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晶
[摘要]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是影響教育質量至關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培育深厚的學科素養(yǎng)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關鍵,將思考和研究有機結合起來的專業(yè)閱讀是培育、提高學科素養(yǎng)的最有效手段。本文以任世江對歷史必修三“近代中國思想解放潮流”的專題解析為例,談談筆者對閱讀其專著《高中歷史必修課程專題解析》的體會和認識。
[關鍵詞]高中歷史專業(yè)閱讀學科素養(yǎng)教學智慧閱讀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5)040087
著名學者、課程專家鐘啟泉教授認為:“教育改革的核心環(huán)節(jié)是課程改革,課程改革的核心環(huán)節(jié)是課堂教學改革,課堂教學改革的核心環(huán)節(jié)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關鍵在于培育深厚的學養(yǎng)與教養(yǎng),這一過程需要教師自身的不斷修煉與提升,而專家的學術引領、同行經(jīng)驗的借鑒能拓展視野、開闊思路。著名學者朱永新教授主持的“新教育實驗”逐漸摸索出一條“專業(yè)閱讀+專業(yè)寫作+專業(yè)發(fā)展共同體” 的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模式。筆者作為南通市高中歷史學科基地“青年教師學習共同體”的成員,認識到“教育閱讀”不僅僅是閱讀,而且是跟思考和研究有機結合起來的閱讀,是一種專業(yè)的生活方式。最近認真研讀任世江先生的專著《高中歷史必修課程專題解析》,頗多感悟和思考。下面筆者以任先生對歷史必修三“近代中國思想解放潮流”的專題解析為例,談談進行專業(yè)閱讀后的體會和認識。
一、視野高遠,雍容大度
很多時候,我們的教學無法擺脫知識教學和應試教育所產(chǎn)生的“知識點”教學思維,沉浸于具體知識點的剖析、挖掘,進而導致不少歷史解釋狹隘化,歷史評價簡單化、絕對化,學生學習方式的死記硬背化,原因之一是我們忽視了歷史課應該有高遠的視野。只有從歷史的縱向傳承和橫向聯(lián)系中俯瞰紛繁復雜的歷史,具體的歷史事件、歷史現(xiàn)象才會獲得弘闊的底色和恰當?shù)闹?,歷史解釋和評論才能雍容大度。
在對“近代中國思想解放潮流”的解析中,任先生主張了解思想解放應該從歷史環(huán)境開始,建議讓學生進入歷史情境去理解所學內容。如學習洋務派“中體西用”思想時需要體驗的歷史情境:19世紀中期的中國社會,一方面絕大多數(shù)民眾無法擺脫頑固守舊的傳統(tǒng)觀念,另一方面又遭遇西方工業(yè)文明的沖擊,不得不尋求救國之道。在這樣的背景支撐下,我們引導學生來評價“中體西用”的思想及其實踐就應該比較客觀了。以往我們總批判“中體西用”是維護封建制度和綱常名教,實際上“中體西用”是那個時代向西方學習的最好的招牌。如果不以“中體”為前提,在當時封建主義彌漫的天地里、在自上而下罹患“頑固”病癥的社會里,直接提倡西學,那是自尋死路。從其實踐來看,正如陳旭麓先生所說“‘用在‘體中會發(fā)酵,勢必不斷促進事物的新陳代謝”,在“中體西用”的招牌下,洋務派大力興辦軍事工業(yè)和民用工業(yè),將西學引進學堂,派遣留學生出國,這些其實都是封建文化和封建制度的對立物,在后來的歷史發(fā)展中推動了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站在這樣的高度上看“中體西用”,我們就不會對它移花接木式地學習西方過于求全責備了,也深刻理解了它確實是中國漸進式思想解放的一個重要步驟。視野高遠了,歷史評價自然也就雍容大度了。
二、理性深思,求真求實
質疑是理性的基礎,思考是理性的過程。很久以來,教科書被我們這些高中一線教師視為經(jīng)典,甚至于教條,極少在教學中對教科書的史實和史論提出質疑。然而,任先生卻在專著中多次提出對教材和傳統(tǒng)觀點的質疑。如:人教版引用李鴻章“中國文武制度,事事遠出于西人之上,獨火器萬不能及”,以此來證明李鴻章是“中體西用”的始作俑者,并以此批判洋務派與頑固派一樣維護封建綱常倫理。任先生就此提出質疑,完整展現(xiàn)信的原文,指出李鴻章這句話的目的只是分析中國傳統(tǒng)“理”與“事”的分離,并指出實際上李鴻章曾提出更為務實的“中體西用”,如在科舉中“專設一科”以培養(yǎng)“制器之人”等。任先生的質疑并非為了嘩眾取寵,只是為了堅守歷史教學的底線——求真求實。歷史是一門最講事實和證據(jù)的學科,“教人求真”是歷史教育的本義,也是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因此,《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提出了“尊重歷史,追求真實”的基本理念和“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樹立崇尚科學精神,堅定求真、求實和創(chuàng)新的科學態(tài)度”的課程目標。
要求真,就必須要有理性的思考精神和敢于質疑的品質。著名歷史特級教師王雄曾經(jīng)說過:“如果我們自己對很多知識都采用盲信的態(tài)度,如何在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想呢?” 陸安老師也說過:“歷史課不在于教給學生什么,而在于教給學生探索真理的方向與熱情?!彼詺v史教師有著不斷挖掘歷史真相的職責,任先生的專著無疑為我們這些一線教師的求真提供了很多啟發(fā)。我們的目的不是要否定教科書,而是要盡可能結合教科書呈現(xiàn)給學生更完整、更本真的歷史。給學生更大的理性思考空間,才能培養(yǎng)出具有獨立思想的“人”。
三、腳踏實地,實操性強
任先生的專著雖然介紹了不少當代史學研究的重大成果,但讀來并不讓人望而生畏。究其原因,主要是任先生以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為指導,以現(xiàn)行高中三種版本的教科書為基礎,立足高中歷史教學的實際,精準捕捉到了介紹史學研究成果的切入點。內容編排基本吻合高中歷史教科書的主要章節(jié),便于一線教師搜索翻閱;教學建議引路入境,卻又點到為止,留給一線教師更多的思考和操作空間;推薦書目與學習專題的契合度高,針對性強,甚至注明了推薦理由和重點章節(jié),對于整日忙于上課的一線教師來說實在是非常貼心和實用的。例如在對“新文化運動”提出的教學建議中,任先生提出:“分析打倒孔家店的口號則可聯(lián)系對孔子思想的理解,現(xiàn)代公民社會所需要的基本理念,孔夫子那里是否有先見的語錄?”雖然沒有再作進一步的建議,但是這一句話已足以激發(fā)我們的反思:孔子學說培養(yǎng)的是公民還是臣民意識?推崇儒家思想是否可能孕育出憲政精神和現(xiàn)代文明?分析清楚了這些問題,也就解釋清楚了為什么會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同時貫通了必修三中1和2兩個專題。在本專題解析中,任先生再次推薦了陳旭麓先生的《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這本著作,顯然告訴我們:作為一名中學歷史教師,這是必須精讀的專業(yè)著作。
正如朱永新教授所言:“如果沒有教師的閱讀,就沒有教師真正意義上的成長與發(fā)展”。讀書會讓教師更加理性與善于思考,更加具有專業(yè)素養(yǎng)與教育智慧。通過大量的專業(yè)閱讀來豐富自身的“學養(yǎng)與教養(yǎng)”,催生教學智慧,做一位有思想、有境界、有素養(yǎng)的中學歷史教師是筆者的堅定信仰和不懈追求。最后,用葉瀾教授的話與大家共勉:“教師從事的是育人的事業(yè),作為教師,首先自己要像人一樣地活著,他才能對別人產(chǎn)生影響。自己活得像個人,并不是說像一個圣人,而是說你很真實、很努力、有信仰,你在為這個信仰踐行?!?/p>
[參考文獻]
[1]朱永新.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朱永新教育講演錄[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2]任世江.高中歷史必修課程專題解析[M].光明日報出版社,2013.
[3]陳仲丹.著名特級教師教學思想錄(中學歷史卷)[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2.
[4]于漪.教育魅力——青年教師成長鑰匙[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5]呂準能.困學苦旅重知厲行——基于“走近名師”欄目“學養(yǎng)與教養(yǎng)”的思考[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0(11).
(責任編輯龐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