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送我一串珠子,其中有一顆白色的隔珠。我笑話她:“塑料珠子怎么拿得出手?”朋友瞪我一眼:“這是硨磲!”自此,我知道世上還有一種叫做“硨磲”的東西。
其實,硨磲之名最早見于東漢時期伏勝所著的《尚書大傳》,其中記載了一則關于周文王被商紂王囚于羑里,散宜生用硨磲敬獻紂王,換回文王的故事。硨磲的價值可見一斑。清朝時,二品官上朝時穿戴的朝珠也是用硨磲所串成的。在西藏密教中,硨磲甚至被稱作佛教七寶之一,被高僧喇嘛穿成念珠加以誦念。
既然硨磲如此貴重,那么它究竟是什么呢?
實際上,硨磲是海里最大的珍稀貝類,直徑可達1.8米,體重可達300多公斤。殼質(zhì)厚重,殼內(nèi)潔白光潤,白皙如玉。因外殼表面有一道道呈放射狀的溝槽,好像古代的車轍,故稱“車渠”。后人因其堅硬如石,又加上了石字旁。硨磲外表為牙白與棕黃色相間,而棕色帶中有強烈的金色絲光。它的成分與光澤大致與天然珍珠相同,質(zhì)地光潔細膩,令人愛不釋手。
以前,硨磲只是小眾藏家的心頭所好,但近幾年來,它已成為各種博覽會、拍賣場上的“常客”,價格上漲了約10倍左右。壟斷性資源藏品、數(shù)量稀少、需求廣泛是硨磲未來升值前景的保障。
隨著硨磲價格的不斷走高,仿冒品、人工養(yǎng)殖品也層出不窮。小編整理了一些辯偽存真的小方法,希望能給讀者一些幫助。
1.看圖案。只要是硨磲,其外表必定有如車輪與溝渠所構成的圖案,這樣的特征也因此成為鑒定真假的重要指標。再者,只要是天然的寶石,就不可能找到兩個完全相同的個體,如果有兩顆硨磲珠的紋路是一模一樣的,則很有可能是貝殼磨成粉壓制的。
2.看顏色。硨磲分純白、金絲、黃金硨磲、木色老硨磲、玉硨磲,另外還有少見的紫色、粉色、紫紅色乃至血硨磲。真硨磲外表光潔明亮,表面呈珍珠般的光澤,而假硨磲用白石、粉碎的貝殼粉或白石粉加膠壓合而成,雪白無瑕,白得呆板,表面拋光發(fā)亮,顯得不自然。
3.看質(zhì)地。真硨磲的礦物構造以文石為主,具有層狀結構,層面清晰而又致密;假硨磲無天然的生長紋,放大鏡下觀察沒有明顯層狀結構。
4.看硬度。因長期存在于海水中及自身的硬度較小,因此,硨磲雕件和把件上難免會有一些蟲眼及裂紋,當然也有完美的,但價格就較為昂貴,大家要是碰到很完美的價格又很低的話,就要小心鑒定。
5. 掂重量。天然的硨磲一般都有一定的比重,若是感覺非常輕,則有可能為非天然硨磲。
6.火燒法。天然硨磲燒起來有一種燒石灰的味道,但不是很刺鼻;假硨磲一般是用貝殼粉混合膠水壓制而成,燒起來有刺鼻的塑料味。
7.破壞性試驗。以破壞性試驗將其擊破,若是真品必有貝殼斷面。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目前市場上仿造較多的是用黃玉來偽造黃金硨磲,用阿富汗玉來偽造5A級以上玉化硨磲。粗看起來,偽造品和真品差別不大,但是兩者具有不同的分子結構,在內(nèi)質(zhì)上有一定的差異。阿富汗玉在燈光下玉石內(nèi)質(zhì)呈絮狀,而硨磲晶瑩水透。從紋路來看,阿富汗玉的紋路比較直,很有規(guī)則,且為層狀結構,比較厚重;硨磲的紋路比較圓滑纖細。
硨磲雖然質(zhì)地較硬,但色澤較白,故而容易污損,在佩戴時需要格外注意,不可接觸強酸、強堿,避免重擊、碰撞。沐浴或做家事時,最好取下,還要避免與其他金屬飾品碰撞。如果有污垢,可以用牙刷沾一點牙膏或中性沐浴乳沖刷干凈,再用細布擦干,然后擦拭一點嬰兒油或乳液進行保養(yǎng)。
(下期關注:珍珠)
(責編 ?水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