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訓朗讀】
一爭兩丑,一讓兩有。
——《小兒語》
徑路窄處,留一步與人行;
滋味濃時,減三分讓人嘗;
——《菜根譚》
因事相爭,
焉(yān)知非我之不是,
須平心再想。
——《朱子治家格言》
【古訓釋義】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禮讓一直是一種備受推崇(chóng)的做人境界。
兩個人產(chǎn)生了矛盾,互相謙讓一下,都顯得很有風度;如果爭執(zhí)下去,都會在眾人面前出丑的。
在經(jīng)過狹窄的道路時,要留一步讓別人走得過去;在享受甘美的滋味時,要分一些給別人品嘗。
其實,當我們和別人產(chǎn)生矛盾的時候,應(yīng)該靜下心來想一想,是不是我不對呀?而不要只去責怪別人。
【故事鏈接】
我國東漢時期有個小孩兒,名叫孔融。在他4歲的時候,有一天,和哥哥一塊兒吃梨??兹谙劝汛罄孢f給了哥哥,最后才拿了一個小梨自己吃。爸爸看見了,就問他:“你為什么不吃大梨呢?”孔融說:“我是弟弟,應(yīng)該吃小的。”
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度纸?jīng)》
【讀讀背背】
鷸(yù)蚌相爭,漁翁得利
一只大河蚌(bàng)爬上河灘,張開甲殼曬太陽。不遠處,一只大鷸鳥正伸著長嘴巴尋找食物。忽然,鷸(yù)鳥看見了河蚌,那鮮嫩肥美的肉立刻吸引了它。
鷸鳥悄悄地走過去,伸出了它的大嘴巴,猛地啄住了甲殼內(nèi)的蚌肉。 河蚌受到突然的襲擊,急忙將堅硬的甲殼閉合,像把鉗子似地緊緊夾住了鷸鳥的長嘴巴。鷸鳥用盡全身力氣想拉出蚌肉來,但河蚌卻死死地關(guān)閉甲殼不肯放松。
鷸鳥和河蚌誰也不肯相讓,相持不下,雙方爭吵起來。鷸鳥威脅河蚌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也不下雨,你會被曬死在這里的,趕快張開甲殼吧!”河蚌也不甘示弱:“我就是不張開甲殼!你今天拔不出來,明天也拔不出來,你非憋死在這河灘上。”
正在這時,一個老漁夫從河灘路過,看見鷸蚌相爭,沒有費多大力氣, 把兩個一起抓住,高興地拿走了。
“六尺巷”的故事
在安徽省安慶市桐城市,有個“六尺巷”的故事。時任清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老家的居宅旁有隙地,與吳氏相鄰。后來兩家都要蓋房子,于是為地皮發(fā)生了爭執(zhí)。
張老夫人便修書京城,要張英出面干預(yù)。這位宰相立即賦詩一首勸導(dǎo)老夫人:“千里修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p>
張家見書明理,立即把墻主動退讓三尺;吳家見狀,感其義,敬其行,也退讓三尺。這樣,張吳兩家的院墻之間,就形成了六尺寬的巷道,成了流傳至今著名的“六尺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