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平
每年的3月,隨著春的節(jié)拍,全國的“兩會”都會如期而至。代表委員以百姓之心為心,從群眾關注的焦點、百姓生活的難點中尋找切入點,反映真情況,直陳真問題、提出真見解,進而將人民的意愿凝聚為國家的意志,推動問題解決。
人民群眾為什么關注兩會,因為兩會能給他們一種“獲得感”,使人民的意愿變成國家的意志。
“正風反腐高壓會保持多久”、“什么時候才能跟霧霾說拜拜”、“工資待遇能不能提高”、“看病難、看病貴什么時候能真正解決”……這是兩會前夕媒體調(diào)查中,群眾比較關注的話題。無論是憂黨憂國的“大期望”,還是讓自己健康幸??鞓菲饋淼摹靶≡竿?,無論是言辭激烈的“吐槽”,還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點贊”,傳遞的都是人民群眾的現(xiàn)實訴求,更是一個個閃耀著星星之火的“中國夢”。
“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與中外記者見面會上的這份深情表白與承諾,何嘗不是所有代表委員參加兩會共商國事的履職標準和努力方向。建言獻策,推動改革必然會觸動利益,會動“奶酪”,但是為了釋放改革紅利,尤其是讓廣大人民群眾受惠,消除相對“剝奪感”,代表委員們要義無反顧,讓兩會的進程與人民群眾的渴求產(chǎn)生最大的共鳴。
尋求最大公約數(shù),增進最大共識度,代表委員責無旁貸、重任在肩?!八膫€全面”戰(zhàn)略思想和戰(zhàn)略布局的提出,為今年全國“兩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考驗著代表委員們的履職能力和擔當精神,更讓人民群眾充滿了希望和期待。
“把人民的期望變成我們的行動,把人民的希望變成生活的現(xiàn)實,把人民的意愿變成國家的意志。”在全面深化改革開局之年的2014年,黨中央、國務院穩(wěn)中求進,蹄疾步穩(wěn)地推進了簡政放權(quán)、公車改革、戶籍制度改革、央企負責人薪酬改革、生育政策改革等,啃下了不少硬骨頭。這些成績的取得離不開“蠻拼”的各級領導、離不開實干的黨員干部,也離不開“給力”的代表委員。但最重要的是將人們的意愿凝聚成了國家的意志,讓百姓感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收獲了希望與信心。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2015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攻堅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開局之年,是全面從嚴治黨的強化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規(guī)劃的收官之年。前程錦繡,任務艱巨。我們的目標越偉大、愿景越光明、使命越艱巨、責任越重大,就越需要匯聚智慧和力量。給人民群眾更多的實惠,無疑將進一步激發(fā)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匯聚起磅礴的正能量。將人民的意愿變成國家的意志,無疑會把國家建設得更加繁榮富強。