語法分析、邏輯分析、造句類比等。
科學文閱讀。也涉及“明干擾,辨出入”的方法,比如熟悉命題人慣用的“設陷”手段——以偏概全、混淆時間、無中生有、強加因果等,對我們快捷地排除干擾、準確地篩選答案有極大的輔助作用。
現(xiàn)代文閱讀(文學類、實用類文本)有“術”可用。如:1.思維方式運用要對路。論述類“邏輯思維”運用為主,關注概念、判斷、推斷;文學類“形象思維”運用為主,注重聯(lián)想、想象。2.在整體閱讀基礎上,盡快確認信息搜索區(qū)間。問題是針對某一段、某幾段還是通篇設問要盡快確認。3.緊抓原文關鍵詞語來歸納或分析。原文里一定有答案的影子,抓住它們稍一發(fā)揮,問題就迎刃而解。切記:答題時不要先入為主、“想當然”甚至意氣用事。一定多到文本中找依據(jù)、找出處!4.答案要切中要害、一語中的。答案書寫量絕非多多益善。5.思路明晰,清楚作答。答題可使用“首先……其次……再次……”、“第一……第二……第三……”,或用數(shù)字序號①②③等。
作文制勝“術”:1.扣準題目,深層分析題目。無論命題還是材料作文,切題是考場作文的生命線。如2004年上?!案篙叀辈荒軐懗伞案赣H”,2009年湖南“踮(diǎn)起腳尖”是“提起腳跟,用腳尖著地”(非“墊”),2011年湖北“舊書”不能寫舊“筆記本”;“感動”與“帶上感動出發(fā)”是不同的。提醒考生:不要為駐足表面而沾沾自喜,須以準確、深刻為追求。2.(在符合要求的前提下)選擇最對路的、自己最拿手的內容、文體。比如1999年的題目是“假如記憶可以移植”適合寫虛構文學、寫科幻,2001年的“誠信”寫現(xiàn)實生活更對路。在題目允許的情況下,寫詩歌文體也是可以的,不會影響正常得分。只是詩歌是按“行”計算字數(shù)的,假如作文紙是每行20字,那么一篇800字的作品就不應當少于40行。但我相信寫詩歌是少數(shù)人的專利,他們是藝高膽大者,如2009年湖北滿分作文《站在黃花崗門口》(赤焰難明赤縣天,百年群魔舞翩躚),2002年四川滿分詩歌作文《選擇》(作者四川師大附中毛敏,“如果我是一片云,我會放棄高高在上,我選擇化作一滴滴小雨飄落人間……”)。3.經營或打造亮點。江蘇省何永康教授曾說,一篇文章沒有太陽,要有月亮;沒有月亮,要有星星;沒有星星,要有螢火蟲。文章連螢火蟲也沒有,就很“沒勁”甚至很危險??忌騽永蠋煹囊蛩睾芏?,或切題,或明晰,或充實;或立意,或選材,或語言,或書寫……不必求全責備。4.搞好幾個基本的“硬件”建設,如卷面、字體等。卷面好一點(框內答題,超過的掃描不了);字體工整乃至美觀;盡量不寫錯別字、不缺少字數(shù)、不缺標題(每3個錯別字或書寫符號扣1分,每缺50字扣1分,缺少題目扣2分)。5.關注細節(jié)。遵守共識與規(guī)則,不因小失大。細節(jié)失分的情形如:顯“山”露“水”,泄露天機。不要在文中寫:“荊州中學是我的母校,李老師是我崇拜的偶像”“我愛家鄉(xiāng),我的家鄉(xiāng)有武當山”(你傻呀!等于暗示閱卷老師:我是荊州考生,我是十堰考生……)涉及真實的地名人名時,講點技巧——藝術化或虛擬化(像魯迅筆下的金心異、古久先生、夏瑜、閏土、孔乙己,嚴歌苓《審丑》里的“小臭兒”等)。故弄玄虛,令人反感。明明是用的試卷中的材料,有人卻賣弄道:“日前在XX雜志上看到一則材料”、“早在初中時候,就讀過這個材料”,閱卷老師見了就會皺眉頭,有的跟鄰居嘀咕:“當面撒謊!”留下的不良印象可想而知。6.四“不要”——不要另類,不要晦澀,不要糊涂,不要宿構?!傲眍愖魑摹庇酗L險,應慎重。作文表意要明朗,忌晦澀。作文情思要健康,勿糊涂?!八迾嫛弊魑囊坏?,勿僥幸。如:2000年陜西《豆角月亮》抄襲黑龍江作家袁炳發(fā)2000年第3期《故事會》上的小說《彎彎的月亮》;2001年湖北考生的《玉》抄襲2001年第13期《讀者》的小說……如今是“網”時代,各省評卷業(yè)務組專門有技術人員對疑似抄襲的文章進行強大的搜索、鑒定,抄襲或宿構作文是難以僥幸隱身的。endprint
當然,在語文上成為真正的贏家,不能“唯技巧”甚至膜拜技巧,那是糟糕甚至危險的。因為作為母語的語文不同于數(shù)學、物理,也不同于外語,其背后有民族共同的認知與思維方式、情感價值觀的共同趨向——思維圖式和精神圖式;而高中語文又是母語學習的高級階段,不再是小學階段的識字,也有別于初中。語文學習的最高境界,是越過文字向思想、情感與智慧邁進。應該說,高中語文就有這個旨歸。以經典散文《荷塘月色》做個“透視”:
①它當然由字、詞、句組合而成,與文字有關;
②有“去(荷邊)——到(荷塘)——賞(月色)——返(回家)”,是一篇完整的文章;
③有審美主體(作者)與客體(荷塘、月色)的辯證關系,有精巧的構思,有微妙細膩的感情,有精細的景物描寫,乃一典型的文學作品;
④它體現(xiàn)的主題思想,有淺層的暫時逃避的思想,還有深層的中國傳統(tǒng)文人的家國情懷,顯然它又有中國文化的底色。
于此可見,語文教育(學習)不是簡單的知識教育(學習),有著綜合性、復雜性。
然而,現(xiàn)實中許多同學不明學科要義,缺少對語文之“道”的感悟,不少人學的是“偽”語文。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原教育部新聞發(fā)言人、語文出版社社長王旭明“吶喊”《這個時代需要真語文》(見2014年5月13日《光明日報》)。
想來同學們對語文專業(yè)報刊的“詩詞鑒賞十八式”“現(xiàn)代文閱讀九方略”“古文斷句六要點”“‘模法作文五招”之類的文章見得不少、讀得不少,甚至會有人對其推崇與膜拜。其實,這類致力于貫徹解題套路的“術”,若脫離了語文根基,就是對語文本質的皮相涂抹與淺表包裹,有可能因過于細碎的“方法”沖擊或取代對語言或文本的把握和感悟,舍本逐末,弊大利微。
所以我們更需要明“道”,因為——
明“道”——促大勝
“道”指關于語文學科的規(guī)律、思想、法則等。它似乎看不見、摸不著(帶有抽象性),但不可抗拒、不能違反(帶有規(guī)律性)。一切語文學習行為都受到它的支配和制約。只有循道行事,才能把事情辦好,將語文學習好、復習好。
字詞句之“道”:須知漢語因美而創(chuàng),中文為美而書。它通過宜人的結構而表現(xiàn)出簡潔性、統(tǒng)一性、對稱性、整齊性、奇異性和思辨性……她總是令人拍案叫絕。像2014年高考湖北卷20題(語言表達)很精彩,它要求考生仿照“比”“化”兩例,用七字句描述“從”“北”的形體結構與字義。那是死記硬背者能做到的嗎?《古典的中國》一書的封面有句動人的話:“我們要知道中華民族文化的好處,才能高高興興做一個中國人。”我說,我們要知道漢語中文的奧妙,才能透透辟辟做好“字音、字形、詞語、病句”等題。
閱讀積累之“道”:懷著健康的閱讀心態(tài)——扎扎實實讀懂文本(古詩文、科學文、小說、散文),不入“讀不大懂,題不大錯”的歧途,因為那是舍本逐末之舉。精讀——思維方式運用要對路(如論述類“邏輯思維”為主,關注概念、判斷;文學類“形象思維”為主,注重聯(lián)想、想象)。后期提倡“裸讀”,回歸閱讀的本質;注意“查漏”,關注考試說明的變化或調整部分;經典閱讀與溫習,《考試說明》里強調的名著務必讀。請看一道題(關于名著閱讀的判斷題):
D.莎士比亞的《哈姆萊特》主要圍繞“復仇”展開了三個人“為父復仇”的故事,包括: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丹麥大臣之子雷歐提斯、丹麥王子哈姆萊特。其中又以丹麥王子哈姆萊特為父報仇為核心。
許多同學見之錯愕,頗覺意外:三個人“為父復仇”?因為課本(人教版必修4)節(jié)選的僅是“比劍”部分,在不少根本不讀原著或只讀梗概的學生那里(盡管《哈姆萊特》是高中必讀十大名著之一),他們知道《哈姆萊特》別名《王子復仇記》已經自認不錯了,他只知道哈姆萊特為父復仇,你說劇本寫了“三個人為父復仇”的故事,他自然驚詫。這是一個選擇題,若不明原著、不識大體,你知道命題人選項設置的再多“技巧”,恐怕也無濟于事。
寫作之“道”:科學主義和應試教育把寫作視為一種技術行為;不少同學對“術”關注有余(熱衷擬題、開頭、結尾等技巧,模仿追捧高考滿分作文等),對“道”重視不足。甚者還不清楚寫作的實質(實質是一種精神行為、創(chuàng)造行為),不明當今高考作文的價值取向。
比如“真情實感,內容充實,質樸文風”等就為當下作文價值取向。故作文前就要做真誠的人格準備——立“誠”。盧梭的《懺悔錄》真誠地敘說年輕時的荒唐;王朔從美國回來寫過一篇《在美國,我很粗鄙》,他沒有排除自己去寫一篇《在美國,中國人很粗鄙》,他真誠地說出了完全可以深藏心底的話……在高考作文中,真實的情感和體驗是連接考生與閱卷老師的橋梁,是碰撞出老師心靈火花的電石??忌谜媲楹腕w驗去撥動教師感情的弦,獲得共鳴。現(xiàn)在有些同學作文干了一些買櫝還珠的“傻事”,存在內容“去現(xiàn)實化”,行文和語言“程式化”等問題。須知,情意、體驗在,樸素語言也有生命力;情意、體驗不在,華麗辭藻也是嘩眾取寵。所以,要煉內功——涵養(yǎng)生命氣象,有機而無痕地滋生思想情懷、獨立人格、創(chuàng)造品質等。
再如關注現(xiàn)實、社會與人生。2014年全國課標Ⅰ卷“山羊過獨木橋”、全國課標Ⅱ卷“給野生動物喂食”、江蘇卷“青春不朽”、安徽卷“門與路”等,你從這些作文題目中“窺”出了什么?對湖北作文題“站在 ? 的門口”,橫線處可選“老屋或十八歲”,二選一,你拿手的是什么?要去寫自己的生活、思考。不要裝大人,不要動不動就去請屈原、司馬遷、陶淵明,動不動就復述經典——名人、名言就那么多,眾腦袋往一處想,就會嚴重“撞車”。記得有一年,全國高考小作文題是寫一個“圓”的想象物,結果某省10萬考生3萬寫太陽,2萬寫西瓜……多么可怕!
作為一名教師,我深知高三同學都是“蠻拼的”。還望大家懷著良好心態(tài),“術”、“道”兼?zhèn)?,使自?2年的為學之路綻放出成功的花朵;也愿我的一點經驗像一片小小的羽毛,插在你們的翅膀上,助你們飛得更高遠。
肖科,語文教師,現(xiàn)居湖北武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