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良
挺起“海南的脊梁”
——評《海南歷史文化名人叢書》第一輯
□馬良
政協(xié)海南省委主編的《海南歷史文化名人叢書》將典藏性與實用性、學術性與普及性集于一身,是近年來海南歷史文化研究的一個巨大收獲、一項精品工程。
近年來,對海南文化梳理較為出色的,一為建省辦經(jīng)濟特區(qū)20周年出版的《海南歷史文化大系》,另一為2013年出版的《天涯文化叢書》?!逗D蠚v史文化大系》的編撰匯集了海南人文社科界精英,首次系統(tǒng)地梳理了海南歷史文化,學術性很強;《天涯文化叢書》則偏重于通俗性,系統(tǒng)梳理三亞的過去和現(xiàn)在。
《海南歷史文化名人叢書》采取了《天涯文化叢書》的通俗寫法,研究對象卻大為拓展,同時還強調(diào)學術性;立意上則與《海南歷史文化大系》一樣高遠,側(cè)重于歷代人物,又強調(diào)了文化工程要“接地氣”,兼具普及性和實用性。
眾所周知,紀傳體是中華史學文化的精華,以《史記》為代表的二十四史,給人留下最為深刻印象的,就是以“列傳”等為主體的人物傳記。而近年來在“通俗講史”著作中極受讀者歡迎的,比如《明朝那些事兒》,作者就借鑒了中國古代史書“列傳”的寫法,以一個又一個生動的人物形象貫穿始終,飽含生動細節(jié)的人物傳記,構成了歷史的血肉。值得一提的是,《海南歷史文化名人叢書》以數(shù)十乃至上百本傳記的規(guī)模來全面展現(xiàn)海南歷史文化名人的廣度、厚度和高度。正如海南省政協(xié)主席于迅在本套叢書的序中所言:“梳理、研究和推介海南歷史文化名人,一展海南歷史文化之雄風,陳述海南歷史文化的貢獻,有益于海南文化自信之確立,海南形象之塑造,海南文化之創(chuàng)新。于海南文化軟實力之提升,亦有里程碑意義?!?/p>
盡管筆者目前所見到的還僅是該叢書的第一輯,但其整體面貌已可見一斑。筆者感觸較深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該叢書比較系統(tǒng)全面地梳理了海南歷史文化。
第一輯叢書共十本,分別為《李德?!贰逗尅贰短齐小贰逗H稹贰锻鹾胝d》《張岳崧》《宋耀如》《林文英》《陳序經(jīng)》《岑家梧》。熟悉海南歷史的人會感到,編者對歷史文化名人的取舍是比較得當?shù)?。海南歷史文化進程有高峰也有低谷,相較而言,北宋末南宋初(即以蘇東坡及“五公”中的“四公”——李綱、李光、趙鼎、胡銓為代表)、明代(以丘濬、海瑞為核心人物)及近現(xiàn)代(宋氏家族等民國群英)是其三大高峰,不僅人才輩出,且海南精神也在這些時期分外彰顯。編者也將重心落在這幾個時期,極具眼力。
二、有助于增強海南文化的自覺與自信。
一提起海南,仍有人持“海南邊緣論”“文化沙漠論”等看法,但歷史告訴我們,海南的歷史不僅不是“邊緣化”的,它其實是處在不斷“中原化”的過程,與中國歷史進程幾乎是同步的,同樣反映著中華文化的諸多本質(zhì),比如兩大伏波將軍與秦漢開疆辟土,冼夫人與魏晉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等。此后,貶官文化對傳播中原文化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南宋以后尤其明代以后海南社會形態(tài)已與內(nèi)地無大差異,而其固有的黎族文化、海洋文化,下南洋帶來的南洋、西洋、阿拉伯文化的混融等,都是能夠反駁“海南邊緣論”“文化沙漠論”的佐證。此外,“十萬人才下海南”開啟中國當代追求個體的自由思潮,在中國歷史意義上還有開創(chuàng)之功,甚至豐富了中國文化的內(nèi)涵。
三、從中提煉的海南精神。
在本書第一輯中,從李德裕大刀闊斧的改革舉措,胡銓的“斬檜書”及幾度上諫,唐胄、海瑞的直言皇帝弊政,尤其海瑞驚世駭俗的“直言天下第一事疏”《治安疏》,王弘誨福澤瓊島讀書人的“奏考回瓊”,以及陳序經(jīng)在游走東西后執(zhí)意堅持的“全盤西化”論等,似乎都可以找出堅持真理、獨執(zhí)己見的海南精神之源起、確立、傳承之脈絡。隨著整套書的出爐,諸如海南“清官”文化基因、海南文化的開放包容精神等會擁有更多的歷史例證,并得到更好的闡發(fā)。
四、飽含可發(fā)揚光大的政治學術文化資源。
《海南歷史文化名人叢書》不失為一個學習傳統(tǒng)文化的中介橋梁。從中可以看到李德裕、胡銓、唐胄、海瑞等古代士大夫深厚的經(jīng)史修養(yǎng),對當代人立身行事起到了關鍵作用。海瑞的反腐舉措,到了今天,仍讓人覺得有可借鑒之處。而倡導“全盤西化”的陳序經(jīng)其實并非數(shù)典忘祖之徒,毋寧說他是更深沉的愛國者。他有幾個判斷極其精準至今仍有現(xiàn)實意義,比如針對華僑與東南亞文化的關系,陳序經(jīng)說:“華僑不僅是中原文化海外傳播的媒介,也是建設南方乃至整個中國新文化的功臣?!倍祟愇幕瘜W家岑家梧具有世界水平的研究成果,最早是源起于海南澄邁老家充滿道教巫術色彩的“公期”文化。民國學人“獨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以及開闊的視野,成就了一代大師,也開啟了地方史研究可以做出國家級乃至世界級成果的先例。這一點對我們當今學術研究深有啟發(fā)。我們與其去奢談“為何不能產(chǎn)生大師”,不如從身邊的歷史文化研究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