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陶淵明作為一代“隱逸詩人之宗”給人以高蹈出世的傾向性感覺,其實他并不缺乏人倫之樂。細(xì)讀其詩文,我們覺得陶淵明有著濃重的家庭情結(jié),并且與鄰里相處和睦。理解這一點,對于我們?nèi)嬲J(rèn)識陶淵明,以及深刻理解其主體形象具有重要意義。
關(guān)鍵詞:陶淵明 人倫之樂 家庭情結(jié) 父親情懷
陶淵明整天游山逍遙,飲酒為樂,不理人世紛爭,不慮人間憂愁,他似乎是一個遠(yuǎn)離人群人情的世外高人。事實上,陶淵明卻是個很“依賴”人倫親情、鄰里之樂的人?!峨s詩八首》其四說:“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親戚共一處,子孫還相報?!碧諟Y明不像其他人一般志在四海,他只希望與親戚和睦相處,子孫滿堂,家庭美滿,其樂融融。也就是說,在陶淵明的價值觀中,看重的是家庭和親友,并不是功名利祿。由此可見,陶淵明的隱士生活并不是絕對的與外隔絕,而是居于田園之間享受溫暖靈魂的人倫之樂。
一.夫唱婦隨之樂
“夫唱婦隨”被傳統(tǒng)認(rèn)為是夫妻志同道合的標(biāo)志。陶淵明兩次娶妻,《怨詩楚調(diào)時龐主簿鄧治中》說:“弱冠逢世阻,始室喪其偏?!北硎舅畾q時喪妻。關(guān)于他的后妻瞿氏的記載,略見于《宋書》本傳:“(淵明)為彭澤令,公田悉令吏播秫稻,妻子固請種秔,乃使二頃五十畝種秫,五十畝種秔。”《南史》多出以下數(shù)句:“其妻瞿氏,志趣亦同,能安苦節(jié),夫耕于前,妻鋤于后云?!笨紲Y明詩,可知那位后世記載的與陶淵明有相同志向,并且安貧樂道的妻子就是他的后妻瞿氏。
陶淵明珍愛著這個家,在清貧中享受著親情和天倫之樂,這與瞿氏與他的志同道合也有著莫大的聯(lián)系。從陶淵明的詩文分析,他幾次出仕最主要的原因都是迫于生活的無奈,為了家庭他幾次忍辱負(fù)重,違背素志出仕?!稓w去來兮辭》序:“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粒,生生所資,未見其術(shù)?!笨芍?,陶淵明生活艱辛,溫飽堪憂。但是即使如此,他的妻子瞿氏都沒有因此逼他出仕,反而充分理解他。陶淵明在仕途前后總共十年左右,期間忽而仕,忽而隱,每次時間都不長,在仕與隱的矛盾中痛苦和徘徊。當(dāng)他辭去彭澤令,徹底告別仕途,走上堅持隱居的道路時,他的妻子瞿氏也沒有因為生活的窘迫而反對他的隱居。據(jù)宋朝人王質(zhì)所寫的《粟里譜》說,瞿氏出于瞿湯家,瞿湯一家是世代相傳的隱士,所以從這樣的一個家庭中出來的女兒,應(yīng)當(dāng)比其他人更能理解、習(xí)慣陶淵明。要知道,在全家老小窮得連飯都吃不上的時候,丈夫能出去掙錢卻屢屢拒絕,作為妻子的能夠不反對丈夫的隱居,不逼迫丈夫出仕,做到如此的確很困難。所以,不得不說,陶淵明的續(xù)妻是一位賢妻,她的理解是陶淵明依戀人倫之樂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鄉(xiāng)鄰桑麻共飲之樂
陶淵明歸田之后很大的情感滿足,是他始終處于一種和睦、溫暖的人際關(guān)系中。他不但有“稚子侯門,童仆歡迎”的家庭;有知其貧窮,常置酒招之的親舊;更有“披草共往來”的鄉(xiāng)人和具有淵博知識和較高文化素養(yǎng)的鄰人。他移居南村之舉最能說明這一點,他早就存有移居的念頭,并不是為了選擇好的處所,而是“昔欲居南村,非為卜其宅。聞多素心人,樂與數(shù)晨夕。懷此頗有年,今日從茲役?!币驗椤班徢鷷r時來,抗言談在昔。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保ā兑凭印罚┮驗猷従右酝椭救は嘟?,審美情趣也接近,可以共談情誼,共賞奇文。陶淵明本身心性真純淡泊,因此他非常樂意與和他一樣的“素心人”結(jié)鄰?!兑凭印范?,真實地寫出了他與“素心人”親密交往的情景。農(nóng)村這種自由自在兩無嫌猜的生活是充滿狡詐險惡的官場所沒有的,因此也就更容易與他們結(jié)交,才有了:“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的溫馨畫面。詩中洋溢著與鄰居們相談甚歡共同勞作之趣。
陶淵明與鄰里之間的交往十分親密。他曾為和他做了一陣鄰居的殷隱作詩送別,在此詩中說:你我游樂交好時間并不是很長,一見面就感到彼此相知,把懇切關(guān)心的感情全部傾注在對方身上。經(jīng)過兩夜的對話,更感覺情意相投。后又寫道:像你這樣出色的人不應(yīng)該安于田園,在江湖隱居的多是我這樣的貧賤之人。如果有經(jīng)過這里的方便,想必您會來問候老朋友。言語之間,無不流露出對好友的惜別之情,更加表現(xiàn)出陶淵明珍惜這樣難得的好友之情。隱居在田間時,他也經(jīng)常在勞動時和鄰居披草來往,互相交流,互相幫助,“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逼饺绽镆矔r常飲酒歡聚。有時是陶淵明請客“只雞招近局”,“斗酒聚比鄰”,有時候則是鄰居帶酒主動上門,“古人賞我趣,挈壺相與至”。這些與鄰里之間交往的種種,都能看出陶淵明在田園之間依賴人倫之樂的思想感情,對于他來講,友人并不只是百無聊賴時陪伴在側(cè)的人,還是能在他徹底告別仕途心灰意冷時給予他安穩(wěn)卻又溫暖的生活的人。
三.父子親情之樂
比起夫妻之情、鄰里之情,陶淵明看重人倫親情更體現(xiàn)在他對兒子的循循教導(dǎo)和無限愛憐之中。陶淵明的兩任妻子共為他生了五個兒子,而陶淵明絕對是一位慈愛的父親,他十分疼愛自己的孩子。從《和郭主簿二首》其一中:“弱子戲我側(cè),學(xué)語未成音。此事真復(fù)樂,聊用忘華簪。”可以看出他享受孩童繞膝的樂趣,孩子剛剛開始學(xué)說話的聲音可以讓他不在乎榮華富貴、高官貴職?!冻陝⒉裆!分小敖裎也粸闃?,知有來歲不?命室攜童弱,良日登遠(yuǎn)游?!笨梢员憩F(xiàn)出他想在不多的生命里和孩子出游享樂,利用時間好好陪伴孩子。陶淵明的生活態(tài)度可以用一副對聯(lián)來概括:“有子萬事足,無官一身輕。”雖然有子相伴,然而他確實快樂并痛苦著的,他常自責(zé)沒有解決根本的生計問題,加之“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粗疏的營生之計,致使子儼等輩“每役柴水之勞”,陶淵明對兒子們的愧疚之情由此可見,也可以看出他為人父的責(zé)任與真情。
陶淵明血濃于水的父子之情還表現(xiàn)在他對兒子的教育之中。他非常重視對孩子的教育,這種教育并不局限于對孩子功課上的監(jiān)督,更注重的是對孩子人格的培養(yǎng)。他以成人的閱歷告誡其子“福不虛至,禍亦易來”,《命子》以恢弘之氣述先祖德業(yè),希望子儼能光大祖業(yè),雖然陶淵明有愿子光大之心,但是并不苛責(zé)孩子,而是以諄諄告誡顯情深,但是又委之天運,不愿意將自己的意念強加在兒子身上。而《責(zé)子》中,并沒有“責(zé)”之意雖然兒子們不好紙筆,但是陶淵明依舊持“天運茍如此,且進(jìn)杯中物”的豁然態(tài)度,任由其自然發(fā)展,不強求不苛責(zé),始終以平和的心態(tài)、豁達(dá)的態(tài)度面對人生,也表現(xiàn)了陶淵明的慈父形象。
在歷史上,陶淵明就是一個知名的隱士。鈡嶸在《詩品》中說他是一個“隱逸詩人”,魯迅也說他是一個“赫赫有名的大隱”,他的好友顏延之寫的《陶征士誄》,稱他是“南岳之幽居者也”。“道不偶物,棄官從好。雖乃解體世紛,結(jié)至區(qū)外,定跡深棲,于是乎遠(yuǎn)?!边@是對他歸隱原因和隱居志趣的概括。陶淵明不愿理凡世瑣事,留戀平凡樸素的田園生活,但是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并不是過著真正的與外隔絕的隱居生活,牽引他的還有他身邊充滿溫情的人倫關(guān)系,他的詩文中展現(xiàn)的是他世俗溫情的一面,并不是不食人間煙火。我們不難看出一個對世俗親情充滿無限渴望、甘于平凡生活的田園詩人形象。正是這些讓人無法割舍的人倫之樂,成為陶淵明情感的牽引,也使陶淵明的魅力顯示出超越時空的力量。
參考文獻(xiàn)
1.李錦全著.《陶潛評傳》.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8年版
2.龔斌著.《陶淵明集校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作者介紹:肖蘊倩,常熟理工學(xué)院中文系學(xué)生,本文指導(dǎo)老師:周海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