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雰雰
摘要:高低語境文化差異不僅存在于不同文化、國家或地區(qū)中,同時也存在于不同崗位和層次的個人身上,本文旨在結合高低語境理論,分析高校中不同崗位學生政工干部的語言特點,同時解析其產生語言沖突的根源。
關鍵詞:高低語境不同崗位政工干部語言沖突
中圖分類號:H0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9214(2015)04-0253-02
一、高低語境理論
就中國文化背景而言,我們的文化主導是高語境文化,但是當我們把觀察層面縮小到同一種文化背景下,乃至于同一種生活群體當中時,日常生活交往也可以現實反映高低語理論的影響。本文選取高校中不同崗位學生政工干部作為觀察樣本,分析不同語境下的語言特點。
二、不同崗位學生政工干部的語言特點
1.按接觸人群特點分類:
(1)接觸層面主要為學生的低語境輔導員工作群體作為接觸學生比例最多的輔導員工作群體,語言特點主要屬于低語境文化,交際風格直接明確。按其歸因,此類工作群體有如下特點:首先是事務性工作比例大,安排緊湊;其次是面臨對象普遍年齡偏小、領悟性較成人有差距;最后是工作針對性強、指向性明確。由于輔導員工作“短、平、快”,直接導致其日常語言交流模式相對政工干部其他群體顯得外顯、明了,語言模塊中的明碼信息比例較大,言語編碼較多。同時,這一群體的非言語信息相對外露,圈內外靈活,人際關系不那么密切,低承諾,時間高度組織化。
(2)接觸層面主要為行政人員或高校領導的高語境機關工作群體接觸群體主要為行政人員或高校領導的機關工作人員屬于典型的高語境文化群體。在這一群體中,交際風格有時秘而不宣、藏頭露尾。由于機關工作要求工作人員具有謹慎等性格特點,并要求其具備大局觀、結果意識和保密意識。此類工作特點造就了其交際風格相對內隱、含蓄,語言模塊中的暗碼信息多,甚至非言語編碼占了較多比例。這一群體非言語信息更多表現為反應少外露,圈內外有別,人際關系緊密,高承諾和時間處理高度靈活。
2.按不同教育背景及思維方式分類:
(1)理工科教育背景下的低語境工作群體不同教育背景導致不同邏輯思維方式、處理問題方法。首先,在合肥工業(yè)大學這一工科為主的院校中,理工科出身的政工干部占很大比例,理工科思維所占比例相對較大。理工科思維以左腦為主要邏輯思維器官,以邏輯思維完整嚴密著稱,強調推理、數據、證據的環(huán)環(huán)相扣。理工科教育背景的政工干部具有邏輯思維強的特點。同時,理工科教育背景下的政工干部語言編碼也呈現出明碼信息量大,交際方式簡單直接的特點,屬于典型的低語境文化范疇。此類工作群體人員多崇尚個體主義文化,交際風格直接明確,重視“言傳”。
(2)文科教育背景下的高語境工作群體而合肥工業(yè)大學作為一所綜合性院校,文科思維的工作群體也在其中占了很大比例。文科思維主要依賴于右腦,形象思維天馬行空,獨來獨往,想象力豐富。此類教育背景下的政工干部具有創(chuàng)新性強、勇于突破現狀的特點。文科教育背景下的政工干部語言編碼中暗碼信息多,集體主義文化影響強烈,交際風格委婉、追求和諧,重“意會”。
三、語言沖突產生的根源
不言而喻,不同文化、群體背景下的交際,對交際環(huán)境的依賴程度可能相差無幾,也可能有天壤之別。在學生政工干部這一群體中,針對不同的接觸群體和思維模式,就有較大的差別。低語境文化的工作群體認為委婉交際風格比較低效,正是由于他們的工作特性、教育背景所決定的。而高語境文化的工作群體則認為太過于直接的交際方式不利于穩(wěn)妥和諧地處理問題,這同樣是由其受工作性質和教育背景決定的。但其實,高語境交際與低語境交際一樣有高效與低效之別。大部分的高語境交際是高效的,因為在具體語境里聽者知道如何解讀說話者的委婉信息。但是,當高語境文化群體和低語境文化群體交流時,其矛盾沖突就很容易凸顯。學生政工干部的語言沖突主要體現在其過程導向交際、結果導向交際、關系導向交際和個體導向交際中。政工干部不同的工作過程、工作結果、工作關系和個體認知會導致文化障礙,而文化障礙引起的用語失誤往往會造成交際失敗,甚至會造成摩擦,語言沖突往往就此產生。
事實上,不同文化語言領域需要委婉穩(wěn)妥的交流方式,也需要語言明確表達的場合和喜歡采用低語境文化交流模式的人們。例如當人們有什么不好的信息需要傳遞的時候往往都會使用委婉含蓄的語言而不是直接明確的語言。在低語言文化里也有喜歡采用高語境文化交流模式的人。因此,不能絕對化。隨著日常生活中人們之間交流的進程不斷加快,高語境文化經歷著向低語境文化演變的過程,低語境文化業(yè)面臨著向高語境文化轉化的必要。可以斷言,高語境文化與低語境文化正在以嶄新的速度在不同的領域內走向對方。
(作者單位:合肥工業(yè)大學)
參考文獻:
[1]HALLET.Beyond Culture[M].NewYork:Anchor,GardenCity,1976.
[2]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7.
[3]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4]史蒂夫·莫滕森.跨文化傳播學:東方的視角[M].關世杰,胡興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5]YuleG.Pragmatics[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