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艷霞
(長治學院 歷史文化與旅游管理系,山西 長治 046011)
太行抗日根據地民兵組織階級成分分析*
趙艷霞
(長治學院 歷史文化與旅游管理系,山西 長治 046011)
1941年前后,太行根據地民兵組織爆發(fā)大量問題。這些問題既與當時惡劣的外部環(huán)境有關,又與黨對民兵的職能定位有關。其中,民兵組織中復雜的階級構成與多樣的加入動機則是民兵問題出現(xiàn)的內因。太行根據地政府通過對農民階級意識的培養(yǎng)和對基層黨組織內部的調整與干預,完成了對根據地民兵組織階級成分的改造,最終形成了黨領導下的,以中、貧農為主干,基本群眾占據絕對優(yōu)勢的民兵組織新格局。
抗日戰(zhàn)爭;太行根據地;民兵組織;階級成分
在中國革命史上,民兵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民兵組織是中國共產黨群眾路線、全民抗戰(zhàn)思想的重要體現(xiàn),也是中國革命成功的重要經驗。目前,關于民兵組織的研究,學術界多集中于當代民兵組織與正規(guī)軍配合研究、當時形勢下民兵組織在地方社會中的功能研究以及民兵組織制度研究等方面。對抗日戰(zhàn)爭時期民兵組織研究涉及較少①目前主要研究成果有:姜濤《中共抗日根據地的民兵自衛(wèi)隊——以太行根據地為例》,載《抗日戰(zhàn)爭研究》,2014年第3期;段建宏《社會史視野下的太行根據地民兵組織研究》,載《山西師大學報》,2012年第5期;張榮華《民兵在抗日戰(zhàn)爭中的作用》,載《華東學院學報》,1986年第3期;張榮華《黨在抗戰(zhàn)時期的民兵建設》,載《華東學院學報》,1988年第1期;欒盈菊《抗戰(zhàn)時期晉察冀邊區(qū)的民兵》,載《河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年第5期;于成龍《抗日戰(zhàn)爭時期晉綏根據地的民兵組織研究》,2013年山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礎上,從太行根據地民兵組織的階級成分組成及領導權問題出發(fā),以抗戰(zhàn)時期武鄉(xiāng)民兵組織檔案資料為史料來源,考察抗戰(zhàn)時期太行根據地民兵組織中的階級成分變化情況,梳理分析中國共產黨對民兵組織的組織領導方式與效果。
抗戰(zhàn)時期,太行根據地民兵組織經歷了從弱到強,從小到大的發(fā)展歷程。1940年8月1日,太行軍區(qū)第一次擴大干部會議提出建立統(tǒng)一的民兵制度,從軍區(qū)到縣逐級成立武裝工作科,開始全面組織民兵。以“建立堅強的民兵,保衛(wèi)太行山根據地、保衛(wèi)家鄉(xiāng)”為口號,開始了為期3個月的突擊發(fā)展民兵運動。這一階段根據地的民兵組織主要是通過行政命令方式建立起來的。地方黨組織通過抄錄花名冊的方式,在游擊隊、自衛(wèi)隊基礎上發(fā)展起根據地最早的民兵組織。
這一時期太行根據地的民兵組織在民兵數量上得到發(fā)展,戰(zhàn)斗成績有目共睹。特別是百團大戰(zhàn)期間,全區(qū)59658民兵參戰(zhàn),配合軍隊及單獨作戰(zhàn)536次,民兵傷亡126人,失蹤19人,涌現(xiàn)出劉二堂、李清、馮歷代、劉虎敏等多名優(yōu)秀民兵,成為主力部隊的有力助手②見太行軍區(qū)《1940年下半年民兵參戰(zhàn)簡單總結》,載中共山西省委黨史研究室編《太行革命根據地史料叢書之三地方武裝斗爭》,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50頁。。
1940年前后,日軍調集重兵對各抗日根據地進行瘋狂“掃蕩”,地方反共勢力對根據地進行經濟封鎖,加之嚴重的自然災害頻發(fā),使得各抗日根據地處于最艱難時期。根據地外部條件的惡化使剛剛發(fā)展起來的民兵組織面臨挑戰(zhàn)。
與此同時,黨對民兵組織軍事職能的定位,一度時期造成了民兵戰(zhàn)斗性與生產性的失衡。1938年,楊尚昆在晉冀豫區(qū)委擴大會議閉幕詞中著重強調游擊隊、自衛(wèi)隊配合正規(guī)軍作戰(zhàn)的作用③見楊尚昆《六中全會的總結與我們的任務——在晉冀豫區(qū)委擴大會上的閉幕詞》,載山西省檔案館編《太行黨史資料匯編》(第一卷),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53頁。。1939年,中共晉冀豫區(qū)委第一次組聯(lián)會議,也明確提出基干自衛(wèi)隊首要任務是“加緊實際鍛煉,練武演習,參觀戰(zhàn)場,配合作戰(zhàn)等?!?見中共晉冀豫區(qū)委《第一次組聯(lián)會議》,載山西省檔案館編《太行黨史資料匯編》(第二卷),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26頁。
惡劣的外部環(huán)境,有效的教育與組織的缺乏,以及民兵作戰(zhàn)與生產關系的認識偏差,反映出這一時期根據地政府對群眾武裝建設經驗的不足,其結果是困難時期民兵組織發(fā)展遭受挫折。“群眾對民兵表示懷疑,抱旁觀態(tài)度或消極地應付躲避,社會與家庭阻力也很大,沒有造成社會輿論、造成參加民兵的運動?!?見晉冀豫區(qū)武籌會《晉冀豫區(qū)一年來群眾武裝工作報告》,載山西省檔案館編《太行黨史資料匯編》(第四卷),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85頁?!安辉缸约旱淖拥軈⒓用癖?,或者多方阻攔,如不讓吃飯,不給衣穿,出去時不準帶干糧,關在家里不準出來等等。”*見晉冀豫區(qū)武委會《關于民兵與民力問題的決定》,載山西省檔案館編《太行黨史資料匯編》(第五卷),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5頁?!懊癖膮?zhàn)活動是非常不普遍,還缺乏有計劃、有組織的領導民兵,還沒有擔負起所規(guī)定的參戰(zhàn)任務。除遼縣、贊皇、臨城很少縣份的民兵游擊活動有相當開展外,全區(qū)的群眾性的游擊戰(zhàn)爭是沒有開展起來的。”*見太行軍區(qū)《1940年下半年民兵參戰(zhàn)簡單總結》,載中共山西省委黨史研究室編《太行革命根據地史料叢書之三地方武裝斗爭》,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50頁。
對這一時期民兵問題的考察,除外部環(huán)境因素與中共政策導向因素之外,民兵內部因素同樣不容忽視。楊殿奎*楊殿奎在1942—1948年任晉冀魯豫區(qū)(太行區(qū))武委會副主任、主任等職。在《1942年人民武裝政治工作幾個問題總結》中,對1942年之前根據地民兵組織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總結,主要包括以下內容?!?.不愿參加生產,依賴代耕,不回家,愿意集宿,打打鬧鬧。如襄垣史北民兵75天中開會、訓練等誤工30余天;上涼民兵每人均指定有固定的代耕人,干部一有工作便派人代耕;店上民兵在反‘掃蕩’后要群眾補工;王村一隊員參加民兵后便把牲口賣掉。2.經濟觀點,發(fā)財思想,大吃大喝。如磁武索井民兵以‘都是分二斗糧食,為甚叫我破路,我參加民兵是為了保護農會的’理由拒絕破路;涉縣煦義民兵在動員備戰(zhàn)時說:要死大家都去死;襄垣X村民兵以集訓為名,向群眾要白面、豬肉吃;黎城孔家峧7個民兵7天吃了380斤白面,賽里民兵向群眾募捐小米大吃大喝;林北在備戰(zhàn)演習中吃民糧;襄垣五、六區(qū)在10月反‘掃蕩’中數天吃公糧百余石,史北指導員并提出‘有糧就干,無糧就散’的口號來;以及其他地方的浪費糧錢(斗爭、罰款、罰糧)、大吃大喝等。3.欺壓群眾,仗勢發(fā)財。如涉縣亂石巖民兵劫路,南谷口包庇走私,鳳崗頭武裝賣大煙皮,神頭民兵放哨時強奸逃難婦女;襄垣一民兵因私仇夜里向人屋里投手榴彈,楊莊放哨民兵要嫖某民女,用地雷封鎖其老公之房門;黎城北委泉某夫妻打架被民兵罰山藥蛋百斤;及其他地方之借故打人、罰人、捆人現(xiàn)象等。4.特殊化,學正規(guī)軍的一套。浪費彈藥,隨便打槍;以為高人一頭,在街上東跑西竄擺來擺去,說話氣粗;及襄垣某些民兵穿軍衣戴軍帽吹軍號,黎城柏官莊、吳家峧、五十畝的民兵要每人買一條軍毯等。5.自由散漫,不聽指揮?!?見《1942年人民武裝政治工作幾個問題總結》,載山西省檔案館編《太行黨史資料匯編》(第六卷),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93頁。
對這些現(xiàn)象的考察,僅從外部環(huán)境和中共政策角度解讀,似乎沒有辦法解釋這一時期民兵中問題的復雜性與多樣性。而民兵作為中國共產黨所構筑的群眾武裝,從其內部構成角度對其分析,不失為一個有效的途徑。
太行根據地農民對中國共產黨的認知從20世紀30年代初就已經開始了。
“民國二十年時,大批農民趨于破產,農民被地主剝削、壓迫的翻不過身來,農民正急切的需要‘自己年月的到來’,使自己翻身,給自己報仇。而就在這年臘月中,農民生死的關頭,共產黨以猛烈的姿態(tài)活動著,貼了許多標語,散了許多‘空氣’:‘年頭壞,不還債’,‘沒飯吃,沒衣穿,大家參加抗債團’。各種共產黨的標語,貼遍了武鄉(xiāng)。農民開始知道了共產黨是‘殺財主,扶窮人’。高興,有了盼頭?!?見1943年6月5日,中共太行分局組織部《武鄉(xiāng)農民階級意識與民族意識的初步研究》,載革命歷史檔案·3-23-47,武鄉(xiāng)檔案館藏。
之后,雖然官方對于共產黨的負面宣傳層出不窮,但在農民的心目中逐漸對共產黨產生了興趣,共產黨在農民心目中留下了初步印象。抗戰(zhàn)爆發(fā)后,八路軍進入山西,并進駐村莊。在農民對于共產黨尚普遍存在疑慮的時候,農民中的中農最先行動起來?!坝行┲修r、農民知識分子,政治上沒有地位的地主,識透了‘時代’,所以,就起來‘拔勢頭’,內容是反攤派、包庇、欺眾的斗爭?!?見1943年6月5日,中共太行分局組織部《武鄉(xiāng)農民階級意識與民族意識的初步研究》,載革命歷史檔案·3-23-47,武鄉(xiāng)檔案館藏。抗戰(zhàn)之前,中農在政治上沒有地位,經濟上受地主的剝削較重。他們本身對于改造舊政權,減輕負擔要求強烈。因此在抗戰(zhàn)動員中,中農表現(xiàn)最為積極,在群眾運動初期往往起著領導作用?!斑@種農民(中農)從表面看來,似乎與地主沒有關系。其實不然,地主常將自己應出的苛捐重稅,設法避開,轉嫁在他們身上,以至毫無理由的欺壓他們,如以賭博方式引誘其青年,企圖兼并他們的土地。地主剝削他們的親友,震驚著他,使他感覺到年月的可怕——怕破產,所以他是要求推倒地主,使其沒有坑害人的可能,使其公平負擔,使其不橫行霸道,解救其自己危機,以及獲得其政治地位。”①
富裕中農在民兵組織建立之初,活動也非常搶眼?!八麄?富裕中農)和地主保持著一定的聯(lián)系?!驗椋麄兲幱诓粓?zhí)政的地位,地主的橫行霸道,欺眾壓社,他們是不滿意的,因與地主矛盾反映他們對于地主的仇恨,都促使他能參加幾次斗爭,甚至在斗爭中,因這些人能講出道理來,敢說話,而我們同志把這當成是他革命堅決的表現(xiàn)。”①
雇農作為農村中的無產者,不僅數量較少,而且能力較弱,沒有也很少去關心村里的事務。
貧農階級這時處于觀望狀態(tài),雖持同情態(tài)度,但并沒有實質性行動。對于貧農來說,他們擁有少量的土地及生活用品,但生活的窘迫,追求個人境遇的改善是他們革命的動力源泉。因其經濟地位低下,在群眾組織中雖然人數較多,但屬于被領導者。同時,因為貧農對未來的短視也影響了其在群眾運動中作用的發(fā)揮?!霸诙窢幹?,他(們)總是‘無利不肯早起’,有利積極無利不干……這種人的特點,多半是斗爭積極踴躍,分東西踴躍?!麄儗Ω锩囊笫峭恋?,耕牛?!雹?/p>
不同的社會地位及處境,造成了抗戰(zhàn)前期群眾運動中不同階級表現(xiàn)的差異性。雖然根據地各地民兵組織發(fā)展并不完全同步,但在這一階段民兵組織中的階級成分分布卻具有一致性(見表1)。
表1 太行根據地11個村民兵階級成分統(tǒng)計表
資料來源:《1942年人民武裝政治工作幾個問題總結》,載山西省檔案館編《太行黨史資料匯編》(第六卷),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91頁。在使用中對原表中計算錯誤的數據進行了訂正。
表1是太行根據地武委會在1942年的人民武裝政治工作總結中對根據地群眾運動初期民兵階級成分的統(tǒng)計。從中可以看出,這一時期的民兵組織就階級成分而言包括富農、中農、貧農及流氓,甚至還有少量的地主加入。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這一階段每個村的民兵階級構成并不一致,甚至差距很大。其中襄垣上良村中農參加民兵的比例最高,偏城桑棧村貧農參加民兵的比例最高。但總體分析全部8個村民兵階級成分會發(fā)現(xiàn),富農和貧農參加民兵的比例基本持平,分別為11.2%和12.1%。而參加民兵最積極的階層為中農,所占比例為22.7%。另外從各階級中參加民兵的人數來看,8個村中民兵總數為214名,中農共有106人,占總人數的22.7%;貧農有77人,占12.1%;富農有19人,占11.2%。其他成分的民兵占總人數的5.6%。說明這一階段,在農村總人口中,中農人數雖然沒有貧農人數多,但中農是最積極參加民兵的階級。
這樣的階級分布是這一時期群眾運動的直接反映。1942年之前,太行根據地群眾運動的主要內容以反維持、反惡霸、反貪污、反攤派等為主,斗爭的領導成分多為富農、中農、游民,而且其中往往夾雜了宗派斗爭等內容。貧農希望通過加入民兵組織多分得斗爭果實,在得到果實之后,又害怕他人報復,因此以加入民兵組織尋求保護為目的;中農希望通過民兵組織減少自己承擔的支差任務,減輕負擔;富農通過加入民兵展示自己的開明,以此緩和被挑起的矛盾;游民無產者試圖以民兵組織為依靠借機發(fā)財或對昔日的仇人進行打擊報復。這一時期,正是由于農民中各階級懷有不同的復雜的參加民兵動機,有著各自的打算,所以造成了民兵在實際工作中思想不統(tǒng)一、行動不一致等后果。
民兵發(fā)展中存在的問題,引起了太行根據地武委會的高度重視與反思。1942年,晉冀豫區(qū)武委會政治工作會議提出,全區(qū)范圍的民兵發(fā)展基本完成,新階段民兵工作以加強民兵建設,提高民兵質量,建立民兵政治工作為重點。1942年8月,李雪峰*1938年到1947年,李雪峰先后擔任中共晉冀豫區(qū)黨委書記、中共太行分局委員兼組織部部長。發(fā)表的《五月反“掃蕩”地方工作方面的主要經驗教訓》中明確指出民兵的組成條件:“第一,成分好且有群眾社會斗爭的實際鍛煉”的活動分子。這些人具體包括“雇農、貧農和普通中農。那些走過外地,看來有些‘流氓’樣子的農民。第二,堅強的民兵支部工作。時刻在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下。第三,一定的戰(zhàn)斗鍛煉和民兵自己的領袖。”*見《五月反“掃蕩”地方工作方面的主要經驗教訓》,載山西省檔案館編《太行黨史資料匯編》第五卷,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98頁。
至此,民兵的階級成分構成開始引起太行根據地武委會的關注,伴隨著根據地群眾運動的深入及黨支部建設的開展,對民兵組織階級成分的調整與變革正式開始。
(一)群眾運動中農民階級觀念的產生
民兵組織作為群眾性的武裝組織,是在根據地群眾組織、群眾運動中發(fā)展起來的??箲?zhàn)時期群眾運動的走向與深度直接影響、決定著民兵組織的發(fā)展變化。在《人民武裝抗日自衛(wèi)隊暫行條例》中規(guī)定,自衛(wèi)隊、民兵“依自愿參加的原則組成之”。但同時強調:“只有在群眾的對敵斗爭中,在執(zhí)行土地政策的運動中或其他群眾活動中,從群眾切身利益出發(fā),根據群眾切身經驗,教育他武裝自己的必要,才能實現(xiàn)自愿原則?!?見《晉冀豫區(qū)武委會政工會議上的報告》,載山西省檔案館編《太行黨史資料匯編》第六卷,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1頁。可以看出,共產黨在民兵的組織管理上是與其群眾運動同步進行的。
1941年1月28日,為了更好地動員組織廣大農民群眾,團結一切抗日階層,打擊日、偽、頑的進攻,鞏固抗日根據地,中共中央政治局公布了《關于抗日根據地土地政策的決定》,對減租減息政策的路線、做法作了更為明確的規(guī)定。根據中共中央這一決定,1941年5月,太行、太岳全區(qū)以及冀南一部分地區(qū)都開始了以減租減息為中心內容的群眾運動。隨著減租減息在根據地的全面展開,對根據地農民的階級教育也在同步進行。共產黨強調群眾運動要引導農民“從斗爭中,一步步地揭破了守舊地主不愿意執(zhí)行減租減息的兇相,揭破了有時是‘善良’面貌下的丑惡實質。……從斗爭中,才能揭露農民所系念的‘良心’的實質,才能一步深一步地認識剝削關系,打破經濟上對農民的實際束縛和輿論上、道德上對于農民的鐐銬”*見《土地政策與農民斗爭問題》,載山西省檔案館編《太行黨史資料匯編》第五卷,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69頁。。最終實現(xiàn)啟發(fā)農民階級意識的目的。
農民階級觀念的產生,階級意識的覺醒,弱化了之前傳統(tǒng)社會農民的家族認同感。農民的身份與立場被分裂為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并成為包括民兵組織在內的群眾運動進行整頓的重要依據。
(二)中共黨支部中黨員階級成分的變化
1942年開始,配合根據地整風運動,晉冀豫區(qū)黨委對轄區(qū)39個支部進行了研究分析,指出了不同階級在革命中的態(tài)度與特點具有差異性。例如:流氓成分具有動搖性破壞性大的特點,但如果割絕他與封建勢力的聯(lián)系是有好轉的可能的。富農參加黨是處于與地主對立的原因,或是為了尋找勢力保護;一旦觸及他的利益,就會直接反對黨的政策。中農成分的特點是自私向上心理和具有剝削思想,一般表現(xiàn)較好,但自身弱點較多,屬于可以教育好的階級。貧雇農階級參加革命較晚,初期地位較低,且普遍存在落后意識和自私觀念,但在群眾運動深入之后,貧雇農表現(xiàn)出政策執(zhí)行上的徹底性和戰(zhàn)斗中的堅強性。通過分析,根據地政府提出“農村黨要鞏固,在成分上應是貧雇農占優(yōu)勢,中農應注意吸收青年,堅決不許地主、富農在黨內存在”*見《十三縣三十九個支部的初步研究》,載山西省檔案館編《太行黨史資料匯編》(第五卷),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705頁。。
明確了對農民不同階級的態(tài)度與政策,共產黨針對農民各階級的特點,提出了有效動員農民與重點發(fā)展對象的范圍與策略。
“農民是正處于分化的階級,其中各階層各種類型又極不一致,有的革命能參加一兩次斗爭,有的是我們永久可靠的同盟軍;有些富有革命的思想,堅決的組織性;有的合謀發(fā)財,有的無有絲毫的進取心;這需要我們在梳理農民革命思想中,正確的將黨、農會的組織基礎,建在貧雇農的成分上,必須打破‘重才不重德’的觀念,領導者應善于啟發(fā),誘導落后思想,對自私、對抗等落后思想,給以無情打擊與肅清。只有如此,才能使革命思想,正確的體現(xiàn)在組織中,發(fā)生偉大的革命力量?!?見中共太行分局組織部《武鄉(xiāng)農民階級意識與民族意識的初步研究》,1943年6月5日,革命歷史檔案·3-23-47,武鄉(xiāng)檔案館藏。
表2 9個村支部黨員發(fā)展變化表
資料來源:《十三縣三十九個支部的初步研究》,載山西省檔案館編《太行黨史資料匯編》第五卷,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707頁。
從表2看出,1941年、1942年新加入黨員人數很少,黨員發(fā)展主要集中在1938年、1939年和1940年這三年。在這三年中,新增黨員中中農及以上階級占新增黨員總數的54.83%。以1941年整風為界,之前,每年新發(fā)展黨員中,中農及以上階級成分占較大比重;之后,中農以下的成為黨員發(fā)展重點。這說明,1941年之后,太行根據地黨支部發(fā)展過程中,黨員的階級構成趨向統(tǒng)一。
(三)民兵組織中階級成分的變化
隨著農民階級意識的逐漸增強,特別是中共黨支部中黨員階級成分的變化在民兵組織中產生連鎖反應。1942年前后,民兵組織內部的階級成分構成也發(fā)生了相應的調整。不少動機不純的民兵被清退,民兵在階級成分構成上發(fā)生了明顯變化(見表3)。
表3 1944年武西石北、義門民兵組織階級分布表
資料來源:《武西石北、義門民兵組織一覽表》,1944年,革命歷史檔案·3-59-2,武鄉(xiāng)縣檔案館藏。
從以上資料中可以看出,抗戰(zhàn)后期,太行根據地民兵組織階級成分與前期相比最大的變化在于,貧農所占比例明顯上升,民兵的階級成分趨向統(tǒng)一。民兵成為以貧農、中農階級為主的群眾武裝。
1944年,神西村民兵組織已具有一定規(guī)模,在組織、管理上日趨規(guī)范。全村民兵共17人,設有政治指導員、武委會主任、村隊長、小隊長、小組長等職位,并且均由黨員擔任,說明民兵組織的領導權掌握在共產黨領導下的基本群眾手中,體現(xiàn)了共產黨在民兵組織和行動上的領導地位。民兵中的政治指導員由村黨支部副書記擔任,黨支部承擔起了民兵政治部的職能。在神西村的17名民兵中,階級成分構成是中農7人,貧農10人。而且這17人的家庭出身、階級成分與30年前相比并沒有太大的變化,僅有2名民兵階級成分下降(由中農下降為貧農),1名民兵階級成分提高(由貧農變?yōu)橹修r)。除此之外,其他民兵階級成分沒有變化。這些貧農、中農參加民兵的時間集中在1941到1943年間,正是太行根據地民兵組織階級成分引起關注并進行整頓階段*見《武西石北、義門民兵組織一覽表》,1944年,革命歷史檔案·3-59-2,武鄉(xiāng)縣檔案館藏。。因此,從1944年神西村民兵組織的階級成分構成上可以看出,中國共產黨在根據地內部群眾組織階級成分的整頓上效果顯著,民兵組織中逐漸形成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以中、貧農為主干,基本群眾占據絕對優(yōu)勢的新格局。
需要補充的是,太行根據地對民兵階級成分的調整主要是對民兵組織主體的調整,強調民兵組織中基本群眾的絕對優(yōu)勢,保證民兵組織領導權掌握在黨領導下的基本群眾手中。這種調整并不代表拒絕其他成分群眾參加民兵。對于地主及富農階級的子弟,黨提出“只有他們不是別有企圖,而愿意服從民兵組織,積極參加活動,沒有理由拒絕他們。特別是青年人,與其家長是有區(qū)別的”*見《晉冀豫區(qū)武委會政工會議上的報告》,載山西省檔案館編《太行黨史資料匯編》(第六卷),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2頁。。
太行根據地民兵組織開展初期問題的產生,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民兵組織內部階級成分復雜,動機多樣性所造成的。通過政策調整與實際工作,最終完成了對根據地民兵組織階級構成問題的改造。1943年,楊殿奎明確提出民兵組織“是有階級性的”,雖然民兵主要是由基本群眾組成,但民兵組織要保證“黨員有一定的數量,并保證在黨的領導下,才有力量”①。不僅明確了黨對民兵組織階級性的態(tài)度,而且也為民兵問題的解決找到一條道路。
總之,抗戰(zhàn)時期太行根據地的民兵組織是兼具群眾性與軍事性的群眾武裝組織。其群眾性要求民兵組織不能脫離生產勞動,能夠代表農村基本群眾的利益和要求;其軍事性要求民兵掌握必要的軍事技能,有較強的組織性和紀律性,忠誠于群眾利益,英勇作戰(zhàn)。而抗戰(zhàn)時期太行根據地封閉落后的環(huán)境下,民兵組織中復雜的階級構成及對加入民兵組織的不同期望和需求,使得民兵組織在實際運作中衍生出大量問題。為了更好地達到動員、組織農民參加抗戰(zhàn),也為了實現(xiàn)對鄉(xiāng)村基層社會的有效管理,黨通過群眾組織、群眾運動,對包括民兵在內的根據地群眾進行了階級觀念的灌輸與塑造。同時,通過對黨組織內部的調整與干預,對包括民兵在內的群眾組織的領導權與管理權進行強化。
民兵組織階級性的加強,是戰(zhàn)爭狀態(tài)下民兵發(fā)展的必然結果。同時,民兵階級性的凸顯,不僅有利于民兵組織性的加強和戰(zhàn)斗力的提高,而且有利于民兵政治、思想覺悟的提高,為黨的政治工作在基層組織中的開展提供了保障。民兵階級成分的整肅是太行根據地民兵建設的關鍵步驟之一,是黨的民兵工作的重要經驗,也是這一時期中共根據地政權建設的重要內容??箲?zhàn)時期民兵階級成分的調整方向與內容,與這一時期及其之后中國共產黨的政治規(guī)劃與建設思路具有密切聯(lián)系。
The Class Composition of the Militia Organizations in the Taihang Anti-Japanese Base
Zhao Yanxia
(DepartmentofHistory,CultureandTouristManagement,ChangzhiUniversity,Changzhi046011,China)
There existed lots of problems about militia organizations in Taihang anti-Japanese base around 1941. The occurrence of the problems was related to the terrible external environment,but also to the evaluation of the function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to the militia. Among the militia groups,their complex class structure and the various motivations to participate were the internal reasons of the problems. To deal with these problems,the government in Taihang base ultimately finish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lass composition in militia organization by cultivating the peasants′ awareness of class and adjusting and interfering in the internal organization of grass-roots Party units ,and created a new pattern of the militia,which was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with the middle and poor class of the peasants as the backbone and the basic masses taking absolute advantage.
anti-Japanese War period;Taihang base;militia;class composition
*山西省社科聯(lián)項目“抗日戰(zhàn)爭時期晉東南地區(qū)民眾動員問題研究”(SSKLZDKT2012116)之階段性成果。
2015-08-30
趙艷霞(1979-),女,山西長治人,長治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抗日根據地民兵組織。
10.16396/j.cnki.sxgxskxb.2015.10.002
K265.1
A
1008-6285(2015)10-0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