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型魚之國
隨著時間的腳步漸漸加快,地球的形態(tài)也越來越接近我們的時代。海西運動令許多地方的土地拔出海底,劃出屬于自己的領地。于是,也就有更多的動植物走上陸地。雖然如此,但是海底的生物也不甘示弱,越來越多的魚形動物在海中演化出現(xiàn),而隸屬現(xiàn)代的魚類——硬骨魚也開始壯大自己的家族了,因而泥盆紀被稱為“魚類時代”。但是這個“魚”可與我們現(xiàn)在的“魚”有很大的差別。那么不同的地方到底在哪里呢?下面,就讓我?guī)ьI各位參觀水下的“巨型魚之國”吧!
提塔利克魚
提塔利克魚是在加拿大北部的埃爾斯米爾島發(fā)現(xiàn)的,化石保存情況良好。提塔利克魚的名字源于因紐特語(生活在北極附近因紐特人所使用的語言),翻譯過來是“江鱈”,與鱈魚有親緣關系。
經(jīng)科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提塔利克魚同時擁有魚類和兩棲類動物的特征,被認為是處于兩者之間的物種。它的“鰭”可能無法用來行走,也許能夠用來支撐身軀,請在腦中試想一下人類“伏地挺身”的模樣兒。提塔利克魚的前鰭肌肉發(fā)達,并且可以像人類的手腕一樣自由彎曲,因而當它想要急速移動時,無須擔心身體底部的穩(wěn)定性。
當然,偉大的科學家們也細心地注意到了提塔利克魚頭頂上的氣孔,這表明它擁有功能和腮一樣的肺臟。當它在溫度較高、含氧量較少的淺海地區(qū)活動時,這個器管就會促進其肋骨向更強壯的方向進化,讓它能夠在任何時間內(nèi)離開水域,是向陸生動物進化的一個至關重要的構造。
對于提塔利克魚生活的環(huán)境,相關研究人員假設,它應該生活在淺海地區(qū),或沼澤,或池塘。也許還會利用它們特化的鰭來岸上走一遭呢!
如果你還想進一步了解提塔利克魚,就去看看電視紀錄片《動物世界末日》吧,它可是第二集的主角之一呢!
菊花變成石頭了?
乍聽菊石的名字,你可能覺得非常困惑,以為它是一種石頭。其實不然,菊石是一類已滅絕的海洋生物的總稱,大約在晚志留紀至早泥盆紀首次出現(xiàn)在地球上,起源于鸚鵡螺。它的身體是盤狀殼,卷曲且兩面對稱。表面光滑,有光澤,可以看到細細的生長線紋。有的還長著非常有特色的花紋,比如縱棱、橫肋和刺等。
平常菊石都懶懶地漂在海上,幸福地曬著太陽,大家也都能看見它們身上發(fā)出的耀眼光芒。但是一旦死了,菊石就會沉到海底,隨著時間的流逝漸漸被掩埋,從此海面上也就少了一道明媚的風景。但是,你千萬不要可惜,因為雖然它們失去了生命,但是同樣會留下自己的價值。那么到底是什么價值呢?當海底的細菌分解自身遺體時,會改變水的性質(zhì),礦物質(zhì)的溶解度也就降低,然后一圈一圈地“趴在”菊石的尸體上,也就高度保留了菊石的尸體,為科學家提供許多遠古的研究材料。
快快遠離海洋霸主
鄧氏魚活躍于泥盆紀,被稱做該時代最大的“海洋掠食者”,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有脊椎動物之一??铸埡芾狭税?,但鄧氏魚家族可比在陸地上出現(xiàn)的第一只恐龍還要老1.75億年。這個種族的身長從8米至10米不等,體重可以達到4噸,主要就吃身上有硬殼保護的魚類和無脊椎動物。
從外形上看,鄧氏魚的腦袋上有甲狀的包裹物。它的咬合力驚人,最高可達5噸,可以輕而易舉地一口咬穿由硬殼保護的魚類或無脊椎動物,因此有學者認為咬合力是所有動物中最強大的。但是,它無法消化掉食物的硬殼,因而會吐出它們。在當今社會里你一定認為鯊魚兇猛無敵,致人非命吧,但在鄧氏魚面前,這種肆無忌憚、稱霸海洋的魚類可就什么也不是了。如果被鄧氏魚捕捉到,鯊魚可要小心不被咬成兩截了!也許你要問,既然鄧氏魚這么厲害,為什么沒能存活至今呢?有科學家認為,由于體形巨大,鄧氏魚就無法擁有可觀的運動速度和靈敏度,隨著歲月的變遷,在其進化中就輸給了比它小的鯊魚,永遠地消失在地球上了。
這位海洋之霸除了擁有驚人的咬合力外,吸力也十分強悍。它居然能在0.02秒內(nèi),利用強大的水壓把獵物吸進大嘴中。最終,因為同時擁有無比厲害的吸力和咬合力雙重技能的鄧氏魚,也就成為泥盆紀時期的海洋霸主,令人聞“魚”喪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