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夢媛
面對當前德育教學中存在學生對德育漠視的問題,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德育目標過于政治化、理論化、理想化,過分警惕而執(zhí)拗于意識形態(tài)的理論灌輸,忽視了學生的參與性和主動性,學生被置身于被動的狀態(tài)中,沒有遵循學生自己本性的法則,造成了德育教學的阻力和浪費,無法取得實際的教育目的。
一、德育中經驗的重要性以及對于物品的忽視
相較于智育教學,德育更多的是提供一個關于道德價值的方向,學生需要接受的并不是某種知識,而是一種道德價值,其中并不存在絕對標準,而相反是一種在一定范圍內的相對標準,因而德育不能如同智育可以被格式化形成某種標準,其內容中所蘊含的價值體系決定了德育教學中決不能單向傳播,而必須在交互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在大體方向上自為的形成內在的價值體系,這就需要經驗的轉化,而理論的直接灌輸所缺少的就是經驗的基礎。杜威認為,教育應該被認為是經驗的繼續(xù)改造,教育的目的和過程是完全相同的東西,如果在教育之外另外設立一個什么目的,例如給它一個目標和標準,便會剝奪教育過程的許多意義,并導致人們在處理問題時依賴于虛構和外在的刺激。德育需要學生的體驗和經驗的獲得,在經驗基礎之上塑造為一種價值觀而達到德育本身的目的。
對于經驗的獲取,通常來自于兩個渠道:與有生命個體的雙向度互動以及與無生命個體的單向度互動。而從對于人的影響程度上看,有生命個體的雙向度互動的影響程度往往大于無生命個體的單向度互動,但并不能因此便忽略了無生命個體的作用,因為從數(shù)量上看,無生命物體與人的相遇頻度遠遠超出了有生命個體與人的相遇頻度。無生命個體具體來說就是在人的日常生活中與人被動相遇的各種物品,人在與物品相遇的過程中,看似物品是被動相遇的、沒有回應能力的因而對于人沒有影響,然而事實上物品對于所產生的是一種源于物品卻發(fā)自于人的無意識的影響。關于無意識影響,諾丁斯認為無意識影響就是在相遇后沒有反思,或在記憶中被忘卻了。由于人的生活世界是被不同的不可計數(shù)的物品所組成,因而幾乎時時處處都在與物品相遇,而這種相遇是零碎的、未經反思的,它所能留下的影響并不是深刻的,并不能促使人去追根溯源,但只要相遇就有了某種意義,那么它就人的自我關系產生了影響。
事實上,無意識影響往往作用于人的潛意識,比那些人可以意識到的東西更具有影響力。弗洛伊德曾經在分析一個關于自己的夢的時候,指出其中看似無法解釋的場景實際上來源于他自己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所無疑看到的物品的無序組合。因而對于這樣偶然的與物品的相遇而產生的影響作用于人們潛意識中,這種影響也可以算作一種有別于人為目的性經驗的無意識經驗。對于這種經驗的重視并不完全在于它的頻度和數(shù)量之多,而更在于它與未來經驗的聯(lián)系。正如杜威所說:“人的生死是不由自主的。同樣,經驗的生死也是不由自主的。每種經驗完全不受愿望或意圖的影響。每種經驗都在未來的種種經驗中獲取生命力?!睙o意識的經驗既然不能被人所完全認識,同理也不能被人完全拋棄,因而對于未來的經驗獲取存在著潛在的導向,其重要性在某種程度上甚至大于人為的可意識的經驗。但人們對于物品對人的影響卻往往不夠重視,尤其在德育教學中拘泥于理論的灌輸,而忽略了在德育中意識形態(tài)之外的、能夠表達意識形態(tài)的實體——物品對于人的無意識影響。
二、與物品相遇的形式
以及對人的可能影響
物品與人相遇的形式主要有兩種:物品與人的直接相遇和多件物品組成環(huán)境與人的間接相遇。
(一)物品與人的直接相遇
諾丁斯節(jié)選了巴什拉爾的一段話:“當一個詩人擦一件家具時,當他用毛紡布蘸著香蠟擦桌子時,這些東西在他手下生出美麗的色調,他創(chuàng)造出了新的物件;他提升了物品人一般的尊嚴;他將它正式當作了家庭的一員?!边@里包含著物品與人的直接接觸的兩個階段。首先,物品與人的直接相遇首先是建立在人與物的物理的接觸之上。接觸首先給人帶來了某種感官上的感受,而這個感受作為人與物品相遇的短暫中的人的一個情緒上的首要判斷標準。一個質地柔軟的物品能讓人不自覺的增加與它的相遇時長,一個表面光滑的物品不會讓人拒斥,一個尖銳或是有潛在的威脅的物品會自然而然的讓人躲避和畏懼,觸覺引發(fā)了一種情緒,而這種情緒就給人帶來了某種無意識的影響。而人的情緒在這種無意識影響下自覺的歸類為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積極情緒帶來興趣而消極情緒帶來抵觸。
而興趣正是學生的內在需求的外在表現(xiàn),在德育過程中學生是處在被動的位置,他們對于需求的表述,按照諾丁斯的觀點,是需要被教會如何表達的。因此,教育者需要在學生外顯的興趣中發(fā)現(xiàn)學生的對于德育的需求。人在本性上并不是天生就排斥道德的,而是需要引導向道德的,道德上的滿足也可以作為滿足人的一種需要。
將內在的需求轉化為能力,而能力所發(fā)揮的持續(xù)作用積累為一種經驗,在經驗的獲取中得到某種引導而與未來的經驗產生聯(lián)系,這就是杜威所說的“經驗的連續(xù)性”。而福祿培爾涉及的恩物的意義就在于此。他認為,上帝是自然及其規(guī)律的創(chuàng)造者,每個兒童如果使用這些圖形構成的玩具,就等于模仿上帝把自然重新創(chuàng)造一遍。而這種人與物品的直接相遇,縮小了物理距離,在表面上看物品并不會有所回應,然而由于經驗的連續(xù)性,物品對于當下經驗的影響成為了未來經驗的回聲,“因為每種經驗對于獲得未來經驗的客觀條件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各種態(tài)度會造成一定的偏好和厭惡,使它有助于決定后來經驗的性質”。而福祿培爾就希望兒童在特別選定的恩物中獲取一種被設定方向的經驗,將這種特定范疇的經驗轉化為他所喜歡兒童具有的能力。因此,教育者必須將物品看做在德育教育中的范疇的限定,特別是與人直接相遇的物品可以作為對學生德育的直接教材,這并不是一種對于學生的反民主的壓迫,教育者并沒有強制性的逼迫學生接受某種價值觀,而是通過提供材料而讓學生自主進行體悟。
(二)物品組成環(huán)境與人的間接相遇
環(huán)境除了人的參與,主要是由不同的物品組成,物品與物品之間微妙的連結產生了一種靜默的互動,而這般互動結為一種意境,而在此意境之下對與人也產生了一種潛移默化的無意識影響。環(huán)境作為意境的載體,人無時無刻不在環(huán)境中活動,同時也無時無刻不收到意境的無意識影響。在德育教育中同樣也需要以物質為基礎創(chuàng)造一個適當?shù)牡掠臻g,讓學生潛移默化的受到德育環(huán)境的熏陶而自發(fā)的產生符合德育目的的價值觀,這個過程就涉及復雜的物品挑選和物品擺放問題。
蘇霍姆林斯基就極為重視這一點,他在作為校長的經驗中發(fā)現(xiàn)“學校的物質基礎(我們把學生周圍的一切陳設也包括在內),首先是一個完備教育過程必不可少的條件;其次,它又是對學生精神世界施加影響的手段,是培養(yǎng)他們的觀點、信念和良好習慣的手段。我們把孩子周圍的一切都利用來服務于對他進行的德、智、體、美諸方面的教育。”例如帕夫雷森中學的少先隊室的程設。在少先隊室中放著少先隊大隊的什物用具(大隊隊旗、中隊隊旗、領巾、鼓號等),保存著孩子們入隊時寫的決心書總卷?!坝袝r,有的父親出席兒子入隊儀式時會拿出他在二三十年前寫的決心書給兒子和全大隊看。家長對兒子和所有孩子的祝詞會使孩子們感到十分激動,觸動孩子的內心深處。”
這樣的物品放置設計創(chuàng)造了一個自然而然的、飽含情感的德育環(huán)境。在少先隊室中,首先隊旗的放置表明了少先隊室的性質和主題,規(guī)范了一個大體的德育方向和范疇,但卻是一種不明示不強加的暗示。其次古巴、民主德國、捷克斯洛伐克等過贈送的少先隊領巾和鼓號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想象的空間,關于少先隊的德育教育不僅僅局限在這一間房間里,而是通過想象的領域將空間擴展到了不同的國度中,把關于少先隊的價值教育范圍擴大而不使學生感到壓抑和閉塞。再者,將擺放學生的決心書一方面通過這件物品來時時刻刻提醒著學生履行決心書上的諾言,不將寫決心書當做一種沒有意義的形式,而是將精神上的承諾實體化。而另外一方面,決心書的多年保存在將零碎的時間延長而形成一個多年的時間概念,父子相承為物品添入了感情色彩,而少先隊室不再是一個空洞的意識形態(tài)灌輸教室,而是一個充滿了人性情感的、主動的、開放的原地,學生在這樣一個空間內一方面被想象地域之廣闊的宏大敘事所感染,而另一方面為父子情感所推動。物品承載著不同的含義而相互呼應,物品與物品之間微妙的感應為這個由物品組成的環(huán)境人為的創(chuàng)造了一種貼近自然人性本身的德育意境。而學生在這樣的德育意境里,能夠有足夠的空間參與到德育的內涵里,促使他們主動的汲取德育的內容,獲得相關的經驗,內化為相關德育目標的價值觀。
三、綜述
教育最終不能脫離經驗,而德育由于其不同于智育的特殊性而更需要依賴于經驗建構內在的價值觀。而人往往只關注于自己所能感知的經驗,由于過度的自負而忽略了人不可感知的經驗,也就是物品的無意識影響而產生的經驗。杜威說:“教師總是真正上帝的代言者,真正天國的引路人?!苯處熢诘掠逃械淖饔檬遣豢扇鄙俚模沁^分是關注于人為的教育方式和模式,而忽略了物品的無意識影響而專注于人的作用,就等于將學生在德育教學中完全放置在了被動的理論灌輸?shù)匚唬璧K了學生在經驗中自主的轉化過程,導致學生不能自主的建立穩(wěn)定長久的價值觀,這也就意味著德育教育的無效和浪費。諾丁斯說:“自我都是相遇于回應的產物。”在與物的相遇中,由于經驗的連續(xù)性,本看起來人與物的單向度相遇實際上也存在著未來域當下的時間上回應與互動,并且由于物作為實體可被保存,因此因而可以實現(xiàn)長時間的互動。在德育中充分實現(xiàn)物品的利用,發(fā)揮物品的無意識影響,同時無意識影響同時也意味著教學中的民主自由,為當下德育教育謀求一條出路。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