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琦
在豆瓣網上有個討論小組叫“父母皆禍害”,小組中聚集著八萬七千多個成員,他們熱烈地討論著父母帶給自己的傷害,分享著對抗父母的經驗。
憑心而論,我的父親其實是個很勤勉的人,他永遠比上班時間早半小時抵達單位,不管分內事分外事都盡心盡力,空閑時還要幫助祖父祖母耕種十幾畝地。我讀書時,不管多早起床,都能吃上熱騰騰的早飯,每天的花樣都不會重復;晚間伏案做題,父親也總是隨時待命,為我準備可口的宵夜。這些本來都可以成為我記憶里最溫暖的細節(jié),但與此同時,許多負性情緒也會洶涌來襲……在處理親子關系方面,父親終其一生都是一個新手,他永遠不懂得回應孩子的情緒。當我興沖沖地跑來跟他分享某種情緒的時候,得到的永遠是他粗暴的攔截。在他那兒,我沒有得到過肯定和鼓勵,卻承受了數不清的語言暴力。有時候,他明明很愛我,但表達出來的卻是南轅北轍。而當我在外面受了傷害,帶著傷口惴惴不安地回到家中時,父親所給予的永遠是責備,他的邏輯是:就因為你太笨,所以才把事情弄得一團糟。慢慢地,我開始遇見什么都自己扛,絕不在家中傾訴委屈……
多年來,我一直想弄清在我和父親之間發(fā)生了什么,他到底為什么要這樣對我。其間我閱讀了許許多多的心理學書籍,聽了一場又一場講座,還考取了心理咨詢師資格證書。后來我慢慢明白,父親在處理親子關系時,只是在延續(xù)原生家庭帶給他的影響,他是在用粗暴掩飾自己的無能為力,而他自己也不過是個缺愛的孩子。了解到這點后,我開始學著慢慢改善我們的相處模式。后來我有了自己的孩子,因為嘗過不被接納的痛苦,我會特別留心親子關系中的小細節(jié),認真學習傾聽與分享,努力給孩子圓滿的、無條件的愛……
后來我也當了老師,我不斷反省自己:教學過程中有沒有表現出壞脾氣、有沒有講不該講的話、眼神是否太過凌厲?我不斷提醒自己要有耐心,對待孩子們要友善,別在不知不覺中傷了他們的心。下課之后,我會花很多時間跟孩子們相處,試著跟他們做朋友,還買糖果獎勵他們,與他們分享有趣的小故事。家人提醒我不必花費太多精力,對得起薪水即可,但我堅信,一日為師,我的一舉一動便會影響孩子,我不想因為自己無意中的一次發(fā)泄,在孩子的生命里留下陰影……
我的努力沒有白費。我如愿成為了兒子最信任的人,我們的親子關系融洽地令人羨慕,小家伙的性格非常陽光;而我教過的學生,畢業(yè)后也大都跟我保持著聯系,看到他們健康成長,我深覺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