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牛津合作研制類人機器人:像人一樣思考
據國外媒體報道,谷歌公司正與牛津大學的兩支人工智能研究小組合作,研制先進的類人機器人。第一支研究小組的任務是幫助機器人更好地了解用戶的想法和意圖,第二支研究小組的任務是通過深度學習技術提高機器人的視覺識別能力。
據報道,谷歌正在研制超快量子芯片,希望有一天機器人能夠像人類一樣思考。這家總部設在加州的科技巨頭與著名物理學家約翰·馬蒂尼斯合作研制立基于量子理論的處理器。谷歌的目標是設計和研制能夠在亞原子尺度下運轉的芯片,使其擁有遠超過現有處理器的運算速度。標準電腦處理用1和0表達的二元數據,量子計算利用亞原子粒子的行為對數據進行編碼。專家們認為量子位——能夠同時擁有兩種狀態(tài)——可以大幅提高運算速度和能力。
在大張旗鼓進行研究的同時,谷歌也清楚地意識到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研究的危險和挑戰(zhàn)。他們成立了一個倫理委員會——DeepMind谷歌倫理委員會,監(jiān)督這些研究領域,確保研究計劃不會“越界”。DeepMind谷歌倫理委員會負責制定一系列規(guī)定和限制,監(jiān)督這項技術的運用。
科學家首次成功地制成室溫下陶瓷超導體
借助短波紅外激光脈沖的幫助,研究人員首次成功地制成室溫下的陶瓷超導體——盡管其維持的時間僅有數百萬分之幾微秒。一個由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物質結構與動力學研究所參與的國際小組近期在《自然》雜志上報道了他們的此項工作。研究組相信這一現象背后的原理是:激光脈沖導致晶體晶格中的單個原子發(fā)生短暫變動,從而導致超導性的產生。這項成果將有望幫助現有低溫超導材料實現在高得多的溫度條件下實現超導性,因此擁有廣泛應用前景。
另一方面,這項最新研究成果也幫助改進了目前還尚不完善的高溫超導體理論。到目前為止,超導磁體馬達或電機在應用時都必須使用液氮或液氦進行冷卻。如果這種復雜的冷卻過程不再需要,這將意味著這一領域的一項關鍵性技術突破。
科學家創(chuàng)造太陽能發(fā)電新紀錄 轉換率超40%
據澳大利亞廣播公司報道,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的科學家創(chuàng)造了太陽能電池板發(fā)電的新紀錄,光電轉換率超過40%。他們的下一個目標是將轉換率提高到50%,進一步降低太陽能這種可替代能源的成本。新南威爾士大學用“全球第一次”描述這一研究成果。創(chuàng)紀錄的發(fā)電效率在508倍聚焦的條件下測量,日本高級工業(yè)科技研究所證實了這一轉換率。日本高級工業(yè)科技研究所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太陽能電池板性能獨立驗證機構之一,驗證工作在標準的測試環(huán)境下進行。
在德國,科學家在實驗室環(huán)境下創(chuàng)造了太陽能電池板發(fā)電效率的新紀錄,轉化率達到46%。這一紀錄由弗勞恩霍夫太陽能系統研究所的科學家創(chuàng)造。他們采用的電池板是由多層半導體材料構成的多結太陽能電池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