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榮
【摘 要】革命紀念館是一種物化存在,它是在中共領導的革命、建設、改革和自身建設的過程中應運而生的,它保存了中共大量的革命和建設的歷史遺存物。同時,革命紀念館還不僅僅只是一種物化存在,它還充當著記載、宣傳、紀念和保護中共歷史的角色。革命紀念館的精神價值功能,對黨史文化的建設能夠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尤其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間段更是如此。
【關鍵詞】革命紀念館;雙重功能;黨史文化建設
革命紀念館——這里特指以保存、收集、研究、宣傳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遺存物的紀念館,不但是一種歷史物化載體,而且更是一種延續(xù)革命歷史生命的精神載體。作為一種現(xiàn)實存在,革命紀念館是現(xiàn)代中國革命歷史上重大事件和杰出人物的紀念場所,是開展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重要陣地,是研究黨的歷史、向廣大人民群眾展示黨的革命歷史的重要機構,也是推動和促進黨史文化建設的重要部門。因此,在中共中央提出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的背景下,積極發(fā)揮革命紀念館的歷史宣傳功能和現(xiàn)實教育功能,對于黨史文化建設將起著其他物質載體無法替代的作用。
一、革命紀念館的物化與精神雙重功能
以展示中共革命歷史為中心的革命紀念館,應當被看成是黨史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革命紀念館的物化與精神雙重功能,早在1985年文化部頒布的《革命紀念館工作試行條例》中就已指出:“各類革命紀念館是為紀念近、現(xiàn)代革命史上重大事件或杰出人物并依托于有關的革命遺址、紀念建筑而建立的紀念性博物館,是有關的革命遺址、紀念建筑和文物資料的保護收藏機構,宣傳教育機構和科學研究機構,是我國博物館事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雹購倪@段規(guī)定中可以看出,革命紀念館至少有這樣幾個特點:第一,是紀念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上出現(xiàn)的事件或人物,而非別的歷史時段的事件或人物;第二,突出的“革命”特征,也就是說,革命紀念館只是為延續(xù)革命精神而創(chuàng)設,紀念的對象也只是與革命有關的事件或人物;第三,革命紀念館必須依托相關的革命遺址、文物資料、革命遺物等而存在。
革命紀念館在黨史文化建設中能夠發(fā)揮物化的和精神的雙重作用,這是因為革命紀念館本身所擁有的功能所決定的。
革命紀念館在物化功能方面具有多重的表現(xiàn)形式。革命紀念館以收集、保存、保藏等等手段,匯集了中共革命和建設歷史的大量文物資料。這些文物資料以物化的形式,“收藏”著中共領導中國革命的歷史過程。因此,革命紀念館的物化功能,首先就是以物質形態(tài)保存了中共歷史。歷史對人類來說,是精神價值的延伸。就這個層面而言,收集和保藏現(xiàn)代中國革命歷史上遺留下來的文物資料,也就是保存了人類最珍貴的精神財富。黨史文化建設就是要弘揚這些精神財富,而要弘揚這些精神財富,革命紀念館就是最好的物質載體。同時,保存中國革命歷史文物資料,也可以為研究中國現(xiàn)代革命史提供史料,中共的革命和建設歷史面貌,也可以在這種物化的載體中得到體現(xiàn)。
但是,如果將以中共革命和建設為主體的革命紀念館,僅僅看成是一種物化存在,是遠遠不足以顯示革命紀念館的存在價值的,也不能顯示革命紀念館在建構黨史文化中的積極意義的。因此,應當把革命紀念館看成是一種精神價值的存在,并且塑造這種存在的文化建構意義。
革命紀念館的功能從物化意義轉換成精神意義,這種轉換的意義形式具有如下幾種:
第一,紀念意義。革命紀念館保存的實物現(xiàn)今都已成為具有歷史價值的紀念物品,當人們要紀念中共革命歷史的光榮歷程時,必須借助這些紀念品才有可能,并且直觀紀念品也很容易使參觀者產(chǎn)生感情上的共鳴,從而增強革命信念。
第二,教育意義。革命紀念館展示民主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革命傳統(tǒng)和光輝歷程,便于人們尤其是普通民眾了解革命歷史,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有利場所,是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載體,對于青少年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積極的導向作用。
第三,陶冶意義。革命紀念館的豐富館藏,可以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有人說過,“歷史是現(xiàn)實的藝術,對于陳列館物品的欣賞,就是對于歷史的欣賞、理解和感悟”①。通過對革命紀念館藏品的觀摩欣賞,可以產(chǎn)生高尚的情感,培育進取的精神,讓人民群眾在增長歷史知識的同時,還豐富了精神生活,陶冶了性情。
總之,革命紀念館在黨史文化建構中,能夠發(fā)揮價值的、道德的、審美的等功能。黨史文化建構除了以文本、語言、符號、儀式等等手段來實現(xiàn)之外,還必須通過像革命紀念館這種物化的形式來塑造。革命紀念館以其物化的形式,表征中共革命和建設的歷史與現(xiàn)實的精神,這種表征過程,就是黨史文化的建構過程。
二、歷史書寫:革命紀念館的文化建構歷程
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以及改革的歷史,是一部波瀾壯闊的歷史,在這個過程中,中共逐步認識到收集和保護革命歷史遺物、宣傳革命歷史文化的重要性。而革命歷史文化相對于中共進行的實實在在的革命實踐而言,只是一種抽象性的表達,它需要借助一定的具體的物化形式來呈現(xiàn)。由此,中國革命歷史“選擇”了革命博物(紀念)館這一表現(xiàn)形式,也就是說,革命歷史催生了革命紀念館的誕生,反過來,革命紀念館也成為承擔記載、宣傳、紀念和保護這部歷史的角色。
早在1932年1月,中共在蘇維埃大會決議中就明確提出:“死亡戰(zhàn)士之遺物應由紅軍機關或政府收集,在革命歷史博物館中陳列以表紀念”、“死亡戰(zhàn)士應由當?shù)卣畮椭t軍機關收殮并立紀念碑”②。1933年5月,中共成立了中央革命博物館籌備處,具體工作由中央教育部負責。這更加體現(xiàn)出中共對革命紀念館和革命歷史遺產(chǎn)的重視。6月29日,中央教育部代部長徐特立在《紅色中華》上發(fā)出了一份關于中央革命博物館征集陳列品的啟事,指出“中央教育部決定建立革命博物館”,希望“各機關,各群眾團體,及個人,幫助搜集下列各種物品寄中央革命博物館籌備處”,其中,征集的物品包括五類:一、關于革命的文件(一九三三年以前的);二、關于革命的各種物品;三、像片;四、旗幟、印章、徽章等類;五、私人的物品③。同年11月,為了迎接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的召開,徐特立和沙可夫再次在《紅色中華》上發(fā)出了《革命博物館啟事》,以這些文物征集和保護工作為前提,中央革命博物館終于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第二次工農(nóng)兵代表大會召開期間正式開放。endprint
在全面抗日戰(zhàn)爭的艱苦歲月里,中共仍然沒有忽視革命紀念事業(yè)的建設。1937年5月,中共中央發(fā)出通知,為了紀念紅軍誕生十周年,成立了“紅軍歷史征編委員會”,并指定徐夢秋、張愛萍、陸定一、丁玲等十一位同志為委員,負責收集、整理十年來全國的紅軍戰(zhàn)史。紅軍歷史材料征集的項目很多,包括歷史(各部紅軍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戰(zhàn)史(各個戰(zhàn)役和重要戰(zhàn)斗)、長征史(片斷的或全部的回憶)、紀念品(犧牲同志的或繳獲的)、獎章(犧牲同志的或自己的)等等①。1939年5月,值抗戰(zhàn)兩周年之日,八路軍政治部決定在延安舉行抗戰(zhàn)兩周年展覽會,向前后方部隊及各界人士征集展覽品,包括“(一)歷次戰(zhàn)斗所獲之勝利品;(二)歷次戰(zhàn)斗經(jīng)過之通訊、照片及圖畫;(三)歷次戰(zhàn)斗犧牲烈士之照片、傳略及遺物;(四)抗戰(zhàn)領袖及部隊生活之照片或畫像;(五)暴露敵軍獸行、敵國困難及敵寇陰謀之照片、圖畫或統(tǒng)計表;(六)前后方民眾參戰(zhàn)動員之各種材料等。”②展覽會這種形式,就是戰(zhàn)爭年代的一種黨史文化建設,它在精神層面上極大地增強了軍民抗戰(zhàn)的信心。
在征集紀念品、開辦陳列展覽會的同時,中共還試圖建立革命博物館,以更好地發(fā)揮其文化教育作用。1941年11月,陜甘寧邊區(qū)第二屆參議會在延安召開,周揚在文教提案中提出“為提高邊區(qū)人民對中國文化及中國革命之意識與對于革命史實之具體了解,并加強其對于革命之信念”,建立歷史博物館。1946年4月召開的陜甘寧邊區(qū)第三屆參議會上,文教提案再次提出“為使邊區(qū)各種革命歷史紀念物品及革命領袖之史跡永留于邊區(qū),以便教育干部及群眾起見,建議在延安建立陜甘寧邊區(qū)革命歷史博物館?!雹廴欢?,由于多方因素的影響,中共試圖在陜甘寧邊區(qū)建立革命歷史博物館的愿望并沒能達成,但是歷次征集文物、紀念品和舉辦陳列展覽的種種嘗試,對邊區(qū)軍民在艱苦卓絕的環(huán)境下爭取革命勝利帶來的精神鼓舞和影響是無與倫比的。
由此可見,革命紀念館是在中共領導的革命過程中,在中共不斷強化革命歷史宣傳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礎上,逐步建立、發(fā)展起來的,反過來,革命紀念館也在革命歷史進程中起到了弘揚革命精神、教育廣大軍民以凝聚革命力量的作用。正是在這種雙方相互影響的關系中,革命紀念館才能體現(xiàn)出建構黨史文化的積極作用。與此同時,這種關系也一直延續(xù)到建國后,特別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間段,這種互為關系的歷史功能,更需要在黨史文化建設中發(fā)揮建構性的作用。
三、革命紀念館在黨史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目前學界對于黨史文化的概念、內涵和外延仍然沒有統(tǒng)一的認識,有的認為“黨史文化體現(xiàn)為物質、制度和精神三個層面,其中,物質文化是基礎,精神文化是核心,制度文化是保障?!雹苓€有的認為,黨史文化反映在觀念文化、制度文化、物態(tài)文化與行為文化四個層面上⑤。盡管存在界定的不同,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黨史文化的內涵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即物質文化或者是物態(tài)文化,也就是“有形黨史文化”⑥。革命紀念館就是一種物態(tài)文化,它不僅僅對革命遺跡、遺址、文物、資料進行收集和保藏,與此同時,還利用遺跡遺址建立的場館和革命文物舉辦各種陳列和展覽,是黨史文化大眾化的一種重要媒介。黨史不同于其他歷史,同樣,黨史文化與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也是有區(qū)別的,盡管二者有一些重合的部分。黨史文化具有鮮明的政治性、大眾性、民族性和時代性。同時,黨史文化作為現(xiàn)當代歷史文化的一種,還具有抽象性,這就決定了黨史文化不會也不可能自己“自我呈現(xiàn),它只能借助各種具體的、感性的、審美的等等形式來體現(xiàn)?!雹僭谶@其中,革命紀念館就是這種“具體的、感性的、審美的”文化表現(xiàn)形式之一。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民眾尤其是普通民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大大擴展。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大背景下,革命紀念館也相繼免費開放,成了普通民眾充實文化涵養(yǎng)的重要選擇對象之一。
對于革命紀念館來說,它對中共歷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或者重要節(jié)日的紀念也是一項重要工作,而“紀念既是一種文化,寓文化于活動之中,又兼具傳承文化、生成文化、傳播文化的功能?!泄才e行紀念活動的過程,也是黨史文化建構的過程。”②從開展紀念活動來弘揚黨史文化這個層面來看,革命紀念館顯然有更多的優(yōu)勢,因為黨史文化精神通過革命紀念館中的具體存在物質,實實在在地展現(xiàn)在民眾面前,因而更加具有感染力,這比空洞說教的效果要好得多。而且,普通民眾歷來有紀念這種心理傳統(tǒng),在情感上也更容易接受這種文化宣傳方式。
革命紀念館還是發(fā)展紅色旅游的重要黨史文化資源。紅色旅游,主要是指以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和戰(zhàn)爭時期建樹豐功偉績所形成的紀念地、標志物為載體,以其所承載的革命歷史、革命事跡和革命精神為內涵,組織接待旅游者開展緬懷學習、參觀游覽的主題性旅游活動③。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精神需求也隨之擴展,旅游也成了節(jié)假日的首選,紅色旅游因此成為近年來比較熱門的新興產(chǎn)業(yè)而發(fā)展起來。2004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lián)合下發(fā)了《2004-2010年全國紅色旅游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1年又下發(fā)了《2011-2015年全國紅色旅游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再加上近年來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的革命遺址遺跡普查工作,也為紅色旅游的發(fā)展提供了契機。革命紀念館是依托革命遺址、遺跡而建,本身就包含在紅色旅游資源之中。在這種旅游資源中,革命紀念館一方面可以通過各式各樣的陳列、展覽來彰顯蘊含在黨史文化中的精神;另一方面還可以通過研究保存在館內的文物史料,以更好地保護和利用革命歷史文化遺產(chǎn)。這兩方面的工作,都為紅色旅游的推廣,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四、余論
中共自成立之日起,就非常注重文化建設,正如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做出的決定指出的:“中國共產(chǎn)黨從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又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倡導者和發(fā)展者。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運用文化引領前進方向、凝聚奮斗力量,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斷以思想文化新覺醒、理論創(chuàng)造新成果、文化建設新成就推動黨和人民事業(yè)向前發(fā)展,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都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雹茉诜e極推動黨史文化建設的大背景下,革命紀念館應當積極地為宣傳、弘揚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民主革命、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偉大成果做出應有的貢獻。
革命紀念館在黨史文化建設的過程中,應該與時俱進,打造和創(chuàng)新文化品牌,尤其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間段,革命紀念館更應以其特有的優(yōu)勢,大力弘揚黨史文化,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持續(xù)發(fā)揮重要的作用。
(作者系中共福建省委黨史研究室、福建革命歷史紀念館助理館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